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秉鈞

《瘍科心得集》~ 卷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

1. 辨魚口便毒論

魚口便毒,生於小腹下兩腿合縫之間,左為魚口,右為便毒,屬厥陰肝經。此證得之奔走勞役,濕熱下注者少;惟交感不潔,遭淫毒而患者為最多。每每先起下疳,下疳未已,便毒繼之,此濕熱穢毒之為患也。亦有強力入房,忍精不泄,或欲念不遂,以致敗精搏血,留聚經隧,壅遏而成者,臨證當細為審辨。治法惟宜開鬱散氣、清利濕熱。

而毒邪之證,先宜發汗,次利小便,使毒從膚腠而出,或從小便而泄;發汗利便不應者,乃以破毒活血調氣之劑攻之,俟毒氣宣通,隨以補劑托之,此定法也。凡婦人患此者,多在兩抅腫痛,或腹中結塊,小腹痞悶,上攻兩脅,小便澀滯,憎寒壯熱,多由肝經濕熱下注,或鬱怒傷損肝脾所致。宜用龍膽瀉肝湯、加味逍遙散之屬,不可概投散血攻毒之劑。

又小兒亦有此證,總由肝經熱毒,治宜瀉肝,再視血分毒氣,為之斟酌。

白話文:

魚口瘡和便毒,生長在小腹下方兩腿交接的縫隙之間,左邊稱為魚口瘡,右邊稱為便毒,都屬於足厥陰肝經的病症。這種病症通常是因為奔波勞碌、濕熱往下流注而引起的比較少,大多數是因為性行為不潔,感染淫穢毒素而發病。常常先出現下疳,下疳還沒好,便毒就接著發生,這是濕熱穢濁之毒所造成的禍患。也有因為勉強行房,忍住精液不射,或者慾望無法滿足,導致敗壞的精液和血液混合,停留在經脈管道中,阻塞不通而形成的,臨床診斷時應仔細分辨。治療方法應該以疏通氣機、疏散鬱結、清除濕熱為主。

對於毒邪引起的病症,應該先用發汗的方式,再用利小便的方式,使毒從皮膚毛孔排出,或者從小便排泄出去;如果發汗和利小便都沒效果,就應該用破除毒邪、活血化瘀、調理氣機的藥劑來攻治,等到毒氣疏通之後,再用補益的藥劑來扶助正氣,這是固定的法則。凡是婦女患上這種病症,多半是兩邊鼠蹊部腫痛,或者腹中有結塊,小腹脹悶,往上攻到兩側脅肋,小便澀滯不暢,感到寒冷發熱,多半是肝經濕熱往下流注,或者因為鬱悶憤怒而損傷肝脾所引起的。應該使用龍膽瀉肝湯、加味逍遙散等藥方來治療,不可隨便使用活血攻毒的藥劑。

另外,小兒也會有這種病症,總體來說是由於肝經熱毒引起的,治療應該以瀉肝為主,再根據血分毒氣的情況,斟酌用藥。

2. 辨痘毒總論

夫痘者,系先天之毒所發;而痘毒者,是毒發未盡,而復結為癰也。人之有生,受氣於父,成形於母,當父母媾精之時,惟恃一點真元之火,相為凝結,是胎元之初成,即胎毒之蘊蓄,故名之曰胎毒。此毒潛伏命門,至受生以後,有觸即發,無觸則不發,故其發有遲速,有數月而即發者,有數歲而始發者,更有十餘歲而後發者。

當其未發時,形氣俱泯,無可端倪,若未燧之火,何處尋覓?又何可解釋?及其有觸而發,則勃然不可御。蓋其毒氣動於命門,發自五臟,實動五臟真氣,斯時全賴血氣送毒外出,運化之而成漿,收結之而成痂,而後其毒始盡,臟腑可安。若或血氣衰弱,漿水不足,不能盡送毒氣外出,雖痘瘡已愈,而遺毒之未盡者,不免結為癰瘍,而痘毒生焉已。

然痘毒之生也,發於時痘後者輕,發於種痘後者重,何則?時痘感時行之邪,觸動胎元之毒而發,故其為痘證也重,而毒能盡泄,痘後即或生瘍,不過痘、癰、疔、癤而已。至種痘則外無天行時邪,祗借些微痘苗之氣,以引胎元之毒,故其為痘證也輕,痘出之後,餘毒未能盡泄,而發為痘毒,純是先天火邪所結,所以潰膿腐爛,未能速愈也。

且餘毒必發於節骱,蓋以痘未結痂,火毒未泄,走入絡中,故或發於肘腕,或生於膝脛,起則漫腫,寒熱潮熱,煩躁口乾成膿。潰後若小兒先天稟足,氣實壯強者,即可數日收功;其或正虧,餘毒攻絡者,即名氣虛毒滯,穿潰後每難收口。總須胃強脾旺,氣血充盈,始可無妨。

