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秉鈞

《瘍科心得集》~ 卷下 (1)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

1. 楊梅瘡結毒總論

楊梅瘡者,實名洋黴瘡,又名時瘡,又名棉子瘡。總由濕熱邪火所化。若瘡毒傳染氣化者輕,此肺脾二經受毒,其瘡先見於上部,皮膚作癢,筋骨不疼,其形小而且干,堅實凸起,有似棉子,故有棉子之名。此毒在皮膚,未經入絡,治宜發散解毒,如防風通聖散麻黃一劑飲俱可。

白話文:

楊梅瘡,又名洋黴瘡、時瘡或棉子瘡。它是由濕熱邪火引起的。如果是由瘡毒傳染引起的,則症狀較輕,肺和脾兩經受毒,瘡先出現在上身,皮膚瘙癢,筋骨不疼,瘡的外形小而乾燥,堅實凸起,狀似棉子,故名棉子瘡。這種毒在皮膚上,尚未侵入經絡,治療宜用發散解毒的藥物,如防風通聖散、麻黃一劑飲等。

若淫女媾精,精化欲染者重,乃肝腎受毒,或先發下疳,或先患魚口,然後始生此瘡,先從下部見之,漸至遍身,大而且硬,濕而後爛,筋骨多疼,小便澀淋,此證最重。因其毒氣內入骨髓,外達皮毛,若非汗下兼行,何以洗濯其臟腑乎?斯時即宜用雞子大黃丸,或九龍丹等瀉之,使毒濁從來路而出,是為正治;切不可用輕粉、升丹等藥遏之。

白話文:

治療梅瘡的藥方中有一味輕粉,它的毒性會滲入筋骨,就像油滲入麵粉一樣,無法去除。如果毒性積累太久,就會向外發作,最終導致毒瘡潰爛,出現各種嚴重的症狀。到這個地步,醫生往往束手無策。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全身,還可能殃及妻兒。這都是輕粉和升丹等藥物貽害造成的。

梅瘡一服輕粉,其毒入筋骨,如油入面,莫之能解,積久外攻,勢必至結毒潰爛,見諸惡證,每難措手,甚有為害一身,而並殃及妻兒者,皆輕粉、升丹遏藥之貽患也。大抵世之治楊梅瘡者,其法有四:有遏抑其毒而不令其出者;有重用行藥而行去其毒者;有用升發之劑而發出其毒者;有用解托之劑而敗去其毒者。

總的來說,治療楊梅瘡的方法有四種:第一種是抑制毒性,不讓它發作;第二種是大量使用行藥,將毒性排出體外;第三種是使用升發之劑,將毒性發散出去;第四種是使用解託之劑,化解並消除毒性。

四者之中,升發解托,雖未能使毒一時盡出,必久而取效,然施之可以無弊;至於遏抑內收,貽害非淺,固不可用矣;即重用行藥,每致大傷元氣,醫者豈可不審虛實而輕用之乎?若其人瘡發已久,氣血已虛,毒猶未退,此即不可瀉,宜施解毒托散之法,要在臨證變通可也。外此,又有薰條、擦藥、哈吸等法,亦非善道,宜屏去之。

白話文:

在這四種方法中,升發解託的方法,雖然不能讓毒素一時全部排出,但經過一段時間後一定會見效,而且使用這個方法不會造成不良後果。至於遏抑內收的方法,危害不淺,肯定不能使用。即使大量使用瀉藥,往往也會嚴重損傷元氣,醫生怎麼能不審查患者的虛實情況就輕易使用這種方法呢?如果患者的瘡發已經很長時間了,氣血已經很虛弱,毒素還沒有退去,這種情況下就不能再瀉了,應該採用解毒託散的方法,重要的是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除了這些方法之外,還有薰條、擦藥、哈吸等方法,這些方法也不是好方法,應該禁止使用。

