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科心得集》~ 卷中 (10)
卷中 (10)
1. 辨外踝疽內踝疽論
(附:穿拐痰、驢眼毒)
外踝疽,即腳拐毒,俗名穿拐毒,屬足三陽經脈絡也。由濕熱下注、血凝氣滯而成。初起外踝焮腫,疼痛徹骨,舉動艱難,寒熱往來。如有紅暈者,宜服荊防敗毒散加牛膝,膿熟針之,後兼用托補法。若其皮色不變而漫腫無頭者,此名穿拐痰,由三陰虧損、寒濕注聚阻絡所致;幼兒因先後天不足而發。初起宜溫通,潰後宜補托。第此證屬虛,每難速效。
內踝疽,生兩足內踝近腕之處,足三陰經脈絡也。有由濕熱下注而成者,亦有由寒濕凝聚而成者。證形同前,治法亦可通用。其有腫甚,串及外踝,後俱穿潰腐爛如臁瘡,四圍紫黑,時流毒水,或淌臭膿,名曰驢眼毒,俗名夾棍瘡也。由脾經濕毒流滯而成。亦有䐗傷,或毒蚊虼蚤咬傷而起者,最難收功。
摻以珍珠散,貼以白玉膏,內服萆薢化毒湯,或五苓、四妙等。
白話文:
外踝疽內踝疽論
(附帶:穿拐痰、驢眼毒)
外踝疽,就是腳拐毒,俗稱穿拐毒,屬於足部三陽經的脈絡疾病。這是因為濕熱往下流注,導致血液凝結、氣機阻滯所形成。初期會出現外腳踝紅腫、疼痛深入骨髓,難以活動,且會有發冷發熱交替的現象。如果皮膚有紅暈,應該服用荊防敗毒散加上牛膝來治療,等到膿液成熟後就用針刺排出,之後再配合使用托補法來幫助恢復。如果皮膚顏色沒有改變,只是出現大範圍的腫脹,沒有明顯的膿頭,這就叫做穿拐痰,是由於足部三陰經虛弱,寒濕之氣聚集阻礙經絡所導致的;幼兒發病則是因為先天或後天的體質不足。初期應該用溫熱的方式來疏通經絡,潰破之後則要用補氣托毒的方法。但這個疾病屬於虛症,往往很難快速見效。
內踝疽,長在兩隻腳內腳踝靠近腳腕的地方,屬於足部三陰經的脈絡疾病。有的也是因為濕熱往下流注而形成,也有的是因為寒濕之氣凝聚而導致。症狀和外踝疽相似,治療方法也可以通用。如果腫脹嚴重,蔓延到外腳踝,之後兩邊都潰破腐爛像臁瘡一樣,周圍皮膚呈現紫黑色,時而流出毒水,或是帶有惡臭的膿液,這就叫做驢眼毒,俗稱夾棍瘡。這是因為脾經的濕毒停滯所導致的。也有因為跌打損傷,或是被毒蚊子、蝨子等叮咬而引起的,這種情況最難治好。
可以塗抹珍珠散,貼上白玉膏,內服萆薢化毒湯,或是五苓散、四妙散等方劑來治療。
2. 辨足跟疽厲癰論
足跟疽,生於足跟骨下。由臟腑積熱,或汗足涉水,遠行傷筋而成。初起赤腫疼痛,膿成有頭可刺,出黃白色膿者易治;若初起便破,黑色而爛者難治。此處屬足太陽膀胱經申脈穴,乃陽蹺發源之所,腎經所過之地;瘡口久潰不合,陽蹺脈氣不能沖發,腎氣由此而泄,以致患者益虛,恐遂成終身之疾。
初宜用隔蒜灸法;內服仙方活命飲加肉桂、牛膝;潰後宜補中益氣湯、人參養營湯、桂附地黃丸,隨證滋補治之。又名兔齧瘡者,蓋獵人被兔咬腳跟成瘡,久而不斂,必氣血瀝盡而死;若人腳跟患此,亦非易愈,故名兔齧也。
厲癰,發於足旁小指之側,由足三陰經虧損為疽者重,若兼足三陽經濕熱下注而成癰者輕。如紅腫疼痛,潰後有膿腐脫,無黑氣侵漫,屬濕熱偏勝易治;若微紅微腫,潰出膿水,屬陰氣凝結,不能化膿,險證難治;若黑暗漫腫,痛甚而不潰膿,煩熱作渴,小水淋漓,為陰敗惡證。治宜隔蒜灸之;投以十全大補湯,或補中益氣湯、八味丸之屬,或可收功。
若妄用苦寒克伐之劑,多致不救。
白話文:
