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科心得集》~ 卷上 (1)
卷上 (1)
1. 瘍證總論
人身一小天地也。天有日月星辰,地有山川草木,人有五臟六腑,不外乎陰陽氣化而已;氣化不能有全而無偏,有順而無逆,故天有時而失常,地有時而荒蕪,人有時而疾病。夫病之來也,變動不一,總不越乎內證外證兩端。而其致病之由,又不越乎內因外因二者。何謂內因?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也,陰也;何謂外因?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也,陽也。發於陽者,輕而易愈,發於陰者,重而難痊。
白話文:
人體是一個小的宇宙。宇宙有日月星辰,地球有山川草木,人體有五臟六腑,其間的陰陽氣化相互作用,是各種現象發生的原因。氣化的相互作用不可能完美無缺,可能過度或不足,也不可能一帆風順,可能順暢也可能逆反。因此,宇宙有時會失去常態,地球有時會荒蕪,人體有時會生病。疾病的發生變化多端,總不外乎內因和外因兩大類。內因是什麼?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感情,屬於陰;外因是什麼?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氣候,屬於陽。由陽引起的疾病,較輕微容易痊癒;由陰引起的疾病,較嚴重難以治癒。
內科外科,俱是一例。今以內科論之,如瘋、癆、臌、膈諸證,此發於臟者也,陰也,治之不易愈;如傷寒、瘧、痱諸證,此發於腑者也,陽也,治之易愈。傷寒之傳經,在陽經者易愈,在陰經者不易愈,夫人能知之。而外科之證,何獨不然。有由臟者,有由腑者,有在皮膚肌骨者,無非血氣壅滯,營衛稽留之所致。
白話文:
內科和外科是一樣的道理。現在以內科為例,比如瘋、癆、臌、膈等症,這些是由臟腑生發的,屬於陰證,治療起來不容易痊癒;比如傷寒、瘧疾、痱子等症,這些是由腑臟生發的,屬於陽症,治療起來容易痊癒。傷寒的傳經,在陽經的容易痊癒,在陰經的則不容易痊癒,這人人都知道。而外科的症狀,為什麼不是這樣呢?有的由臟腑生發,有的由腑臟生發,有的在皮膚、肌肉、骨骼上,無一不是由於氣血壅滯,營衛稽留所致。
發於臟者,其色白,其形平塌,膿水清稀,或致臭敗,神色痿憊,陰也;發於腑者,其色紅而形高腫,膿水稠黏,神清氣朗,陽也,此其大概也。細論之,發於臟者為內因,不問虛實寒熱,皆由氣鬱而成,如失營、舌疳、乳岩之類,治之得法,止可帶疾終天而已。若發於腑,即為外因,其源不一,有火熱助心為瘍,有寒邪傷心為瘍,有燥邪劫心為瘍,有濕邪壅滯為瘍,此俱系天行時氣,皆當以所勝治之。
白話文:
由臟器引起的瘡瘍,其瘡色蒼白,形狀平坦,膿水清稀,甚至有惡臭,患者精神萎靡,面色晦暗,屬於陰證;由腑臟引起的瘡瘍,其瘡色紅潤,形狀高腫,膿水黏稠,患者神清氣爽,面色紅潤,屬於陽證。這只是概括地說。細論起來,由臟器引起的瘡瘍是內因引起的,不論是虛證還是實證,寒證還是熱證,都由氣鬱積滯而生。例如營衛不和引起的瘡瘍、舌頭生瘡、乳房生瘡等,治療得當,也只能帶病終老。如果瘡瘍由腑臟引起的,就是外因引起的。外因的來源不一,有火熱助心而引起的瘡瘍,有寒邪傷心而引起的瘡瘍,有燥邪劫心而引起的瘡瘍,有濕邪壅滯而引起的瘡瘍。這些都與天行時氣有關,都應該根據邪氣的性質來治療。
