高秉鈞

《瘍科心得集》~ 卷中 (8)

回本書目錄

卷中 (8)

1. 辨囊癰懸癰論

囊癰者,陰囊癰腫。乃足厥陰肝經所主,由肝腎二經陰虧濕熱下注而成。初起腫痛,小便赤澀,當用龍膽瀉肝湯清利解毒,或芩、連、黃柏、山梔、苡仁、木通、甘草、當歸之類。若膿已成而小便不利者,是熱毒壅閉也,先用托裡消毒散,後用針以泄之;若膿已出而腫痛不減者,是熱毒未解也,用清肝益營湯。此證由陰道虧、濕熱不利所致,故除濕滋陰藥不可缺。

若潰後膿清或多,或斂遲者,須用十全大補湯加山萸、丹皮、澤瀉以補益之;如虛而不補,少壯者多成痼疾,老弱者多致不起。又有脫囊,起時寒熱交作,囊紅睪腫,皮膚濕裂,隔日即黑,間日腐穢,不數日間其囊盡脫,睪丸外懸,勢若險重,其實不妨,皆由濕熱下流所致。摻以珍珠散,以白玉膏蓋之,內服四苓或萆薢湯。

又有一種水疝,腫痛而皮色光亮,無熱無紅,內有聚水,宜用針針之,引去水氣則安,內服五苓等利濕之藥。

懸癰生於腎囊之後,穀道之前,又名海底漏,最難收功。患此者,俱是極虛之人,由足三陰經虧損,濕熱結聚而發。初生狀如蓮子,日久漸如桃李,赤腫焮痛,潰後輕則成漏,重則氣血瀝盡,變為癆瘵者多矣。

治法:初起腫痛而小便赤澀者,肝經濕熱也,龍膽瀉肝湯主之;若焮腫發熱者,清肝解毒,小柴胡去半夏、人參,加車前、黃柏、芎、歸、甘草;已潰者,用八珍湯加制甘草、柴胡梢、酒炒黃柏、知母,切不可過用寒涼,損傷胃氣;惟制甘草一藥,名國老散,不損血氣,不動臟腑,其功甚捷,最宜用之。

白話文:

辨囊癰懸癰論

陰囊長出癰腫,這是因為足厥陰肝經的問題,主要是肝腎兩經的陰液不足,加上濕熱往下侵襲所造成的。剛開始會腫痛,小便會呈現紅色且排尿不順暢,應該使用龍膽瀉肝湯來清熱利濕解毒,或者使用黃芩、黃連、黃柏、山梔子、薏苡仁、木通、甘草、當歸等藥材來治療。如果膿已經形成,但小便不順暢,這是因為熱毒阻塞,應該先用托裡消毒散來幫助排膿,之後用針刺來放出膿液。如果膿已經排出,但是腫痛沒有減輕,這是因為熱毒還沒解除,需要用清肝益營湯來治療。這種病是因為陰液不足,加上濕熱阻礙造成的,所以祛濕滋陰的藥物不可或缺。

如果潰瘍後膿液清稀或很多,或是傷口不容易癒合,需要用十全大補湯加上山茱萸、丹皮、澤瀉來補益身體。如果身體虛弱卻沒有補養,年輕人容易變成慢性疾病,年老體弱的人則可能導致無法恢復。還有一種情況是陰囊脫落,發病時會忽冷忽熱,陰囊紅腫、睪丸腫大,皮膚濕裂,過幾天就變黑,過幾天就腐爛發臭,沒多久整個陰囊就脫落,睪丸懸掛在外,看起來很危險,但其實沒有大礙,這都是因為濕熱往下流造成的。可以敷珍珠散,再用白玉膏覆蓋,內服四苓散或萆薢湯來治療。

還有一種水疝,腫痛但皮膚光滑發亮,沒有發熱或發紅,裡面積聚水液,應該用針刺來放出積水就會好轉,內服五苓散等利濕的藥物。

懸癰長在陰囊後面,肛門前面,又叫做海底漏,最難治好。得這種病的人,通常都是非常虛弱的人,是因為足三陰經虧損,濕熱聚集而發病。剛開始像蓮子一樣,久了會變得像桃子或李子,紅腫熱痛,潰爛後,輕微的會變成瘻管,嚴重的會導致氣血耗盡,變成肺癆的人很多。

