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秉鈞

《瘍科心得集》~ 卷下 (3)

回本書目錄

卷下 (3)

1. 辨天泡瘡翻花瘡論

天泡瘡者,形如水泡,皮薄而澤,或生頭面,或生遍身。由天行少陽相火為病,故名天泡。為風熱客於皮膚間,外不得泄,沸熱血液,結而成泡。宜清熱涼血,熱解則愈;如兼表邪而發熱脈數者,宜荊防敗毒散;如火盛者,或加芩、連、連翹、金銀花、元參之屬;如焮腫疼痛,脈數便結者,此表裡俱實也,宜防風通聖散雙解之;如外多毒水,以金黃散敷之,或以石珍散摻之,無有不愈。

翻花瘡者,由瘡瘍潰後,肝火血燥生風所致。或瘡口胬肉突出如菌,大小不同,或出如蛇頭,長短不一,揩損每流鮮血,久亦虛人。治法當滋肝養血,如梔子清肝湯是也;外塗藜蘆膏(景岳方),胬肉自入,須候元氣漸復,膿毒將盡,塗之有效,不然雖入而復潰。若誤用刀針、蝕藥、火灸,其勢益甚,或出血不止,必致寒熱嘔吐等證,須大補脾胃為善。

白話文:

天泡瘡,外觀就像水泡,皮膚薄而有光澤,可能長在頭臉,也可能遍佈全身。這是因為天行之氣中的少陽相火引發的疾病,所以稱為天泡瘡。是風熱侵入皮膚,無法向外發散,導致體內血液沸騰產生熱氣,凝結成水泡。治療上應該以清熱涼血為主,熱氣消解自然就會痊癒;如果同時有表邪導致發燒、脈搏加快,可以使用荊防敗毒散;如果火氣旺盛,可以加入黃芩、黃連、連翹、金銀花、玄參等藥材;如果出現紅腫疼痛,脈搏加快且便秘,表示表裡都有實證,應該使用防風通聖散來雙解表裡;如果皮膚表面有很多毒水,可以用金黃散敷在患處,或者用石珍散撒在上面,沒有治不好的。

翻花瘡,是因為瘡瘍潰爛後,肝火旺盛,血燥生風所導致。瘡口上的贅肉突出,像蕈類,大小不一,有的像蛇頭,長短不一。摩擦損傷就容易流鮮血,時間久了也會讓人虛弱。治療上應該滋養肝臟、補養血液,例如可以使用梔子清肝湯;外用藜蘆膏(景岳的方子)塗抹,贅肉會自然縮回,但必須等到身體元氣逐漸恢復、膿毒快要排盡時塗抹才有效,不然即使縮回去還是會復發。如果誤用刀針、腐蝕性藥物、火灸等方法,病情會更加嚴重,可能導致出血不止,甚至出現發冷發熱、嘔吐等症狀,必須大補脾胃才行。

2. 辨膿窠瘡黃水瘡論

膿窠瘡者,大如黃豆,黃膿起泡,痛甚。起時先從水泡作癢,後變膿泡。乃肺經有熱,脾經有濕,二氣交感而成。治當清熱散風、涼血除濕,如四妙湯加防風、荊芥,或涼血消風散;外搽普濟丹,或蛇床子散,或一掃光;若不癢而痛者,以生大黃二兩,生石膏一兩,研末,麻油調搽,兼戒口味,自愈。

黃水瘡者,頭面耳項,忽生黃泡,破流脂水,頃刻沿開,多生痛癢。此因日曬風吹,熱毒鬱於皮毛,暴感濕熱;或內餐濕熱之物,致風動火生而發。當內服祛風、涼血、清熱之藥,外以湯洗之,用蛤粉散搽之;有用雄豬膽一個,入黃柏一兩浸,焙乾為末,摻之;或用井花水調搽,殊妙。

白話文:

膿窠瘡,這種瘡像黃豆那麼大,會長出黃色的膿包,疼痛感很強烈。剛開始的時候是先出現會癢的水泡,之後才變成膿包。這是因為肺經有熱,脾經有濕,這兩種氣互相影響而造成的。治療上應該要清熱散風、涼血除濕,可以用四妙湯加上防風、荊芥,或是涼血消風散來治療;外用的話可以擦普濟丹,或是蛇床子散,或是用一掃光。如果是不癢只有痛的,可以用生大黃二兩,生石膏一兩,磨成粉末,用麻油調和後塗抹,同時要注意飲食,不要吃太過刺激的食物,就會自己痊癒。