又有寒邪所客,血泣不通者,反寒熱大作,煩躁痠疼而似熱,熱邪所勝,肉腐膿腥,甚至斷筋出骨,以致聲嘶色敗而似寒;又有勞汗當風,營逆肉裡,而寒熱難辨者。又有不內外因者,膏粱之積,狐蠱之感,房勞之變,丹石之威,無不可作大疔,成大癰;即如誤食毒物,跌壓杖棒,湯火蟲獸等傷,亦皆作癰作膿,總由營氣不從之所致也。然則治之奈何?亦在審其脈以辨其證而已。
白話文:
此外,還有寒邪客於經絡,血脈不通暢的人,反而會出現寒熱交加、煩躁痠痛的症狀,看起來像是熱症;熱邪盛行,肌肉腐爛、膿液腥臭,甚至筋斷骨出,以致聲音嘶啞、面色敗壞,看起來像是寒症;還有勞累出汗後當風著涼,營氣逆亂在肌肉裡,導致寒熱難辨的;還有一些不是內外因引起的,比如飲食膏粱厚味積滯、狐蠱之氣侵襲、房事勞累過度、服食丹藥石藥的傷害,都可能形成大疔瘡、大癰腫;像誤食毒物、跌打損傷、湯火蟲獸等造成的創傷,也都會形成癰腫膿瘡,總的來說都是由於營氣運行不暢所致。那麼,該如何治療呢?也在於審察脈象以辨別證候罷了。
大約瘡瘍未潰之先,脈宜有餘;已潰之後,脈宜不足。有餘者,毒盛也;不足者,元氣虛也。倘未潰而現不足之脈,火毒陷而元氣虛也;已潰而現有餘之脈,火毒盛而元氣滯也。按定六部之脈,細察虛實,其間宜寒、宜熱、宜散、宜收、宜攻、宜補、宜逆、宜從,總以適事為故,未可鹵莽圖治也。再瘡瘍之部位,其經絡氣血之循行,即傷寒之經絡也。
白話文:
大約在瘡瘍沒有潰破之前,脈象應當是較強勁的;已經潰破之後,脈象應當是較虛弱的。脈象較強勁的,是毒素正盛;脈象較虛弱的,是元氣虛弱。如果瘡瘍沒有潰破卻出現脈象虛弱的情況,這是因為火毒沉陷,元氣虛弱所致;如果瘡瘍已經潰破卻出現脈象強勁的情況,這是因為火毒正盛,元氣鬱滯所致。要根據六部脈象的具體情況,仔細辨別虛實,在治療時要根據情況的不同,採用不同的方法,比如寒、熱、散、收、攻、補、逆、從等,總的原則是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制定治療方案,不能魯莽行事。另外,瘡瘍的部位,其實和傷寒的經絡是一致的,因此在治療時也要考慮到經絡氣血的運行情況。
傷寒無定形,故失治則變生。外證雖有一定之形,而毒氣之流行亦無定位。故毒入於心則昏迷,入於肝則痙厥,入於脾則腹疼脹,入於肺則喘嗽,入於腎,則目暗手足冷,入於六腑,亦皆各有變象,兼證多端,七惡疊見。經曰:治病必求其本。本者何?曰臟也,腑也,陰陽也,虛實也,表裡也,寒熱也。
得其本,則宜涼、宜溫、宜攻、宜補,用藥庶無差誤;倘不得其本,則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可不慎諸。
白話文:
傷寒病的表現形式不定,所以誤診誤治就會病情變化。身體的症狀雖然有固定的表現,但病邪的流行卻沒有固定的位置。因此,如果病邪進入心臟就會昏迷,進入肝臟就會痙攣,進入脾臟就會腹痛腹脹,進入肺臟就會喘咳,進入腎臟就會眼睛昏花四肢冰冷,進入六腑,也會產生各種不同的症狀,兼見證狀繁多,七種不適的症狀交替出現。經典中說:治療疾病一定要找出病根。什麼是病根呢?是臟腑、陰陽、虛實、表裡、寒熱等。
2. 瘍科調治心法略義
