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秉鈞

《瘍科心得集》~ 卷中 (4)

回本書目錄

卷中 (4)

1. 辨井疽心漏論

井疽生於心窩,乃任脈經鳩尾穴,又名穿心毒,最為難治。此因心火妄動而發。若初起狀如黃豆,即焮赤高腫,心躁煩而肌熱如焚,唇乾舌燥黃色,渴飲冷水,斯時或以涼膈散通腑瀉熱,或用犀角地黃湯清營解毒。若得瘡勢漸退,自可調理而愈。如或堅硬紫黑,毒氣內陷,惡聞食臭,嘔吐不寧,精神恍惚,腹脹泄瀉者,不治。

又有起時腫硬,肉色不變,積久穿潰者,此名穿心冷瘻。乃因多食生冷死厭之物,惡毒積久,內犯心包絡,故外發於心掩也。宜以溫補氣血之劑治之。

心漏者,初時胸間生瘡,因不慎酒色,致成漏竅,每每流血,久則神形困憊,腰痛難伸,行同傴僂。此其瘍雖屬心,根由於腎;夫心腎本相通也,心氣必得腎氣以相生,腎氣必得心氣以相閉。心漏之成,成於腎氣之泄,安可不補腎氣之衰乎?然補腎而心氣不閉,則補腎無益,蓋有出氣而無止氣耳。

或云漏瘡多成於濕熱,今補腎而不閉心竅,則漏不愈;閉心竅而不去濕熱,只治心腎,漏亦不能愈也。然漏亦不同,漏在他處者,可泄其濕熱;在胸間者,不可泄濕熱也。蓋漏既成於腎虛,腎虛則寒而非熱也;腎虛者,腎水虛而非邪水盛也。補真陰而邪水自消,溫腎寒而濕熱自退矣。

溫腎丸主之:鹿茸二具去毛,酥炙,附子二枚,泡去皮臍,人參、青鹽各二兩,瓦松二枝,紅棗四兩。煮棗搗丸。每空心酒下三十丸,服月愈而漏自愈。一方無瓦松、人參。此方兼治腎虛腰痛如神。

白話文:

心口這個地方長的瘡,稱為「井疽」,是位於任脈經絡的鳩尾穴,又叫做「穿心毒」,這種病非常難治療。這是因為心火過度旺盛所引起的。如果剛開始像黃豆大小,就開始紅腫發熱,心煩氣躁,肌肉發熱像火燒一樣,嘴唇乾裂,舌頭乾燥發黃,口渴想喝冷水。這時候可以用涼膈散來通暢腸胃,瀉掉熱毒,或者用犀角地黃湯來清除營分的熱毒。如果瘡的勢頭逐漸消退,就可以調理身體痊癒。但如果瘡變得堅硬紫黑,毒氣往內侵入,開始厭惡聞到食物的味道,想吐又吐不出來,精神恍惚,肚子脹氣又拉肚子,那就沒救了。

另外有一種瘡,剛開始腫脹堅硬,皮膚顏色沒有改變,時間久了才潰爛化膿,這叫做「穿心冷瘻」。這是因為吃了太多生冷、腐敗不新鮮的食物,惡毒積存在體內很久,侵犯到心包絡,所以在心口這個地方發病。這種情況適合用溫補氣血的藥物來治療。

至於「心漏」,剛開始胸部會長瘡,因為不注意酒色,導致形成漏孔,常常會流血,時間久了會精神疲憊,腰痛得難以伸直,走路像彎著腰的老人一樣。這種瘡雖然長在心臟附近,但根源卻在腎臟。心和腎本來就是相通的,心氣必須得到腎氣的滋養才能生長,腎氣也必須得到心氣的封藏才能穩固。心漏的形成,是因為腎氣外洩,所以怎麼能不補養衰弱的腎氣呢?然而,如果補腎而心氣不能固閉,那麼補腎就沒有用,因為氣只能往外散發而不能停止。