治療方法:剛開始腫痛且小便赤澀的,是因為肝經濕熱,可以用龍膽瀉肝湯來治療。如果發熱腫痛的,應該清肝解毒,可以用小柴胡湯去掉半夏、人參,加上車前子、黃柏、芎、歸、甘草。如果已經潰瘍的,可以用八珍湯加上製甘草、柴胡梢、酒炒黃柏、知母,千萬不能過度使用寒涼藥物,以免損傷脾胃。只有製甘草這個藥物,又名國老散,不會損傷氣血,也不會影響臟腑功能,效果很好,最適合使用。

2. 辨附骨疽附骨痰腎俞虛痰論

附骨疽者,俗呼為貼骨癰,生於大腿外側骨上,此陰寒之證也。凡人環跳穴(足少陽穴名)處無故痠痛,久而不愈者,便是此證之兆。蓋由元氣素虧,風邪寒濕乘虛入里,絡脈被阻失和,致血凝氣滯而發。始時臀腿間筋骨痠疼,甚者曲伸不能轉側,不紅不熱,皮毛不變,身體乍寒乍熱,而不能作汗,積日累月,漸覺微微腫起,陰變為陽,寒化為熱,熱甚則腐肉為膿,此疽已成也。謂之附骨者,以其毒氣深沉附著於骨也。

腎主骨,腎經陽和之氣不足,故腎部隧道骨縫之間,氣不宣行,而陰寒之邪得深襲伏結,而陰血凝滯,內郁濕熱,為潰為膿。古人有用附子者,以溫補腎氣,而又能行藥力、散寒邪也。大略此證初起治法,宜用溫經通絡、宣達陽和、滲濕補虛為主。若脈見滑數,按之軟熟,膿已成也,速宜開之,毋使久留延漫,否則全腿俱潰矣。

至出膿之後,須溫養氣血、扶胃和營,方能速愈,切不可用寒涼外敷內服,貽害非小。

附骨痰者,亦生於大腿之側骨上,為純陰無陽之證。小兒三歲五歲時,先天不足,三陰虧損,又或因有所傷,致使氣不得升,血不得行,凝滯經絡,隱隱徹痛,遂發此瘍。初起或三日一寒熱,或五日一寒熱,形容瘦損,腿足難以屈伸,有時疼痛,有時不痛,骨酸漫腫,朝輕暮重,久則漸漸微軟,似乎有膿,及刺破後,膿水清稀,或有豆腐花塊隨之而出,腫仍不消,元氣日衰,身體縮小,而顯雞胸鱉背之象,唇舌乾焦,二便枯秘,或脾敗便泄,飲食少納,漸成童癆而斃。

又大人亦有之,男則系房勞不禁,色欲過度,腎水乾涸而生;女則由真陰不足,經枯血閉而發。起時腰痛足軟,腿膝酸楚,漸漸腿股腫脹,又名股陰疽;久則成膿,或腰間腎俞穴,腫硬色白,即名腎俞虛痰。二證潰膿後,皆不能收功。

白話文:

附骨疽,俗稱貼骨癰,長在大腿外側骨頭上,屬於陰寒的病症。如果有人環跳穴(足少陽穴)無緣無故痠痛,而且很久都沒好,這就是附骨疽的徵兆。通常是因為身體虛弱,風邪、寒氣、濕氣趁虛進入體內,阻礙經絡氣血運行,導致血瘀氣滯而發病。剛開始會覺得臀部和大腿的筋骨痠痛,嚴重時會無法彎曲伸直、轉身,皮膚不會紅腫發熱,身體會忽冷忽熱,但又無法流汗。日子久了,會慢慢感覺到微微腫起來,陰寒之症轉變成陽熱之症,發熱嚴重時,肌肉會腐爛化膿,這時附骨疽就形成了。之所以稱為「附骨」,是因為毒氣深入附著在骨頭上。

