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秉鈞

《瘍科心得集》~ 卷中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中 (11)

1. 辨湧泉疽足底疔論

湧泉疽(腎經穴位,在足心),生於足心,又名井泉疽,俗名病穿板,又名穿窟天蛇。屬少陰腎經虛損、濕熱下注而成。若高突焮腫,過候即潰膿者,毒淺易愈;若或麻或癢,黑陷不痛,二十一日之內不潰膿者,屬陰敗之證,毒深難救。治宜隔蒜灸之,或用神燈照法,內服除濕解毒之劑。

若虛甚膿遲,則進十全大補湯,潰後與八味地黃湯、補中益氣湯等以滋化源,切不可過用攻伐之劑,致傷脾胃,使元氣愈虛,多致不救。

足底生疔,初起如小瘡或小泡,根腳堅硬,四圍焮腫,或疼痛,或麻木,令人憎寒,頭痛發熱,或嘔吐噁心,煩躁悶亂。此由肥甘過度,不慎房酒,以致邪毒蘊結而成。經曰:膏粱之變,足生大疔。此之謂也。

凡患此者,多有紅絲至臍,須看明,急用針於血絲盡處挑破之,使出惡血;亦用隔蒜灸法,痛則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若灸而不痛,針疔四邊,皆令血出,以奪命丹一粒,入瘡頭孔內,以膏藥蓋之,內服解毒之劑,或荊防敗毒散、活命飲,兼托裡補藥。若頭突如水晶樣者,即用刀點之,蓋以升膏。

又或初起黃泡,止有硬塊,不甚痛赤者,為水疔,亦宜當頭刺破,以升膏蓋之。凡腳底生疔,若有老皮之處,宜去之,否則其頭難出。

白話文:

湧泉疽,是長在腳心的疾病,又叫做井泉疽,俗稱病穿板,也叫做穿窟天蛇。這種病是屬於腎經虛弱,加上濕熱往下侵襲所造成的。如果患處高高腫起、發紅發熱,而且很快就化膿破開的,表示毒比較淺,容易治好;如果患處感覺麻木或搔癢,呈現黑色凹陷,而且不痛,二十一天內都沒有化膿的,就屬於陰虛敗壞的症狀,毒很深,難以救治。治療上適合用隔蒜灸,或用神燈照射,內服祛濕解毒的藥。

如果身體很虛弱,膿液遲遲不出來,就要服用十全大補湯來補氣血;膿液排出後,要用八味地黃湯、補中益氣湯等來滋養身體的根本,千萬不能過度使用攻伐的藥,以免傷害脾胃,使元氣更虛弱,常常會導致無法救治。

腳底長疔,剛開始像小瘡或小水泡,根部堅硬,周圍紅腫,可能會疼痛,也可能麻木,讓人感到怕冷、頭痛發燒、甚至想吐噁心、煩躁不安。這是因為吃太多肥膩甜味的食物,又沒有節制性生活和飲酒,導致邪毒積聚所造成的。《黃帝內經》說:「吃太多肥甘厚味的食物,腳底就會長大疔。」就是這個道理。

凡是患這種病的,大多會有紅絲蔓延到肚臍,一定要仔細觀察,趕快用針在紅絲末端挑破,讓惡血流出來;也可以用隔蒜灸的方法,痛就灸到不痛,不痛就灸到痛,如果灸了都沒感覺,就在疔的四周針刺,讓血流出來,然後把奪命丹塞到疔的孔洞裡,用膏藥蓋上,內服解毒的藥,例如荊防敗毒散、活命飲,同時也要服用補養身體的藥。如果疔的頭部像水晶一樣突出,就用刀刺破,蓋上升膏。

還有一種情況,剛開始是黃色水泡,只有硬塊,不太痛也不紅腫的,這是水疔,也要在頭部刺破,用升膏蓋上。凡是腳底長疔,如果有老繭的地方,應該去除,不然疔的頭部很難出來。