黃水瘡,這種瘡會在頭、臉、耳朵、脖子等部位,突然長出黃色水泡,水泡破掉後會流出像油脂一樣的水,而且會很快的蔓延開來,通常會伴隨疼痛和搔癢。這是因為太陽曝曬、風吹,使熱毒積聚在皮膚毛孔,加上突然感受到濕熱,或是吃了太多濕熱的食物,導致風邪擾動、火氣上升而發病。治療上應該內服祛風、涼血、清熱的藥,外用藥水清洗,再塗上蛤粉散;也有人用雄豬膽一個,浸泡黃柏一兩後,焙乾磨成粉末來塗抹;或是用井花水調和後塗抹,效果都很好。

3. 辨疥瘡痤痱瘡論

夫疥有五種:乾疥、濕疥、蟲疥、砂疥、膿疥。如肺金燥盛,則生乾疥,瘙癢皮枯,而起白屑;脾經濕盛,則生濕疥,臖腫作痛,破泄黃水,甚流黑汁;肝經風盛,則生蟲疥,瘙癢徹骨,撓不知痛;心血凝滯,則生砂疥,形如細砂,焮赤癢痛,抓之有水;腎經濕盛,則生膿窠疥,形如豆粒,便利作癢,膿清淡白,或脾經濕盛亦生之,但頂含稠膿,癢痛相兼為異,皆有小蟲,染人最易。

切忌熱湯浸洗,圖快一時,殊不知熱毒攻裡,蟲愈深入,雖有良方,何能刻日奏效?患者戒之。兼忌一切發物海鮮。治法:內服疥靈丹,或消風散;外搽繡球丸,或一掃光俱可。

痤痱瘡者,俗名坐板瘡。生於兩股,密如撒粟,尖如芒刺,癢痛非常,渾身毛刺,甚者皮損黏衣。此由脾經濕熱濕毒郁久而成,或有因久坐卑濕之地,或坐烈日石上,釀成濕熱,亦能致之。此處乃至陰之所,血亦罕來,藥力少至,當用外治,法以苦參湯洗之,摻以鵝黃散。

白話文:

疥瘡有五種類型:乾疥、濕疥、蟲疥、砂疥、膿疥。如果肺金過於乾燥,就會產生乾疥,皮膚乾燥發癢,並起白色皮屑;如果脾經濕氣過盛,就會產生濕疥,患處腫脹疼痛,破裂後流出黃色液體,嚴重時會流出黑色液體;如果肝經風邪過盛,就會產生蟲疥,皮膚瘙癢難耐,抓撓時感覺不到疼痛;如果心血凝滯,就會產生砂疥,患處像細砂一樣,紅腫發癢疼痛,抓破後會流出液體;如果腎經濕氣過盛,就會產生膿皰疥,患處像豆粒一樣,排便時會感覺瘙癢,膿液清淡發白,有時脾經濕氣過盛也會產生這種疥瘡,但膿皰頂部含有濃稠的膿液,瘙癢和疼痛並存,這些疥瘡都有小蟲寄生,很容易傳染給別人。

切忌用熱水浸泡清洗,雖然一時覺得舒服,卻不知道熱毒會深入體內,蟲子會更加深入,即使有好的藥方,也很難在短時間內見效。患者一定要戒除這種做法。同時也要禁食一切容易誘發疾病的食物和海鮮。治療方法:內服疥靈丹或消風散;外敷繡球丸或一掃光都可以。

痤痱瘡,俗稱坐板瘡,生長在兩腿之間,密集如撒下的米粒,尖端像芒刺,瘙癢疼痛非常劇烈,全身長滿像毛刺一樣的東西,嚴重時皮膚破損會黏住衣服。這是由於脾經濕熱濕毒積聚過久而造成的,有的是因為久坐潮濕的地方,或者坐在烈日下的石頭上,導致濕熱產生,也會引起這種情況。這裡是最陰的地方,血液很少到達,藥力也很難到達,應當採用外治的方法。用苦參湯清洗,再敷上鵝黃散。

