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秉鈞

《瘍科心得集》~ 卷中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中 (10)

1. 辨外踝疽內踝疽論

(附:穿拐痰、驢眼毒)

外踝疽,即腳拐毒,俗名穿拐毒,屬足三陽經脈絡也。由濕熱下注、血凝氣滯而成。初起外踝焮腫,疼痛徹骨,舉動艱難,寒熱往來。如有紅暈者,宜服荊防敗毒散加牛膝,膿熟針之,後兼用托補法。若其皮色不變而漫腫無頭者,此名穿拐痰,由三陰虧損、寒濕注聚阻絡所致;幼兒因先後天不足而發。初起宜溫通,潰後宜補托。第此證屬虛,每難速效。

白話文:

外踝疽,就是腳拐毒,俗稱穿拐毒,它屬於足三陽經脈絡。是由濕熱下注、血凝氣滯造成的。開始時外踝腫脹發熱,疼痛徹骨,舉動困難,寒熱交替。如果有紅暈的,應該服用荊防敗毒散加上牛膝,膿熟了用針刺破,之後再兼用託補的方法。如果皮膚顏色不變而腫脹漫無頭緒的,這種叫做穿拐痰,是由於三陰虧損、寒濕注聚阻絡引起的;幼兒是因為先天後天不足而發生的。剛開始宜溫通,潰爛後宜補託。第一,這個證屬虛,往往難以速效。

內踝疽,生兩足內踝近腕之處,足三陰經脈絡也。有由濕熱下注而成者,亦有由寒濕凝聚而成者。證形同前,治法亦可通用。其有腫甚,串及外踝,後俱穿潰腐爛如臁瘡,四圍紫黑,時流毒水,或淌臭膿,名曰驢眼毒,俗名夾棍瘡也。由脾經濕毒流滯而成。亦有䐗傷,或毒蚊虼蚤咬傷而起者,最難收功。

白話文:

內踝疽,長在兩足內踝靠近腳腕的地方,是足三陰經脈絡的部位。有因濕熱下注而成的,也有因寒濕凝聚而成的。證狀與前面所說的相同,治療方法也可以通用。其中有腫脹十分嚴重,蔓延到外踝,之後都潰爛腐爛像臁瘡,周圍紫黑,時常流出有毒的膿水,或流出有臭味的膿液,稱為驢眼毒,俗稱夾棍瘡。由脾經濕毒流滯而形成。也有因外傷,或毒蚊虼蚤咬傷而引起的,這種最難治癒。

摻以珍珠散,貼以白玉膏,內服萆薢化毒湯,或五苓、四妙等。

白話文:

服用珍珠散,外敷白玉膏,服用萆薢化毒湯,或服用五苓散、四妙湯等。

2. 辨足跟疽厲癰論

足跟疽,生於足跟骨下。由臟腑積熱,或汗足涉水,遠行傷筋而成。初起赤腫疼痛,膿成有頭可刺,出黃白色膿者易治;若初起便破,黑色而爛者難治。此處屬足太陽膀胱經申脈穴,乃陽蹺發源之所,腎經所過之地;瘡口久潰不合,陽蹺脈氣不能沖發,腎氣由此而泄,以致患者益虛,恐遂成終身之疾。

白話文:

足跟長了瘕(一種生長在骨頭上的病),生在腳後跟骨下面。

它通常是從體內、或因為汗腳浸泡水裡、或遠行造成筋骨受傷而來的。

初次的時候會紅、流湯,會化成有頭的樣子。對準它而刺破,就會有黃色或像小麥的濃縮物。這種狀況比較容易治療。

如果剛開始它就破掉、變小又立刻腐爛,那比較難治。

長在這個地方是因為太陽經、膀光經以及申脈穴。它們是陽氣發源的地方,也是肝經通過的地方。

它的傷口久久無法癒合,陽氣源源不絕,肝的氣也會從這裡流失。所以患者會越變越瘦弱,恐怕會成為永久的病。

初宜用隔蒜灸法;內服仙方活命飲加肉桂、牛膝;潰後宜補中益氣湯、人參養營湯、桂附地黃丸,隨證滋補治之。又名兔齧瘡者,蓋獵人被兔咬腳跟成瘡,久而不斂,必氣血瀝盡而死;若人腳跟患此,亦非易愈,故名兔齧也。

白話文:

一開始宜選用隔蒜灸法;內服仙方活命飲加上肉桂、牛膝;潰爛後宜補中益氣湯、人參養營湯、桂附地黃丸,隨證狀給予滋補治療。又名兔齧瘡者,是獵人被兔子咬了腳跟而形成的瘡,長時間不癒合,必然會氣血耗盡而死;如果人的腳跟患了這種瘡,也不容易痊癒,所以稱為兔齧。