至如摻藥收口,必俟其人筋骨不疼,瘡根淡白,內毒已散,方可用之;否則,斂早遺毒,亦不能無後患也。

乃若結毒之證,其初起也,必先筋骨疼痛,漸漸腫起,發無定所,隨處可生;發在關節,則損傷筋骨,縱愈,曲直不便;發於口鼻,崩梁缺唇,雖痊,形必破相;發於咽喉,更變聲音;發於手足,妨於行動;入於巔頂,頭疼欲破,兩眼脹痛,其瘡起處,色紫而黑,穿潰後黃膿氾濫,汙水淋漓,臭腐不堪,口內凹進凸出,如湖石之狀。皆由毒氣遏郁,沉伏骨髓,外攻使然。

白話文:

如果出現了中毒的症狀,一開始,一定會筋骨疼痛,逐漸腫脹起來,發作沒有固定的地方,到處都可能,如果發作在關節,就會損傷筋骨,即使治癒了,也會彎曲不方便;如果發作在嘴和鼻子,就會崩壞樑柱(鼻樑骨),缺損嘴脣,即使治癒了,也會破相;如果發作在咽喉,就會改變聲音;如果發作在手和腳,就會妨礙行動;如果侵入頭頂,就會頭疼欲裂,兩眼脹痛,瘡口處,顏色紫黑,穿破潰爛後,黃色的膿液氾濫,污水淋漓,臭腐不堪,嘴裡凹凸不平,像湖中的石頭一樣。這都是毒氣遏制鬱積,沉伏在骨髓中,向外攻發而引起的。

考之瘍科書中,所載調治之方,計以百數,然大概仍不越乎瀉與遏兩端,內惟仙遺糧湯、金蟬脫甲酒,虛弱者芎歸二術湯,年久者五寶丹,不斂者十全大補湯,用土茯苓煎服,數方可用。近今有十味淡齋方,最為靈效,其藥品純粹,不獨愈其患,亦能盡解余蘊之毒,永不再發也。

白話文:

在研究中醫的相關書籍時,我發現治療瘡瘍的方子約有上百種,但大多還是不脫「瀉」與「遏」這兩種方法。其中,體虛弱的人使用仙遺糧湯、金蟬脫甲酒;病症已久的可以使用五寶丹;無法痊癒的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並且用土茯苓煎服,這些方法都是可行的。近年來出現的十味淡齋方,療效最好。它的藥材都很單純,不只能治癒患者的瘡瘍,還可以徹底消除毒素,永遠不再復發。

2. 辨下疳論

下疳生於前陰,一名妒精瘡,屬肝經濕熱下注而成。其來有三:有由欲念萌而未遂,未經發泄,而邪火遏郁,敗精濁血,留滯經隧,結而為腫者;有因交合不結,以致淫毒傳襲而發者;有由房術熱藥,塗沫洗搽,使精久不泄,邪火煽動,鬱滯而生者,皆由蘊毒所致。

白話文:

發病初期可能會先有小便不順、刺痛,尿液混濁發黃、甚至帶有敗精;接著陰莖發癢疼痛、堅硬腫脹發紫;漸漸地破損腐爛,膿水淋漓,散發出腥臭味,這是因為肝氣具有腥臊之故;另外也有人一開始是皮膚腫脹發亮、像水晶一樣,破後流出毒水,腫痛日漸加劇,時不時發麻發癢。治療方法應該以疏通肝腎火邪、除濕解毒為主,可以使用清肝導滯湯、龍膽瀉肝湯、黃連解毒湯、萆薢湯、蘆薈丸等藥方,視情況適當選用;外敷藥物可以用珍珠散、五寶丹。通常這種疾病的表徵不同、名稱各異,病情輕重也不一致。

初起或先小便淋澀溺痛,次流黃濁敗精,遂陰莖癢痛,堅硬紫脹,漸漸破損,漸漸腐爛,膿水淋漓,其臭腥躁,以肝性臊也;亦有先皮腫光亮如水晶,破流毒水,腫痛日生,麻癢時發者。治法當以疏利肝腎火邪、除濕解毒為主,若清肝導滯湯龍膽瀉肝湯黃連解毒湯萆薢湯蘆薈丸之類,隨宜酌用;外摻珍珠散五寶丹。蓋此證形異名殊,輕重不一。