《內經》曰:諸痛瘡瘍,皆屬於心。又曰:營氣不從,逆於肉裡,乃生癰腫。又曰: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又曰:出汗偏袒,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生痤痱。又曰:開合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又曰: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由此數者而窮之,則知臟腑受病之根源,皮肉結瘍之枝葉也。
白話文:
《內經》說:所有的疼痛和瘡瘍,都歸屬於心。又說:營氣不遵循正常的通路,反而逆行於肉裡,就會生出癰腫。又說:膏粱厚味吃多了,就容易在腳上生出大疔瘡。又說:出汗時袒露身體,容易使人偏癱;汗出後見了濕氣,就會生出痤瘡和痱子。又說:關節活動不利,寒氣就會乘虛而入,就會導致嚴重駝背。又說:地面的濕氣,侵襲人體就會傷害皮肉筋脈。從這幾種情況深入探討,就可以知道臟腑受病是根本原因,而皮肉生瘡是枝葉末節。
向使內無鬱熱蘊蓄於中,外無濕熱侵襲於內,則肌肉流暢,氣血和平,癰何從生,疽何從作乎?凡治癰腫,先辨虛實陰陽。經曰:諸痛為實,諸癢為虛,諸癰為陽,諸疽為陰。又當辨其是癤、是癰、是疽、是發、是疔等證,然後施治,庶不致於差謬。如熱發於皮膚之間,腫高根闊者為癰。
白話文:
如果內部沒有鬱熱積聚在體內,外部也沒有濕熱侵襲體內,那麼肌肉就會通暢,氣血就會平和,癰疽怎麼會產生呢?凡是治療癰腫,首先要辨別虛實陰陽。經典中說:所有的疼痛都是實證,所有的瘙癢都是虛證,所有的癰都是陽證,所有的疽都是陰證。還要辨別是癤、是癰、是疽、是發、是疔等證,然後才能施加治療,這樣纔不會出現錯誤。比如,在皮膚之間發熱,腫高根闊的,就是癰。
五臟鬱熱,毒流骨髓,附骨而生,經日方覺,大如伏瓜為疽。酒色迷真,厚味適口;或心志不遂,郁不得伸,毒生於薄肉處;又或染禽獸之毒,或惹牛馬之穢,初生黍米,不加謹護,而誤觸犯之,輕者必重,重者必危,須用藥以解其毒,不然立見其敗矣。夫癰疽發背之證,有五善七惡,不可不辨。
白話文:
五臟鬱熱,毒素流到骨髓,依附到骨頭上生長出來,經過幾天後才感覺到,大的像個伏在肚子上生長的葫蘆那樣大的腫瘡。酗酒好色迷失了本性,大魚大肉適口合胃口,或者心裡不舒暢,鬱悶得不能舒展,毒素就生長在皮肉薄弱的地方;又或者感染禽獸的毒素,或者沾染了牛馬的汙穢,開始像小米那麼大,不謹慎保護,而錯誤地觸犯了它,輕則一定會加重,重則一定會危及生命,必須用藥來解除毒素,不然很快就會敗壞了。那背上長瘡發癰疽的狀況,有好有壞,不可不知。
動息自寧,飲食知味,一善也;大小便自調,面色光亮,二善也;神氣精明,語言清朗,三善也;膿潰腫消,色鮮不臭,四善也;身體和平,起居如常,五善也。五善俱見,善可知矣。
白話文:
-
脈搏、呼吸自然而有規律,食物味道能夠感受,這是第一個好徵兆。
-
大小便如常,面色紅潤明亮,這是第二個好徵兆。
-
精神氣爽,言語清脆洪亮,這是第三個好徵兆。
-
膿瘡、腫脹消退,顏色鮮豔且沒有異味,這是第四個好徵兆。
-
身體健康平和,起居飲食正常,這是第五個好徵兆。
以上五個好徵兆都出現了,病人康復有望。
若夫七惡,二目緊小,唇青瘡黑,一惡也;膊項難轉,四肢沉重,目閉耳聾,二惡也;聲嘶色脫,面青氣喘弗寧,三惡也;不能飲食,納藥嘔吐,口不知味,痛極渴甚,四惡也;冷汗虛汗時出,恍惚嗜臥,語言顛倒,五惡也;煩躁咳嗽,腹痛泄瀉,小便混濁,六惡也;膿血既泄,腫起猶甚,膿水臭穢,七惡也。七惡俱見,則惡不可言矣。
白話文:
如果出現七種惡劣症狀,那麼病情就非常嚴重了。第一種惡症是:眼睛又小又緊,嘴脣青紫並有潰瘍或發黑。第二種惡症是:脖子和肩膀難以轉動,四肢沉重,眼睛閉著,耳朵失聰。第三種惡症是:聲音嘶啞,臉色蒼白,呼吸困難,不安。第四種惡症是:不能飲食,吞藥後嘔吐,口裡沒有味道,疼痛極其劇烈,非常口渴。第五種惡症是:經常出冷汗或虛汗,精神恍惚,嗜睡,語言顛倒。第六種惡症是:煩躁不安,咳嗽,腹痛,腹瀉,小便渾濁。第七種惡症是:膿血已經排出,但腫脹仍然很嚴重,膿水發臭。如果這七種惡症同時出現,那麼病情就非常嚴重了。
五善見三自吉,七惡有二即凶。凡治癰疽,初覺則宣熱拔毒,既覺則排膿定痛。初腫毒成未破,一毫熱藥不敢投,先須透散;若已破潰,臟腑既虧,飲食少進,一毫冷藥吃不得,須用和營扶脾。此固昔人治癰疽發背之法,無過於此;然更當酌以時令,審以脈理,辨其虛實,決以輕重,量勢而用,庶不致夭人之天年也。
白話文:
五種良藥在適當時機出現,三種自生的藥物是好的,七種不良的藥物有兩種是兇險的。凡是治療癰疽,剛發覺時就要宣通熱氣拔出毒氣,已經發覺了就要排出膿液止住疼痛。剛開始腫毒形成還沒有破裂,一點熱藥都不能用,要先儘量疏通表面,讓毒氣散出;如果已經破潰了,臟腑已經虧損了,應少吃東西,一點涼藥都不能吃,需要使用和營扶脾的藥物。這確是古人治療癰疽發背的方法,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了;但是更應該考慮季節,審察脈象,辨別虛實,確定輕重,根據實際情況用藥,這樣纔不至於縮短人的壽命。
至於傷寒流注,由可汗而失汗,由可和而失和,血滯皮膚,毒阻骨髓,故生斯毒,從上流下者,毒生必少,從下流上者,毒生必多,亦須解表清肌,拔毒清熱,可內消而愈矣。若疔毒雖有三十六種之別,其害則一,宜以敗毒為主,□□□證治法。
白話文:
當受寒流注時,由於發汗與和解的方法未能及時使用,血滯於皮膚,毒邪阻於骨髓,從而導致毒瘡的發生。若毒瘡從上往下發展,則毒生較少;若從下往上發展,則毒生較多。此時,需要採用解表清肌、拔毒清熱的方法,方可內消毒瘡而痊癒。雖然疔瘡有三十六種不同的證候,但其致病原理卻是相同的,故均宜以敗毒為主,具體治療方法應根據不同的證候而定。
至於痰核、癭瘤、瘰癧、馬刀之疾,俱由濕勝生痰,痰勝生火,火勝生風,風極而患作矣,皆成於內蘊七情,外感六慾,宜清痰降火之劑,宣熱敗毒之藥,既盛必用外消,始覺行以艾灸,切勿妄行勾割。先醫曰:諸經惟少陽厥陰二經生癰疽,惟少陽陽明二經生瘰癧,蓋由多氣少血之故耳。
白話文:
至於痰核、癭瘤、瘰癧、馬刀這一類疾病,都是由濕氣過盛產生痰,痰液過多產生火,火勢太旺產生風,風極盛形成疾病。這些疾病都是由內在的情志鬱結和外在的慾望過度引起,應服用清痰降火之劑,宣通熱氣化解毒藥,如果病情嚴重,需要用外敷的方法治療,開始可試著用艾灸治療,不要隨便勾割患處。以前的名醫說:諸經絡中只有少陽經和厥陰經會生癰疽,而只有少陽經和陽明經會生瘰癧,這都是因為氣多血少引起的。
凡診外科之脈,脈浮緊,應當發熱,其不發熱而反灑淅惡寒,若有痛處,必發癰疽;脈浮而數,身體無熱,形默默,胸中微燥,不知痛之所在者,必發癰疽。未潰之先,按之有刀鋒之健浮,既潰之後,按之略如鋒之輕浮,此易收功也。若未潰之先,脈來遲緩,不疾不徐,既潰之後,脈來健實,或大與洪,難取效也。
白話文:
在診斷外科疾病時,如果脈搏浮緊,通常會發熱。但如果沒有發熱,反而出現灑淅惡寒的症狀,同時伴有疼痛,則很可能發展為癰疽。如果脈搏浮數,身體沒有發熱,精神不振,胸中微燥,但沒有具體的疼痛部位,也容易發展為癰疽。在癰疽尚未潰爛之前,按壓患處會有刀鋒般堅硬的感覺。瘡瘍潰爛之後,按壓患處則會感覺稍稍輕浮。這種情況下,治療起來比較容易。但如果在瘡瘍潰爛之前,脈搏遲緩,不疾不徐,潰爛之後脈搏反而健實,或者脈搏大而洪盛,則很難治療。