厲癰,發於足旁小指之側,由足三陰經虧損為疽者重,若兼足三陽經濕熱下注而成癰者輕。如紅腫疼痛,潰後有膿腐脫,無黑氣侵漫,屬濕熱偏勝易治;若微紅微腫,潰出膿水,屬陰氣凝結,不能化膿,險證難治;若黑暗漫腫,痛甚而不潰膿,煩熱作渴,小水淋漓,為陰敗惡證。治宜隔蒜灸之;投以十全大補湯,或補中益氣湯、八味丸之屬,或可收功。

若妄用苦寒克伐之劑,多致不救。

白話文:

厲癰是一種發作在腳小指旁邊的疾病。如果是從足三陰經虧損而導致的,則較為嚴重。如果是足三陽經濕熱下注而導致的,則較輕。如果紅腫疼痛,潰爛後有膿液腐肉脫落,沒有黑色氣體蔓延,屬於濕熱偏勝,容易治療。如果微紅微腫,潰爛後流出膿水,屬於陰氣凝結,不能化膿,這是兇險的證狀,難以治療。如果皮膚發黑、腫脹,疼痛劇烈而不化膿,煩熱口渴,小便淋漓不暢,這是陰敗惡證。治療應隔著蒜灸之;服用十全大補湯、補中益氣湯、八味丸等藥物,或可收到療效。

3. 辨腳發背脫疽論

腳發背,一名足跗發。經云:三背不宜生瘡。惟足背多筋少骨,肉少皮薄,又在至陰之下,發瘡疽者升發遲慢,所以為險候也。其證或由於足三陰精血虧損,或由於足三陽濕熱下注而生。若初起寒熱作嘔,堅硬紅腫,疼痛作膿者,屬濕熱,為可治;又或有因物搐傷,初起一粒,漸漸加大,寒熱交作,日重一日,而成斯證者;亦因濕火之盛而然。必俟熱退,腫勢方收止而漸消,此與爛皮乳癰相似。

白話文:

腳背長瘡,又名足跗發。經典中說:三背不宜生瘡。唯有腳背多筋少骨,肉少皮薄,又位於至陰之下,長瘡疽者生長緩慢,所以是危險的症狀。此證或由於足三陰精血虧損,或由於足三陽濕熱下注而生。如果一開始寒熱交作、嘔吐、堅硬紅腫、疼痛化膿的,屬濕熱,可以治療;又有的是由於外力撞傷,一開始一個小瘡,逐漸變大,寒熱交作,一天比一天嚴重,而成此證者;也是由於濕火旺盛所致。一定要等到熱退了,腫勢才會消退並逐漸消除,這與爛皮乳癰相似。

摻以珍珠散,貼以白玉膏可愈。若色微赤微腫而膿清者,屬精血虧損,為難治;若黑暗不腫痛,不潰膿,煩熱作渴,小便淋漓者,陰敗未傳,惡證也,為不治。治法:濕熱下注者,先用隔蒜灸;內服活命飲,以解壅毒;次用托裡消毒散;潰後服益氣湯、六味丸,以補精氣。

白話文:

加入珍珠散,貼上白玉膏即可痊癒。如果顏色微紅微腫而膿清者,屬於精血虧損,難以治癒;若黑暗不腫痛,不潰膿,煩熱作渴,小便淋漓者,陰虛未傳,惡證也,無法治癒。治療方法:濕熱下注者,先用隔蒜灸;內服活命飲,以解毒;其次用託裡消毒散;潰後服益氣湯、六味丸,以補益精氣。

若色暗不痛者,著肉用桑枝灸,以行壅滯、助陽氣,更用十全大補湯、八味丸,以壯脾土、滋化源,多有復生者。若專治其瘡,復傷生氣,吾未見其生者。

白話文:

如果瘡口顏色暗淡也沒有疼痛,是著肉引起的,就要用桑樹枝條灸,以疏通壅滯的氣血,幫助陽氣生發,再用十全大補湯、八味丸,以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滋補化生之源,這樣有很多瘡口都能夠復生。如果只治療瘡口,反而會損傷人體的生氣,我沒見過治療好的情況。

脫疽者,足指生疔,重者潰而紫黑,不疼不癢,久則脫去其節,故名之。亦有患於手指者,名曰蛀節疔,重者腐去本節,輕者筋攣。此由膏粱厚味,醇酒炙煿,積毒所致;或因房術澀精,丹石補藥,銷爍腎水,房勞過度,氣竭精枯而成。有先渴而後患者,有先患而後渴者,皆腎水虧涸,不能制火也。