生於馬口者,名下疳;生玉莖上者,名蛀疳;莖上生瘡,外皮腫脹包裹者,名袖口疳;龜頭外腫如瘤者,名雞嗉疳;疳久而腐爛偏卸者,名蠟燭疳;又有臊疳、楊梅疳、旋根疳諸種。要之,無外因而病者,不過去其濕熱,或滋其真陰,濕熱既清,其瘡自愈,無足慮也。惟感觸淫邪,毒自少陰直入精宮而發者,不易愈。

白話文:

出現在馬口部位的,叫做「下疳」;出現在玉莖上的,叫做「蛀疳」;莖上生瘡,外面皮膚腫脹包裹著的,叫做「袖口疳」;龜頭外面腫脹如瘤的,叫做「雞嗉疳」;疳瘡經久腐爛,偏一邊脫落腐爛的,叫做「蠟燭疳」;還有「臊疳」、「楊梅疳」、「旋根疳」等各種。總的來說,沒有外在因素而發病的,不過是去除體內的濕熱,或者滋補真正的陰液,濕熱既已清除,瘡瘡就會自然痊癒,不足以擔心。只有受到淫邪的感觸,毒邪直接從少陰經進入精宮而發作的,就不容易治癒。

即治如前法,猶必令患者食淡、戒房事,若能守禁,則服藥自然有效,一月收功者,只消半月而愈矣。

3. 辨腎岩翻花絕證論

夫腎岩翻花者,俗名翻花下疳。此非由交合不潔、觸染淫穢而生。由其人肝腎素虧,或又郁慮憂思,相火內灼,水不涵木,肝經血燥,而絡脈空虛,久之損者愈損,陰精消涸,火邪鬱結,遂遘疾於肝腎部分。初起馬口之內,生肉一粒,如豎肉之狀,堅硬而癢,即有脂水。延至一、二年,或五、六載時,覺疼痛應心,玉莖漸漸腫脹,其馬口之豎肉處,翻花若榴子樣,此腎岩已成也。

白話文:

所謂「腎巖翻花」,俗稱「翻花下疳」。這不是因為交合不潔或接觸淫穢而引起的。而是因為肝腎素來虧損,或因憂慮憂思,內心火熱,水不能涵木,肝經血燥,導致絡脈空虛。時間久了,損傷更加嚴重,陰精枯竭,火邪鬱結,於是導致肝腎部位的疾病。

一開始,在馬口內部生出一個肉粒,狀如豎起的小肉柱,堅硬而發癢,隨後會流出黃水。經過一兩年,或五六年,患者會感到疼痛刺心,玉莖逐漸腫脹。馬口處的豎肉,會翻出如石榴花瓣樣的紅腫,這就是腎巖已經形成了。

漸至龜頭破爛,凸出凹進,痛楚難勝,甚或鮮血流注,斯時必脾胃衰弱,飲食不思,即食亦無味,形神困憊;或血流至兩三次,則玉莖盡為爛去;如精液不能灌輸,即溘然而斃矣。此證初覺時,須用大補陰丸,或知柏八味,兼用八珍、十全大補之屬。其病者,再能怡養保挕,可以冀其久延歲月。

白話文:

如果到治療成功後,百人之中還有一人存活,那肯定不是藥物的功效能做到的。這類似於舌癌、失營(一種致命疾病)、乳巖(一種嚴重的乳腺疾病)這四種絕症,就像內科領域的瘋癲、肺癆、脹氣、膈氣,是無法忽視的。

若至成功後,百無一生,必非藥力之所能為矣。此與舌疳、失營、乳岩為四大絕證,猶內科中有瘋、癆、臌、膈,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