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科心得集》~ 卷中 (6)
卷中 (6)
1. 辨捧心癰䐗痰論
捧心癰,生於人字骨下低陷中,腫堅色白,脈空芤無力,腰痛膚黃面浮。有因脫力中傷,或受傷營衛失和而發;有因抑鬱傷肝,肝邪乘脾,脾氣不能運行,致氣血留滯而發;亦有因病後臟腑氣衰,營衛不能通調而發。治法宜和營通絡,調養氣血,使之漸漸內消。若至成功出膿,每易成損怯,難以痊愈。
䐗痰生於中腕穴下,或左或右。初起結核,漸漸腫大,堅硬色白,其病因脈證,與捧心癰相似,治法亦同。此證宜速治,若成功後,膿從嘔吐出者不治。
白話文:
捧心癰,是長在胸骨下方凹陷處的腫塊,腫塊堅硬、顏色偏白,脈象虛弱無力,同時會出現腰痛、皮膚發黃、臉部浮腫的症狀。發病的原因,有的是因為過度勞累或受傷導致氣血不和;有的是因為情緒抑鬱傷肝,肝氣影響脾胃,導致脾氣無法正常運行,造成氣血瘀滯;也有的是因為生病後臟腑虛弱,氣血循環不暢所引起。治療方法應該以調和氣血、疏通經絡為主,慢慢使其消退。如果腫塊潰爛出膿,很容易造成體虛,難以痊癒。
䐗痰,是長在手腕下方中脘穴附近的腫塊,可能長在左邊或右邊。初期是小硬塊,慢慢腫大,變得堅硬、顏色偏白。它的病因和脈象與捧心癰相似,治療方法也相同。這個病要儘早治療,如果腫塊潰爛出膿後,膿從嘔吐排出,就無法治癒了。
2. 辨胃腕癰䐗癰論
胃腕癰者,生於中腕穴(又名胃募,在人字骨下三指,臍上四寸)。有外癰,有內癰。外癰在皮裡膜外,初起漫腫,漸漸焮紅成膿。此由平素醇酒厚味,濕熱積聚,脾陽失運,凝滯氣血而發;或因傷寒結胸,腑氣雖通,脾肺氣虛,不能升降,以致濕濁混淆,留滯不散,營衛失和而結。治當利其濕熱,開提肺氣,扶助脾胃,清營解毒,庶能消散。
倘有膿即宜開破,以泄其邪,後用補托收功。至於內癰,俗名䐗癰,生於胃中。初起中腕穴必隱痛微腫,按之堅硬,身皮甲錯(不澤也),寒熱如瘧。多因醇酒炙煿,七情火鬱,又外感寒氣隔陽,使熱濁之氣填塞胃脘,胃中清氣下陷,營氣不從故發。右關脈必見沉細,蓋胃脈見於右關,本宜洪大,而反沉細者,是見胃氣之逆也。
人迎(胃經穴,在急喉兩旁)脈來甚盛,以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人迎反甚耳。有此二脈,癰已成矣。其時少陰厥逆,機關不利,胸膈痞悶,腹中疼痛連心。若脈洪數者,已有膿也,宜急排之,赤豆薏仁湯主之,大射干湯亦可。
設脈遲緊者,雖膿未成,已有瘀血也,宜急下之,牡丹皮散主之;如痰氣上壅者,甘桔湯;大便不利者,太乙膏作丸服之;小便赤澀,腹滿不食者,三仁湯;體倦氣喘作渴,小水頻數者,肺氣虛也,補中益氣湯加麥、味補之。此證若膿自口吐出,必至毒氣漫延,腐爛腸胃,脾氣日衰,飲食少納,形神憔悴,精耗氣竭而斃。
白話文:
胃脘癰這種病,是長在肚臍上方四寸、人字骨下方三指的「中脘穴」(又名胃募穴)附近的。這種病有外癰和內癰之分。外癰是長在皮膚和肌肉之間的,剛開始時會一片腫脹,慢慢地會發紅,最後化膿。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平時喜歡喝酒、吃油膩的食物,導致體內濕熱累積,脾胃功能失調,氣血運行不順暢所引起的;也可能是因為感冒引起的結胸症,雖然腸胃通暢,但脾肺的氣虛弱,無法正常升降,導致濕濁之氣混雜滯留,營衛之氣失調而形成。治療時應該要去除濕熱,提升肺氣,幫助脾胃功能,清熱解毒,這樣才能消腫散結。
如果已經化膿,就應該切開引流,把膿排出來,之後再用補藥來幫助身體恢復。至於內癰,俗稱「䐗癰」,是長在胃裡面的。剛開始的時候,中脘穴會隱隱作痛、稍微腫脹,按下去會覺得硬硬的,皮膚會粗糙乾燥,而且會有像瘧疾一樣忽冷忽熱的症狀。這種情況多半是因為喜歡喝酒、吃烤炸食物,情緒不穩定導致火氣鬱積,又受到寒氣影響阻礙陽氣,使得熱濁之氣堵塞在胃脘,胃中的清氣下沉,營氣也無法正常運行而發病。把脈時,右手的關脈會呈現沉細的脈象,因為胃脈應該是洪大的,現在卻反而沉細,表示胃氣運行不順暢。