足跟疽,是長在腳後跟骨頭下面的疾病。它可能是因為內臟積熱,或是腳部流汗後又踩到水,或是長途行走傷到筋骨所造成的。初期會出現紅腫疼痛,化膿後有膿頭可以刺破,如果流出黃白色的膿液就比較容易治療;如果初期就破裂,並且呈現黑色腐爛,就比較難以治療。這個部位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的申脈穴,是陽蹺脈的發源地,也是腎經經過的地方;如果傷口長期潰爛無法癒合,陽蹺脈的氣血就無法運行,腎氣也會由此流失,導致患者越來越虛弱,很可能會變成終身疾病。
初期應該用隔蒜灸的方法治療;內服藥方可以使用仙方活命飲,並加入肉桂、牛膝;潰爛後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人參養營湯、桂附地黃丸等,根據情況來滋補身體。又有一種病叫做兔齧瘡,是因為獵人被兔子咬傷腳後跟而形成的瘡,這種瘡會長期不癒合,最後會導致氣血耗盡而死亡;如果人的腳後跟患上這種病,也很難治癒,所以才叫做兔齧。
厲癰,是長在腳旁邊小指側的疾病,如果是由於足三陰經虧損而形成癰的,病情就比較嚴重;如果是因為足三陽經濕熱下注而形成癰的,病情就比較輕微。如果出現紅腫疼痛,潰爛後有膿液流出,但沒有黑色的氣體蔓延,屬於濕熱偏盛,比較容易治療;如果只是輕微紅腫,潰爛後流出稀薄的膿水,屬於陰氣凝結,無法化膿,是比較危險且難治的病症;如果出現皮膚黑暗、大片腫脹,疼痛劇烈卻沒有膿液流出,並且伴隨煩躁發熱、口渴、小便淋漓不盡,屬於陰虛敗壞的嚴重病症。治療上應該使用隔蒜灸的方法;內服藥方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或是補中益氣湯、八味丸等藥方,或許可以達到療效。
如果隨意使用苦寒的藥物來攻伐,多半會導致無法救治。
3. 辨腳發背脫疽論
腳發背,一名足跗發。經云:三背不宜生瘡。惟足背多筋少骨,肉少皮薄,又在至陰之下,發瘡疽者升發遲慢,所以為險候也。其證或由於足三陰精血虧損,或由於足三陽濕熱下注而生。若初起寒熱作嘔,堅硬紅腫,疼痛作膿者,屬濕熱,為可治;又或有因物搐傷,初起一粒,漸漸加大,寒熱交作,日重一日,而成斯證者;亦因濕火之盛而然。必俟熱退,腫勢方收止而漸消,此與爛皮乳癰相似。
摻以珍珠散,貼以白玉膏可愈。若色微赤微腫而膿清者,屬精血虧損,為難治;若黑暗不腫痛,不潰膿,煩熱作渴,小便淋漓者,陰敗未傳,惡證也,為不治。治法:濕熱下注者,先用隔蒜灸;內服活命飲,以解壅毒;次用托裡消毒散;潰後服益氣湯、六味丸,以補精氣。
若色暗不痛者,著肉用桑枝灸,以行壅滯、助陽氣,更用十全大補湯、八味丸,以壯脾土、滋化源,多有復生者。若專治其瘡,復傷生氣,吾未見其生者。
脫疽者,足指生疔,重者潰而紫黑,不疼不癢,久則脫去其節,故名之。亦有患於手指者,名曰蛀節疔,重者腐去本節,輕者筋攣。此由膏粱厚味,醇酒炙煿,積毒所致;或因房術澀精,丹石補藥,銷爍腎水,房勞過度,氣竭精枯而成。有先渴而後患者,有先患而後渴者,皆腎水虧涸,不能制火也。
此證形勢雖小,其惡甚大。初起如粟,黃泡一點,皮色紫暗,如煮熟紅棗,黑氣漫延,腐爛漸開,五指相染,甚至腳面疼如湯潑火燃,穢臭難聞,遂成五敗之證(血死心敗,皮死肺敗,筋死肝敗,肉死脾敗,骨死腎敗),而不可救。凡遇此證,乘其未及延散,須用隔蒜灸之,不痛者宜明灸之,庶得少殺其毒。
蓋用藥攻,則患在偏僻之處,氣血罕到,藥難導達;況攻毒之劑,必先傷脾胃,反損元氣,不若灸法為良也。孫真人云:在肉則割,在指則截。毒之重者,古人原有割截之法,然每為病家之所忌,未可輕言;況證之首尾,吉凶變駁難定,豈可不顧前慮後,而妄施之乎。