有人說,漏瘡多半是濕熱引起的,現在只補腎而不封閉心竅,那麼漏瘡不會好;如果只封閉心竅而不去除濕熱,只治療心腎,漏瘡也無法痊癒。但是,漏瘡的情況也有不同,長在其他地方的漏瘡,可以洩除濕熱;但長在胸部的漏瘡,不能洩除濕熱。因為漏瘡既然是因為腎虛引起的,腎虛就會產生寒氣而不是熱氣;腎虛是腎的陰液不足,而不是邪氣水濕旺盛。只要補養腎的真陰,邪氣水濕自然會消退;只要溫暖腎的寒氣,濕熱就會自然退去。

可以使用溫腎丸來治療:鹿茸兩具,去除絨毛後用酥油炙烤,附子兩枚,泡水後去皮臍,人參、青鹽各二兩,瓦松兩枝,紅棗四兩。把紅棗煮爛搗成泥,做成藥丸。每天早上空腹用酒送服三十丸,服用一個月,漏瘡就會痊癒。有個方子沒有瓦松和人參。這個方子同時治療腎虛引起的腰痛,效果非常好。

2. 辨幽癰赫癰沖疽論

幽癰,生臍上七寸。初起如粟,漸增漫腫疼痛,形如鵝卵,甚則堅硬,牽痛胸肋。由過食膏粱厚味,憂思氣結,腸胃不通,火鬱而成斯毒,自內發外者也。初服神授衛生湯,潰後即用補托。

赫癰,生臍上三寸,屬任脈經建里穴。由七情鬱火凝結而成。初如粟粒,癢痛相兼,其腫迅速,寒熱往來,甚則嘔噦,牽引臍痛。初腫微紅,頂尖根束,漸透赤色者,以活命飲消散之;成膿後,用托裡消毒散;既潰,宜參耆內托散。

沖疽,一名中發疽,生於臍上二寸,系任脈經下脘穴。由心火熾甚,流入腎經所致。腫高色赤,膿稠者,易愈;若平塌黑色,膨脹噁心,膿水清稀,內腎疼痛,瀉利無度,譫語直視者,死;潰久不斂者,死。凡此皆屬虛耳。法宜用大補之劑。如能受補,即不死也。

白話文:

幽癰,長在肚臍上方七寸的位置。剛開始像小米粒大小,慢慢地腫大,範圍擴散且疼痛,形狀像鵝蛋一樣,嚴重時會變硬,牽引著胸部和肋骨疼痛。這是因為過度食用油膩厚味的食物,加上憂愁思慮導致氣結,腸胃不通暢,火氣鬱積而產生的毒瘡,是由內向外發作的。初期服用神授衛生湯,潰爛後就用補托的藥方。

赫癰,長在肚臍上方三寸的位置,屬於任脈經的建里穴。是因為情緒波動導致火氣鬱積凝結而成的。剛開始像小米粒,又癢又痛,腫脹速度很快,會發冷發熱交替出現,嚴重時會想吐,並牽引著肚臍疼痛。初期腫脹時稍微發紅,頂端尖銳根部收束,逐漸變成紅色,可以用活命飲來消散;形成膿液後,用托裡消毒散;潰爛後,應該用參耆內托散。

沖疽,又叫做中發疽,長在肚臍上方二寸的位置,是任脈經的下脘穴。是因為心火過旺,流入腎經所造成的。腫脹隆起,顏色發紅,膿液濃稠的,比較容易痊癒;如果腫脹平塌顏色發黑,膨脹噁心,膿水清稀,腎臟內部疼痛,腹瀉不止,胡言亂語眼睛直視的,會死亡;潰爛很久都無法癒合的,也會死亡。這些情況都屬於虛弱的表現。治療方法應該使用大補的藥劑。如果身體能夠承受補藥,就不會死亡。

3. 辨乳癖乳痰乳岩論

薛立齋曰:乳房屬足陽明胃經,乳頭屬足厥陰肝經。男子房勞恚怒,傷於肝腎;婦人思慮憂鬱,損於肝脾,皆能致瘍。第乳之為瘍有不同。有乳中結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發寒熱,皮色不變,其核隨喜怒為消長,此名乳癖。良由肝氣不舒鬱積而成,若以為痰氣鬱結,非也。