人迎脈(胃經的穴位,在喉嚨兩旁)的脈象很強盛,這是因為熱氣積聚在胃口而無法散開,所以人迎脈才會特別明顯。如果出現這兩種脈象,就表示癰已經形成了。這時患者會出現少陰經脈的氣機逆亂,身體機能失調,胸部悶脹不舒服,肚子疼痛連到心臟。如果把脈時發現脈象洪大且急促,就表示已經化膿了,要趕快把膿排出來,可以用赤豆薏仁湯,或是大射干湯來治療。
如果把脈時發現脈象遲緩且緊繃,雖然還沒化膿,但體內已經有瘀血了,要趕快把瘀血去除,可以用牡丹皮散來治療;如果痰氣上壅,可以用甘桔湯;如果大便不通暢,可以用太乙膏做成藥丸服用;如果小便赤澀、肚子脹滿且吃不下東西,可以用三仁湯;如果身體疲倦、氣喘、口渴、小便次數頻繁,表示肺氣虛弱,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上麥門冬和五味子來補養。如果膿從嘴巴吐出來,毒氣就會蔓延,腐爛腸胃,導致脾氣一天天衰弱,食慾不振,身體消瘦憔悴,精氣耗盡而死亡。
3. 辨脅癰肋癰論
脅癰,又名穿脅癰,或發於左脅,或發於右脅。人之兩脅乃足厥陰肝經氣分出入之道路,一有阻滯,不得疏通,鬱而為痛,故血亦為之凝聚矣。是以脅之上下發毒,皆屬肝經。此證多因鬱怒肝火而發,或因肝膽之氣不平,而風火內搏,營逆血熱結聚而發。惟虛怯人生之;若肥胖內實者,鮮此證也。
初起,宜梔子清肝湯解鬱瀉火;已成,四妙湯加青皮、香附;膿成者,即針之,勿傷內膜;潰後,宜八珍湯加山萸肉、牡丹皮、澤瀉,兼滋腎水。但氣虛胃弱之人,亦不可過與補陽之藥,恐內受熱劑,則虛熱愈盛,盛則透傷內膜,切宜慎之。又病因虛勞所得,如破流臭敗,膿水清稀,補托不應者,是死證也。
肋癰生於肋條骨間,又名俠熒癰,亦由肝火鬱怒結聚而成。初起骨間隱痛,漸漸腫起,後或大如杯碗,色或赤或白,疼痛難忍,內腸絞刺。患在左,痛牽右肋;患在右,痛牽左肋。體虛之人,難以勝受。惟此處癰疽,多是內毒卻入攻而死者多。人染此患,急宜用針刺出膿血,防其內攻。若至二候,潰出稠膿為吉,潰出清水為凶。治法與前證參用。
白話文:
脅癰,又叫做穿脅癰,可能發生在左邊的脅部,也可能發生在右邊的脅部。人體的兩脅是足厥陰肝經的氣運行和出入的通道,一旦有阻礙,無法疏通,就會鬱積而產生疼痛,導致血液也跟著凝滯。因此,脅部上下出現的毒瘡,都屬於肝經的問題。這個病大多是因為情緒鬱悶、發怒,導致肝火上升而發病,也可能是因為肝膽之氣不平衡,風火在體內互相搏擊,使得營血逆行、血熱結聚而發病。只有身體虛弱的人才會得這個病;如果體型肥胖、體內實熱的人,很少會得這個病。
剛開始發病,適合用梔子清肝湯來疏解鬱悶、瀉除肝火;已經形成膿腫,就用四妙湯加上青皮、香附來治療;如果膿已經成熟,就用針刺,但不要傷到內層的薄膜;膿潰破後,適合用八珍湯加上山萸肉、牡丹皮、澤瀉,來滋養腎水。但是,如果本身是氣虛、脾胃虛弱的人,也不可以過度服用補陽的藥,以免身體內受熱性藥劑的影響,反而使虛熱更加嚴重,虛熱嚴重就會損壞內膜,一定要謹慎。另外,如果這個病是因為過度勞累、身體虛弱引起的,像是潰破流出帶有臭味的膿液,且膿水清稀,用補益的方法也沒效果,那就是不治之症了。
肋癰是長在肋骨之間的膿瘡,也叫做俠熒癰,也是因為肝火鬱悶、怒氣積聚而形成的。剛開始發病時,肋骨之間會隱隱作痛,漸漸腫起來,後來腫脹可能像杯子或碗一樣大,顏色可能是紅色或白色,疼痛難以忍受,內部會有腸子絞痛的感覺。如果患病在左邊,疼痛會牽引到右邊的肋骨;如果患病在右邊,疼痛會牽引到左邊的肋骨。身體虛弱的人,難以承受這種痛苦。這種長在肋骨之間的癰疽,大多是因為內部的毒素侵襲而導致死亡的。人一旦得了這個病,要趕緊用針刺放出膿血,防止毒素向內侵襲。如果能順利潰破,流出濃稠的膿液是好的,如果潰破流出清稀的膿液,就是不好的徵兆。治療方法可以參考前面提到的脅癰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