腎主骨,如果腎經的陽氣不足,腎臟區域的骨縫間的氣無法正常運行,陰寒邪氣就會侵入深處,凝聚積結,導致陰血凝滯,內部鬱積濕熱,最後就會潰爛化膿。古人會用附子來溫補腎氣,同時加強藥效、驅散寒邪。治療此病初期的重點,應該是溫經通絡、宣通陽氣、去除濕氣、補養虛弱的身體。如果脈象滑而快,按壓時感覺軟爛,表示膿已經形成,應該盡快切開引流,不要拖延太久,否則整個腿部都會潰爛。

膿液排出後,必須溫養氣血、調養脾胃,才能快速痊癒,千萬不能使用寒涼的藥物外敷或內服,否則會造成很大的傷害。

附骨痰,也是長在大腿側邊的骨頭上,屬於純陰無陽的病症。小孩三到五歲時,如果先天體質不好,三陰(太陰、少陰、厥陰)不足,或是因為受傷,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凝滯在經絡,造成隱隱作痛,就會引發這種病。剛開始可能會三日或五日發作一次寒熱,身體消瘦,腿部難以彎曲伸直,有時疼痛,有時不痛,骨頭痠痛且漫腫,早上輕微,晚上加重。久了之後會慢慢變軟,好像有膿,但刺破後,流出的膿水卻是清稀的,有時會帶出像豆腐渣一樣的東西,腫脹卻沒有消退,身體越來越虛弱,身體縮小,出現雞胸、鱉背的樣子,嘴唇和舌頭乾枯焦躁,大小便不順暢,或因脾臟衰弱而腹瀉,食慾不振,最後會變成兒童癆病而死亡。

大人也會罹患此病,男性通常是因為性生活過度、縱慾,導致腎精虧損而發生;女性則是因為真陰不足、月經枯竭而引發。剛開始會腰痛、腳軟、腿膝痠痛,接著大腿腫脹,又稱為股陰疽。久了就會化膿,或是腰部腎俞穴腫硬發白,稱為腎俞虛痰。這兩種病在潰爛化膿後,都難以治癒。

3. 辨流注腿癰陰陽虛實異證同治論

夫流注腿癰,證雖殊而治則一,要在辨其陰陽,明其虛實而已。若因於風寒客熱,或暑濕交蒸,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能越於皮毛,行於營衛之間,阻於肌肉之內,或發於周身數處而為流注(有生於四肢關節者,有生於胸腹腰臀者),或發於腿上而為腿癰,此屬實邪陽證。

初起憎寒壯熱,或微惡寒發熱,遍身骨節疼痛,其腫處漸漸加大,斯時宜以發散透解,或亦可以消散;如身熱無汗,即能成膿(大抵陽證流注出膿,即似傷寒之出汗)。其色雖白,不可認作陰證虛證(流注腿癰,大率皆色白)。

或亦有根盤白而頂微紅者,此必膿已成(流注腿癰成功,即頂色白而脈見滑數,按之軟熟,其膿已成),即欲開之,以泄其邪;邪泄後方得熱退身涼,而元氣自然來復,脾胃亦醒,飲食有加,數日間氣血充盈,即能收口矣。

其有體虛之人,元氣不足,或因鬱結傷脾,暴怒傷肝,氣凝血滯,或濕氣逆於肉湊,或寒邪入於筋絡,或濕痰阻於經隧,或瘀血注於關節,又或病後餘邪發散未盡,種種病由,皆因真氣不能運行,使邪氣壅滯而為患也。其發為流注也,或結塊,或漫腫,或一或三或五或七(流注總是仄數),此猶未穿,彼又腫起,外候則惡寒發熱,飲食減少,脈來細弱。

此必培其脾胃,祛其寒濕,調其營血,脾胃健則血自生而氣自運行,豈可不固其本根,妄用寒涼克伐之劑,而蹈虛虛之戒哉。其發為腿癰也,則漫腫無頭,皮色不變,乍寒乍熱,時痛時酸,筋屈不伸,不能轉動。苟非大補氣血,溫經通絡,何以能使之消散?更何以使之速起速潰、易斂易愈也?此虛證屬陰之治法。異證同揆,惟貴學者審察而明辨之耳。