若一得癰疽,脈來前後虛弱,此危證也。凡刺癰腫,須認有膿無膿,用手按之,手起而即復者有膿,手起而不即復者無膿(此所謂引手)。重按乃痛,膿之深也;輕按即痛,膿之淺也;按之不甚痛者,未成膿也。至於用刀手法,刀口勿嫌闊大,取膿易盡而已。凡用刀之時,深則深開,淺則淺開,慎勿忽略。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得了癰疽,脈搏前後虛弱,這是危險的徵兆。凡刺破腫脹處,必須先確認是否有膿,用手按壓,手抬起來後立即復原的是有膿的,手抬起來後不立即復原的是沒有膿的(這就是所謂的「引手」)。用力按壓才會痛,膿在深處;輕輕按壓就痛,膿在淺處;按壓不怎麼痛的,膿還沒形成。至於使用刀的手法,刀口不要嫌太寬大,只要膿能全部流出即可。凡使用刀的時候,膿在深處就要深開,膿在淺處就要淺開,千萬不要忽略這些。
如開魚口、便毒、背疽、臍癰、腹癰、瘰癧,宜淺開之;若臂癰、胯疽,肉厚等處,宜深開之,使流出膿,以泄內毒,不可不知也。凡瘍初生之時,便覺壯熱惡寒,拘急頭痛,精神不寧,煩躁飲冷者,其患瘡疽必深也;若起居平和,飲食如故,其瘡疽浮淺也。如膿出而反痛者,此為虛,宜補之;亦有穢氣所觸而作痛者宜和解之,風冷所逼者宜溫養之。如疽發深而不痛者,胃氣大虛,必死肉多而不知痛也。
白話文:
例如魚口腫、丹毒、背疽、臍癰、腹癰、瘰癧等,應該淺淺地切開;如果像胳膊上的癰、大腿上的疽,肉厚的地方,就要深切開,以便膿流出來,泄去內毒,這一點不可不知。凡是惡性瘡疽初發生的時候,常常會感到壯熱惡寒,拘急頭痛,精神不寧,煩躁飲冷,這種惡性瘡疽必然深;如果起居平和,飲食如故,這種瘡疽浮淺。膿出來後反而疼痛的,這是虛症,應該補益;也有遇到穢氣而發作疼痛的,應該和解;被風寒逼迫而發作疼痛的,應該溫養。疽發作很深而不疼痛的,胃氣極度虛弱,必然有壞死的肉多而不知道疼痛。
凡瘡瘍時嘔者,當作毒氣上攻治之,潰後當作陰虛補之;若年老潰後,發嘔不食,宜參耆白朮膏以峻補之。河間謂:瘡瘍嘔者,濕氣侵於胃,宜倍白朮。癰疽發渴,血氣兩虛,用參、耆以補氣,當歸、地黃以養血。凡癰疽有實熱者,易療;虛寒邪熱者,難治。腫起堅硬膿稠者,為實;腫平軟漫膿稀者,為虛。
白話文:
-
凡是瘡瘍時嘔吐的患者,應當以毒氣上攻的治療方法來醫治,潰爛後應當以陰虛的治療方法來補益。
-
如果是年老的患者,潰爛後出現嘔吐、不吃東西的症狀,宜用參耆白朮膏來峻補之。
-
河間的醫生認為:瘡瘍嘔吐的患者,是濕氣侵犯了胃,宜用倍量白朮。
-
癰疽發渴,血氣兩虛,用參、耆來補氣,當歸、地黃來養血。
-
凡是癰疽有實熱的患者,容易治療;虛寒邪熱的患者,難以治療。
-
腫瘤起來堅硬,膿液稠厚的是實熱;腫瘤平坦,柔軟,膿液稀薄的是虛寒。
凡治癰疽、發背、疔瘡、乳癰、一切無名腫毒,先須托裡,勿使毒入附延骨髓;托裡之後,宣熱解毒、定痛排膿,是為急切工夫。
白話文:
治療一切癰瘡、發背、疔瘡、乳癰和其他各種名稱的腫毒,最重要的是在初期迅速地將毒排出體外,避免毒素進入體內並擴散到骨髓。在排除毒素之後,應立即採取措施來散發熱量、解除毒素、緩解疼痛並排出膿液,這是最緊急和重要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