如體怯少納,或脾泄便溏,或潮熱不退,即成損怯矣。要知此瘍起時,若焮紅漫腫,寒熱交作者,當從實證治,宜清火解毒。起時如色白漫腫,緩於成功作膿者,當以虛證治,即用補托。如潰後不收斂者,當以虛痰治;若止用清火解毒之劑,使脾胃受戕,乳食不貪,微熱不退,致成損怯而斃者多矣。此不可不辨也。

白話文:

所謂的痘,是來自於先天的毒素所引發;而痘毒,則是毒素沒有完全發散出來,又再次結成癰瘡。人一出生,從父親那裡得到精氣,在母親體內成形,當父母結合時,依靠一點真元之火互相凝結,這是胎兒最初形成的狀態,也是胎毒開始蘊藏的時候,所以稱之為胎毒。這種毒素潛藏在命門之中,等到出生後,有外在因素觸發就會發作,沒有觸發就不會發作,因此發作的時間有快有慢,有的在幾個月就發作,有的在幾歲才發作,甚至有十幾歲才發作的。

在還沒發作時,身體的氣形都看不出異樣,就像未點燃的火,要去哪裡尋找呢?又怎麼能解釋呢?等到被觸發而發作時,就會突然爆發不可收拾。這是因為毒氣從命門發動,發自五臟,實際上是牽動了五臟的真氣,這時完全依靠血氣將毒素送出體外,運化成漿液,收斂結痂,之後毒素才會完全清除,臟腑才能安穩。如果血氣衰弱,漿液不足,無法將毒氣完全送出體外,即使痘瘡癒合了,但殘留的毒素沒有清除乾淨,就會結成癰瘡,而產生痘毒。

然而痘毒的產生,在出時疫痘之後發作的比較輕,在接種痘苗後發作的比較嚴重,這是為什麼呢?時疫痘是感受了當季流行的邪氣,觸動了胎兒原本的毒素而發作,所以痘症比較嚴重,但毒素能夠充分宣洩出來,即使痘後產生癰瘡,也不過是痘、癰、疔、癤之類。而接種痘苗,外在並沒有天行時邪,只是藉助一點點痘苗的氣,來引發胎兒原本的毒素,所以痘症比較輕微,痘疹發出後,殘留的毒素沒能完全宣洩,就發為痘毒,純粹是先天火邪凝結所致,所以會潰爛化膿,難以快速痊癒。

而且殘留的毒素一定會發在關節處,因為痘瘡還沒結痂,火毒還沒宣洩出去,就走入了經絡中,所以可能發在手肘、手腕,或是膝蓋、小腿等處,發作時會大範圍腫脹,出現寒熱交替的潮熱,煩躁口乾,最終化膿。潰爛之後,如果小孩先天體質充足,氣血強壯,幾天就能痊癒;如果正氣虛弱,殘留毒素侵犯經絡,就叫做氣虛毒滯,穿破潰爛後往往難以收口。總之,必須要胃強脾旺,氣血充盈,才能安然無恙。

如果體質虛弱,食慾不振,或是脾虛泄瀉,或是潮熱不退,就會形成虛損。要知道這種癰瘡發作時,如果是紅腫熱痛,寒熱交替,應該用實證的方法治療,宜清熱解毒。如果發作時是色白腫脹,化膿速度慢,應該用虛證的方法治療,也就是用補氣托毒的方式。如果潰爛後難以收口,應該用虛痰的治療方法;如果只用清熱解毒的藥物,會使脾胃受損,導致孩子不吃乳食,微熱不退,造成虛損而死亡的很多。這些都是必須分辨清楚的。

3. 辨諸瘡總論

夫惡瘡,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心主血,脾主肉,血熱而肉濕,濕熱相合,浸淫不休,潰敗肌膚,而諸瘡生矣。然有辨焉,如疥癬癮疹之屬,怫鬱氣血,在皮膚腠理間者,可以表而散,《內經》有謂汗之則瘡已是矣。若怫鬱氣血在肌肉之分,外達皮膚,作寒熱而生膿者;或七情所招,或膏粱之變,皆宜解內熱,不宜發汗,仲景所謂瘡家不可發汗,汗出則痙者是矣。一瘡而有宜汗不宜汗之戒,蓋熱有淺深表里故也。

故瘡在皮膚,則當因其輕而揚之,汗之浴之;外以殺蟲潤燥,皆解凝結涎沫之藥敷之。瘡之在肌肉,則當因其重而減之,瀉經絡之熱,清涼氣血;外以化膿生肌膏貼之。瘡在頭巔,則當射而取之,須酒製寒涼劑,更以風藥升而上之;外以殺蟲解熱藥敷之。明此三者,其於治瘡,思過半矣。

白話文:

所有惡性瘡瘍,以及各種疼痛、搔癢的瘡,都與心有關;各種濕氣腫脹,則與脾有關。心主管血液,脾主管肌肉,當血液過熱而肌肉濕潤時,濕熱相互結合,不斷侵蝕蔓延,導致皮膚潰爛,各種瘡就產生了。

但這其中有所區別,像是疥瘡、癬、蕁麻疹等,屬於氣血鬱結在皮膚紋理之間,這類可以透過發汗來疏散,如同《內經》所說的「發汗則瘡自癒」。如果氣血鬱結在肌肉層面,向外到達皮膚,產生發冷發熱、甚至化膿的情況;或是因為情緒影響,或是因為飲食過於肥膩所導致,這些都適合清瀉內熱,不適合發汗,如同張仲景所說的「瘡家不可發汗,汗出則會抽筋」。同是瘡,卻有適合發汗與不適合發汗的禁忌,是因為熱的程度有深淺、在表在裡的差異。

所以,瘡如果在皮膚表面,就應該根據病情輕微而採取疏散的方法,用發汗或洗浴的方式;外用殺蟲、潤燥,以及解除凝結的痰涎藥物來敷。瘡如果在肌肉層面,就應該根據病情嚴重而採取減緩的方法,瀉除經絡的熱,清涼氣血;外用化膿生肌的藥膏來敷。瘡如果在頭頂,就應該用射箭取物的概念來治療,必須用酒製寒涼的藥劑,再配合升舉的風藥來往上引導;外用殺蟲解熱的藥物來敷。明白了這三點,對於治療瘡瘍,就已經掌握了一半以上的精髓了。

4. 辨臁瘡血風瘡論

臁瘡者,生於兩臁,初起發腫,久而腐潰,或浸淫瘙癢,破而膿水淋漓。乃風熱濕毒相聚而成;或因飲食起居,虧損肝腎,陰火下流,外邪相搏而致。外臁屬三陽經濕熱,易治;內臁屬三陰經濕,兼血分虛熱,難治。蔣示吉謂:色紅者多熱,腫者多濕,癢者多風,痛者屬實,早寬而暮腫者,屬氣虛下陷。

初起者,風熱濕毒為多;日久者,下陷濕熱為勝。初宜用獨活、防己、黃柏、蒼朮、萆薢、牛膝、歸尾、苡仁、丹皮、赤芍、銀花、黑梔、豬苓、澤瀉等;又二妙丸、四妙丸之類。若脾虛濕熱下注,則用補中益氣,或八珍湯加萆薢、銀花之屬,外用夾紙膏貼之。

血風瘡,多生在兩小腿裡外臁,上至膝,下至踝骨,乃風熱、濕熱、血熱交感而成。初起瘙癢無度,破流滋水,日漸沿開,形同針眼。宜服四物湯加防已、萆薢、丹皮、苡仁、黃柏、銀花等;外搽解毒雄黃散,或如意金黃散俱可。如年久紫黑堅硬,氣血不行者,用磁鋒砭去惡血,以解鬱毒,然後敷藥。

白話文:

臁瘡,是長在小腿兩側的皮膚病,剛開始會紅腫,時間久了會潰爛,或者會蔓延開來,又癢又濕,破皮後會流出膿水。這通常是因為風熱濕毒積聚而成;也可能是因為飲食作息不當,導致肝腎虧損,虛火下行,加上外邪侵襲而引起。長在外側小腿的臁瘡,屬於三陽經的濕熱,比較容易治療;長在內側小腿的,屬於三陰經的濕,還伴隨血分虛熱,比較難治療。蔣示吉認為:顏色紅的多屬熱,腫的多屬濕,癢的多屬風,痛的多屬實證,早上比較鬆,晚上比較腫的,屬於氣虛下陷。

剛開始發病的,多半是風熱濕毒的問題;時間久的,則以下陷濕熱為主。初期適合用獨活、防己、黃柏、蒼朮、萆薢、牛膝、當歸尾、薏仁、牡丹皮、赤芍、銀花、梔子、豬苓、澤瀉等藥材;或是用二妙丸、四妙丸之類的方劑。如果脾虛濕熱往下流,就要用補中益氣湯,或是八珍湯加上萆薢、銀花等藥材,外用夾紙膏貼敷。

血風瘡,多半長在兩條小腿內外側,從膝蓋到腳踝都有可能,是因為風熱、濕熱、血熱相互影響而形成。剛開始會非常癢,破皮後會流出滋水,而且會慢慢擴散,看起來像針眼一樣。適合服用四物湯加上防己、萆薢、牡丹皮、薏仁、黃柏、銀花等藥材;外用可以擦解毒雄黃散,或是如意金黃散。如果時間久了,皮膚變成紫黑色而且堅硬,表示氣血不通,可以用磁石針刺放血,去除淤積的毒素,然後再敷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