白話文:

脫疽:是指腳趾上長疔瘡,嚴重的會潰爛變成紫黑色,不痛不癢,時間久了就會脫落腳趾,因此得名。也有患在手指上的,稱為蛀節疔,嚴重的會腐爛脫落整個手指關節,輕微的會導致筋脈攣縮。這些都是因為飲食肥甘厚味、醇酒炙烤食物,積累體內毒素所致;或者因為房事過度耗費精氣,服用丹石補藥,損耗腎水,房勞過度,導致氣竭精枯而形成。有的人先是口渴,然後才患病的;有的人先是患病,然後才口渴的,這些都是因為腎水虧虛,不能制約體內之火所造成的。

此證形勢雖小,其惡甚大。初起如粟,黃泡一點,皮色紫暗,如煮熟紅棗,黑氣漫延,腐爛漸開,五指相染,甚至腳面疼如湯潑火燃,穢臭難聞,遂成五敗之證(血死心敗,皮死肺敗,筋死肝敗,肉死脾敗,骨死腎敗),而不可救。凡遇此證,乘其未及延散,須用隔蒜灸之,不痛者宜明灸之,庶得少殺其毒。

白話文:

這個疾病的形狀雖然很小,但是它造成的危害卻很大。一開始像小米那麼小,是一個黃色的水泡,皮膚的顏色暗紫,就像煮熟的紅棗,黑色的氣體蔓延,腐爛逐漸擴大,五個手指相互感染,甚至腳面疼痛得像被熱水燙傷或被火燒一樣,發出難聞的臭味,最終形成五敗的證狀(血死心敗、皮死肺敗、筋死肝敗、肉死脾敗、骨死腎敗),無法搶救。凡是遇到這種證狀,在還沒有擴散之前,必須用隔著蒜灸法來治療,如果灸了之後不痛的地方,就應該用直接灸法來治療,這樣才能緩解它的毒性。

蓋用藥攻,則患在偏僻之處,氣血罕到,藥難導達;況攻毒之劑,必先傷脾胃,反損元氣,不若灸法為良也。孫真人云:在肉則割,在指則截。毒之重者,古人原有割截之法,然每為病家之所忌,未可輕言;況證之首尾,吉凶變駁難定,豈可不顧前慮後,而妄施之乎。

白話文:

使用藥物攻治的方法,假使病患的部位在偏僻難達之處,氣血難以到達,藥物難以導引到達;何況攻毒的藥劑,必定會先傷及脾胃,反而損害了元氣,不如灸法的效果好。孫思邈說:「長在肉裡的膿瘡則割開,長在手指上的膿瘡則截斷。」對於毒性很重的膿瘡,古人原本有割截的方法,然而這常為病患所忌憚,不可輕易提起;何況病情發展的始末與吉凶禍福的變化,都難以確定,豈能不顧慮前因後果,而任意施用割截的方法呢

至於用藥之法,若色赤腫痛者,元氣虛而濕熱壅甚也,即用活命飲、托裡散之屬,以解其毒;仍速用補劑,如十全大補湯、加減八味丸,則毒氣不致上侵,元氣不致虧損,庶可保生。如作渴者,宜滋陰降火;若色黑,不疼痛,不潰膿者,則不可救。

白話文:

至於用藥的方法,如果症狀是發炎疼痛、臉色發紅,表示元氣虛弱、濕熱蓄積的情況比較嚴重,應該使用活命飲、託裡散這類的藥物,以解除毒氣。另外,還要趕快使用補藥,像是十全大補湯、加減八味丸這類的藥品,這樣可以防止毒氣繼續往上侵入,同時避免元氣繼續虧損,如此一來纔有保住性命的希望。如果出現口渴的症狀,應該使用滋陰降火的藥物來治療。如果是臉色發黑、沒有疼痛感、不會流膿的症狀,那麼患者就無法被挽救了。

諸方書論脫疽,單生於足大指;而別指生者,則名敦疽。謂敦疽易治,脫疽難治,以脫疽之指屬陰經也。學者宜詳審之。(足大指屬足太陰)

白話文:

各方醫書中記載的脫疽,僅產生於腳大拇指;若出現於其他腳趾則稱為敦疽。他們認為敦疽容易治癒,脫疽難以治癒,因為脫疽屬於陰經。學者應該詳細審視。(腳大拇指屬於足太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