陽證流注腿癰,必欲辨明風寒暑熱,客於何部經絡,總以發表和營。如正旺邪實,宜萬消化堅丸攻透,方能無膿即消,有膿即潰,屢用屢驗,切勿以藥味峻猛而避之。如潰膿後,急欲調和脾胃;若久不斂口者,方可補托。如陰寒著骨而發,足不能伸舒,或身不能轉動,必須用陽和湯溫經通絡,潰後調治與前同。

白話文:

關於流注腿癰,雖然病症表現不同,但治療原則是相同的,關鍵在於辨別其陰陽屬性,以及虛實的狀況。

如果是因為風寒侵襲、暑熱內蘊,或是暑濕交雜,這些邪氣無法進入臟腑,也無法從皮膚毛孔排出,便在營衛之間運行,阻礙在肌肉之中。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在全身多處,形成流注(有的發生在四肢關節,有的發生在胸腹腰臀),也可能發生在腿部,形成腿癰,這都屬於實邪引起的陽證。

初期會出現怕冷發熱,或是稍微怕冷和發熱的症狀,全身骨節疼痛,腫脹部位逐漸擴大。這時應該使用發散透邪的藥物,或者也可以使用消散的方式治療。如果發熱卻沒有汗,就容易化膿(通常陽證流注如果出膿,就像傷寒出汗一樣)。雖然膿液顏色是白的,但不能因此就認為是陰證虛證(流注腿癰大多膿液是白色的)。

有時,腫脹根部是白色的,但頂部會微微發紅,這就表示膿液已經形成(流注腿癰如果形成膿,頂部顏色會變白,摸起來軟軟的,脈象會呈現滑數)。這時應該切開引流,讓邪氣排出。邪氣排出後,發熱會退去,身體會感到涼爽,元氣自然恢復,脾胃功能也會恢復,食慾也會增加,幾天後氣血充盈,傷口就能癒合。

還有一種情況是,體質虛弱的人,元氣不足,或者因為情緒鬱悶傷及脾臟,暴怒傷及肝臟,導致氣血凝滯;或是濕氣侵入肌肉,或是寒邪侵入筋絡,或是濕痰阻礙經絡,或是瘀血積在關節,又或者是病後餘邪未盡,這些種種原因都是因為真氣不能正常運行,導致邪氣壅塞而發病。這種情況發為流注時,可能出現結塊、漫腫,可能一處、三處、五處或七處(流注常常是奇數),這邊還沒消退,那邊又腫起來。外在表現是怕冷發熱、食慾下降、脈象細弱。

這時必須要補養脾胃、驅除寒濕、調和營血。脾胃強健,氣血才能自然生成並運行。怎麼可以不鞏固根本,反而妄用寒涼藥物,導致更加虛弱呢?這種情況發為腿癰時,則是漫腫無頭,皮膚顏色不變,時冷時熱,時痛時酸,筋絡屈曲不能伸直,無法轉動。如果不用大補氣血、溫經通絡的方法,又怎麼能使它消散?又怎麼能讓它快速潰破、容易癒合呢?這屬於虛證,治療方法是屬於陰證的。雖然病症表現不同,但治療原則是相同的,關鍵在於學者要仔細觀察和辨別。

陽證的流注腿癰,一定要辨別清楚是風寒暑熱哪種邪氣侵入哪條經絡,總的原則是用發散和營衛的方法治療。如果正氣旺盛,邪氣強實,可以使用消積化堅的藥丸來攻破,這樣就能做到沒膿消散,有膿潰破,屢試屢驗,不要因為藥性猛烈就避開不用。如果膿液潰破後,要立刻調理脾胃;如果傷口久不收口,才能使用補益托毒的方法。如果陰寒侵入骨頭導致發病,腿腳無法伸直,或者身體無法轉動,必須使用陽和湯來溫經通絡,潰破後的調理方法與前面所說的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