至於用藥之法,若色赤腫痛者,元氣虛而濕熱壅甚也,即用活命飲、托裡散之屬,以解其毒;仍速用補劑,如十全大補湯、加減八味丸,則毒氣不致上侵,元氣不致虧損,庶可保生。如作渴者,宜滋陰降火;若色黑,不疼痛,不潰膿者,則不可救。
諸方書論脫疽,單生於足大指;而別指生者,則名敦疽。謂敦疽易治,脫疽難治,以脫疽之指屬陰經也。學者宜詳審之。(足大指屬足太陰)
白話文:
腳背長瘡,又叫「腳跗發」。古籍說,背部三個地方都不適合長瘡。腳背因為肌肉少、骨頭少、皮膚薄,又在足少陰經脈的下方,長瘡的時候,會好得比較慢,所以是很危險的症狀。
病因可能是足三陰經的精血不足,或是足三陽經的濕熱往下流所導致。如果剛開始發病時,有發冷發熱、想吐、皮膚又硬又紅腫、疼痛化膿的,屬於濕熱引起的,還可以治療;也有些是因為外力撞傷,剛開始只有一個小點,慢慢變大,忽冷忽熱,一天比一天嚴重,最後變成這種病,也是因為濕熱太嚴重。一定要等到熱退了,腫脹才會消退,最後慢慢好起來,這個情況和爛皮乳癰很像。
可以用珍珠散敷在傷口,再貼上白玉膏,就可以治好。如果皮膚只是微微發紅、稍微腫脹,而且膿是稀稀的,就是因為精血不足,比較難治;如果皮膚顏色暗沉,不腫也不痛,而且不會化膿,卻覺得煩躁發熱、口渴,小便不順暢,這是陰氣衰敗的徵兆,屬於嚴重的疾病,無法治療。治療方法:濕熱往下流的,先用隔蒜灸;內服活命飲來解毒;接著用托裡消毒散;等到瘡破了,就服用益氣湯、六味丸來補充精氣。
如果皮膚顏色暗沉又不痛,就在長瘡的地方用桑枝灸,來疏通阻塞、幫助陽氣運行。再用十全大補湯、八味丸,來增強脾胃功能、滋養精氣來源,這樣有很多可以恢復的。如果只治療瘡本身,反而傷害到身體的元氣,我就沒看過能治好的。
脫疽,是指腳趾長疔瘡,嚴重的話會潰爛變成紫黑色,不痛也不癢,時間久了,趾頭會脫落,所以才叫這個名字。也有長在手指上的,叫做蛀節疔,嚴重的話手指會腐爛,輕微的會筋脈攣縮。這是因為吃了太多油膩厚味、濃酒烤炸的食物,積累毒素所導致;也可能是因為房事不節制,或者亂用補藥,耗損腎水,過度勞累,導致精氣枯竭。有的是先覺得口渴才發病,有的是先發病才覺得口渴,這些都是腎水不足,無法控制火氣的表現。
這種病的症狀雖然看起來小,但很嚴重。剛開始像小米粒一樣,出現黃色的小水泡,皮膚呈現紫黑色,像是煮熟的紅棗,黑色的範圍會慢慢擴散,開始腐爛,甚至會蔓延到五個腳趾,最後腳背會痛得像被開水燙到一樣,發出難聞的惡臭,就變成「五敗」的症狀(血敗心衰,皮敗肺衰,筋敗肝衰,肉敗脾衰,骨敗腎衰),這樣就沒救了。凡是遇到這種病,要在它還沒有擴散的時候,趕快用隔蒜灸,如果灸了還不覺得痛,就要用更強的艾灸,盡量殺死毒素。
因為用藥治療,病灶位置偏僻,氣血比較難到達,藥效難以發揮作用;而且解毒的藥,一定會先傷到脾胃,反而損耗元氣,不如用艾灸的方法比較好。孫思邈說:「在肌肉就割掉,在手指就截斷。」毒性很強的時候,古人也有用割除截斷的方法,但是病人常常很忌諱這樣做,不可以隨便說要截肢;而且病情變化很多,很難判斷好壞,怎麼能不顧慮前後,就隨便動手術呢?
至於用藥的方法,如果皮膚紅腫疼痛,是因為元氣虛弱,濕熱太嚴重,就要用活命飲、托裡散之類的藥來解毒;同時趕快用補藥,像是十全大補湯、加減八味丸,這樣才能避免毒氣往上侵犯,元氣不被耗損,或許可以保住性命。如果感到口渴,就要滋陰降火;如果皮膚顏色變黑,不痛也不會化膿,那就沒救了。
很多醫書上說,脫疽只會長在腳大拇趾;如果長在其他腳趾,就叫做敦疽。認為敦疽比較好治,脫疽很難治,因為脫疽的腳趾屬於陰經。學習醫術的人應該仔細分辨。(腳大拇趾屬於足太陰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