4. 辨白禿瘡肥瘡論

白禿瘡者,俗名⿸疒巤⿸疒梨瘡。乃足太陽膀胱、督脈二經受濕熱,生蟲作癢,瘡痂高堆是也。風襲則起白屑,熱甚則禿,久則傷孔而不生髮。治當消風、除濕、殺蟲、止癢、養血。

肥瘡生於頭頂,乃臟腑不和之氣上衝,血熱之毒上注,小兒陰氣未足,陽火有餘,故最多犯之。宜內服荊芥、防風、連翹、天花粉、貝母、元參、赤芍、生地、牛蒡子等,清熱解毒、涼血和血,俟毒氣少解,方外用藥以塗之,切不可驟加寒涼塗遏,以致熱毒內攻不救。蓋小兒臟腑嬌嫩,易入難出也。

白話文:

「白禿瘡」俗稱「疒巤疒梨瘡」。這是因為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兩條經脈受到濕熱侵襲,產生蟲子而導致搔癢,瘡痂會高高堆起。如果風邪侵襲就會產生白色皮屑,熱邪嚴重就會導致禿髮,時間久了會傷害毛孔而不再長頭髮。治療應當祛風、去除濕氣、殺蟲、止癢、補養氣血。

「肥瘡」長在頭頂,是因為臟腑不協調的氣向上衝,加上血熱的毒素向上侵注。小孩陰氣不足,陽火過盛,所以最容易罹患此病。應該內服荊芥、防風、連翹、天花粉、貝母、元參、赤芍、生地、牛蒡子等藥材,以達到清熱解毒、涼血和血的功效。等到毒氣稍稍消解後,再使用外用藥塗抹。切記不可立刻使用寒涼的藥物抑制,以免熱毒往內侵攻導致無法挽救。因為小孩的臟腑嬌嫩,毒素容易進入卻難以排出。

5. 辨濕毒瘡腎臟風瘡論

濕毒瘡,生於足脛之間,狀如牛眼,或紫或黑,膿水淋漓,止處即潰爛,久而不斂。此因脾胃虧損,濕熱下注,以致肌肉不仁而成;又或因暴風疾雨,寒濕暑熱侵入肌膚所致。在外屬足太陽、少陽經,在內屬足厥陰、太陰經。初覺急服荊防通聖散加木瓜、牛膝、防己、蒼朮治之;若延久不愈者,宜服補中益氣湯合二妙散,外搽制柏散,或金黃散。

腎臟風者,屬腎虛,風邪乘於臁脛,以致皮膚如癬,或漸延上腿,久則延久遍身。外證則瘙癢成瘡,膿水淋漓,眼目昏花;內證則口燥舌乾,腰腿倦怠,吐痰發熱,盜汗體疲。治法用六味丸為主,佐以四生散;若脾胃虛弱者,用補中益氣湯為主,佐以六味丸、四生散為善;外貼黃蠟膏。

白話文:

濕毒瘡:這種瘡長在小腿腳踝之間,形狀像牛的眼睛,顏色可能是紫色或黑色,會流出膿水,剛停止流膿的地方又會潰爛,很久都無法癒合。這是因為脾胃虛弱,濕熱往下流注,導致肌肉麻木而形成的;也有可能是因為突然遇到狂風暴雨,寒濕暑熱侵入皮膚所造成的。從經絡來看,它在體表屬於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陽膽經,在體內則屬於足厥陰肝經和足太陰脾經。剛開始發現時,應立即服用荊防通聖散,並加入木瓜、牛膝、防己、蒼朮來治療;如果拖延很久都沒好,就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合二妙散,外用藥則擦制柏散或金黃散。

腎臟風瘡:這種瘡屬於腎虛,風邪侵襲小腿部位,導致皮膚像癬一樣,可能逐漸向上蔓延到大腿,時間久了甚至會蔓延到全身。外在症狀是皮膚搔癢起瘡,流膿水,眼睛昏花;內在症狀則是口乾舌燥,腰腿無力,咳嗽吐痰,發熱,盜汗,身體疲勞。治療方法以六味丸為主,輔以四生散;如果同時有脾胃虛弱的問題,就以補中益氣湯為主,輔以六味丸和四生散效果較好;外用藥則貼黃蠟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