2. 辨漏蹄瘋驢眼疽論

夫漏蹄瘋之發也,其源有二:一由醇酒炙煿,肝腎陰虧,絡道空虛,濕熱下注而生;一由於貧苦鄉人,勞力傷營,氣血失和而發。其瘍起於足底皮厚處,初則皮堅腫突,隱隱作痛,時痛時止,或一月或二月後漸漸穿破,但有滓水而無膿血,久則皮爛,其口如錢大,其肉凹進,色如雞肝,艱於任地。用珍珠散摻之,以白玉膏蓋貼,服萆薢滲濕湯,兼服知柏八味丸。

須飲食安養,必拖延歲月,方可收功。其或成膿者,為驢眼疽,屬陰虧血熱,濕熱注絡不化,較漏蹄稍為易於收斂。然亦要加謹調治,外以升膏蓋貼,服藥如前。

白話文:

漏蹄瘋這種疾病的發生,原因有兩種:一是因為經常喝烈酒、吃燒烤油炸等食物,導致肝腎陰液虧損,經絡空虛,濕熱之氣向下滲注而產生;另一種是因為貧困的鄉下人,勞累過度損傷身體,氣血失調而發病。這種瘡瘍長在腳底皮膚較厚的地方,初期皮膚會堅硬腫脹突起,隱隱作痛,時而疼痛時而停止,大概經過一到兩個月後會漸漸破裂,只流出一些污濁的液體而沒有膿血,時間久了皮膚會腐爛,瘡口像錢幣大小,裡面的肉凹陷,顏色像雞肝一樣,很難承受地面的壓力。可以用珍珠散塗抹,再用白玉膏覆蓋貼敷,同時服用萆薢滲濕湯,搭配知柏八味丸。

必須要注意飲食和休養,這個病需要拖延很長的時間,才能慢慢好轉。如果病灶化膿,就成了驢眼疽,這屬於陰液虧損、血分有熱,濕熱之氣注入經絡無法化解,比起漏蹄瘋稍微容易收斂。然而也需要更加謹慎地調理治療,外用升膏覆蓋貼敷,服用的藥物和之前一樣。

3. 辨歷節風漏肩風論

《金匱》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成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經云:風勝則動,熱勝則腫。想因寒濕阻絡,化火蒸熱,營衛失和,遍體節骱酸楚掣痛而為歷節風痹。起時寒熱,或先發於手,或先發於足,或遍體皆發;或發一骱漫腫,至七日始退,再發一骱,或止發於一處。總以濕熱輕重之分。

如發於氣分者,其色白;發於血分者,其色紅。用藥以透表燥濕解肌,俟熱減腫退,再以和營通絡。有數月不愈者,以邪去營虧,當用補益。

漏肩風,肩骱酸楚,或疼痛漫腫,亦因風寒濕阻絡而發。用藥與前證同。

白話文:

《金匱要略》說:風、寒、濕三種邪氣混雜侵入人體,結合在一起就會形成痹症。其中風邪較強的,就稱為「行痹」,主要表現為遊走性的疼痛;寒邪較強的,就稱為「痛痹」,主要表現為劇烈的疼痛;濕邪較強的,就稱為「著痹」,主要表現為固定位置的疼痛。醫書上說:風邪強盛則會導致身體活動不利,熱邪強盛則會導致腫脹。我認為這是因為寒濕之氣阻礙了經絡,進而轉化成火熱,導致身體內部的營氣和衛氣失調,使得全身的關節感到酸痛、抽痛,因此形成歷節風痹。這種病發作時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有時先從手部開始發作,有時先從足部開始發作,有時則是全身同時發作;有時只是一個關節腫脹,約七天後消退,然後另一個關節又開始腫脹,有時則只在一個地方發作。總之,這是由於體內濕熱程度不同所造成的。

如果發病時主要侵犯氣分,那麼患處的顏色會偏白;如果發病時主要侵犯血分,那麼患處的顏色會偏紅。用藥方面,應當先採用透表、燥濕、解肌的方法,等到熱象減退、腫脹消退後,再用調和營氣、疏通經絡的方法。有些患者病程長達數月都無法痊癒,這是因為邪氣雖然被驅除了,但身體的營氣也虧損了,這時就應該使用補益的方法來治療。

至於漏肩風,主要表現為肩關節的酸痛,或者疼痛伴隨漫腫,這也是因為風、寒、濕邪阻礙了經絡所導致的。用藥方面,與前面提到的歷節風痹的治療方法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