夫乳屬陽明,乳中有核,何以不責陽明而責肝?以陽明胃土最畏肝木,肝氣有所不舒,胃見木之郁,惟恐來克,伏而不揚,氣不敢舒,肝氣不舒,而腫硬之形成,胃氣不敢舒,而畏懼之色現,不疼不赤,正見其畏懼也。治法不必治胃,但治肝而腫自消矣。逍遙散去薑、薄,加栝蔞、半夏、人參主之(此方專解肝之滯,肝解而胃氣不解自舒,蓋以栝蔞、半夏,專治胸中積痰,痰去腫尤易消也)。

有乳中結核,始不作痛,繼遂隱隱疼痛,或身發寒熱,漸漸成膿潰破者,此名乳痰。或亦由肝經氣滯而成,或由於胃經痰氣鬱蒸所致。用藥疏肝之中,必加貝母、半夏、栝蔞等以治痰,則未膿可消,至已潰必兼補氣血,方易收口。

乳瘍之不可治者,則有乳岩。夫乳岩之起也,由於憂鬱思慮,積想在心,所願不遂,肝脾氣逆,以致經絡痞塞結聚成核,初如豆大,漸若棋子,不紅不腫,不疼不癢,或半年一年,或兩載三載,漸長漸大,始生疼痛,痛則無解日,後腫如堆慄,或如覆碗,紫色氣穢,漸漸潰爛,深者如巖穴,凸者如泛蓮,疼痛連心,出血則臭,並無膿水,其時五臟俱衰,遂成四大不救。凡犯此者,百人百死。

如能清心靜養,無掛無礙,不必勉治,尚可苟延。當以加味逍遙散、歸脾湯,或益氣養營湯主之。此證潰爛體虛,亦有瘡口放血如注,即時斃命者,與失營證同。

白話文:

薛立齋說:乳房屬於足陽明胃經,乳頭屬於足厥陰肝經。男子因為性生活過度或生氣發怒,會傷害肝腎;婦女因為思慮過多或憂鬱,會損傷肝脾,這些都可能導致乳房產生腫塊。

然而,乳房的腫塊種類不同。有一種腫塊,在乳房中結成,形狀像圓丸或雞蛋,不疼痛,不發冷發熱,皮膚顏色也不改變,腫塊的大小會隨著情緒起伏而變化,這種稱為乳癖。這主要是因為肝氣不舒暢而鬱積而成,如果認為是痰氣鬱結,那就錯了。

乳房屬於陽明經,乳房中出現腫塊,為什麼不責怪陽明經,反而責怪肝經呢?因為陽明胃土最怕肝木,當肝氣不舒暢時,胃就像木頭被壓制一樣,感到恐懼,不敢冒頭,氣機也難以舒展。當肝氣不舒暢時,就會形成腫硬的腫塊,而胃氣不敢舒展,就會表現出畏懼的顏色,所以既不痛也不紅,正是因為它感到畏懼。治療方法不必針對胃,只要治療肝,腫塊自然就會消散。可以用逍遙散去掉生薑、薄荷,加上瓜蔞、半夏、人參來治療(這個方子專門疏解肝的鬱滯,肝氣疏暢了,胃氣自然也舒暢,因為瓜蔞、半夏專門治療胸中的積痰,痰去除了,腫塊就更容易消散)。

還有一種乳房腫塊,開始時不痛,接著就會隱隱作痛,或身體發冷發熱,慢慢化膿潰破,這種稱為乳痰。它也可能是因為肝經氣滯而成,也可能是因為胃經痰氣鬱積所致。用藥在疏肝的同時,必須加上貝母、半夏、瓜蔞等來治療痰,這樣在還沒化膿的時候就可以消散,如果已經潰破,則必須同時補氣血,傷口才容易癒合。

乳房腫瘍中無法治癒的,就是乳岩。乳岩的產生,是因為憂愁思慮,心中積壓著很多想法,願望不能實現,導致肝脾氣逆亂,使得經絡阻塞,結聚成腫塊。一開始像豆子那麼大,漸漸像棋子那麼大,不紅不腫,不痛不癢,可能經過半年一年,或者兩三年,腫塊逐漸長大,開始疼痛,一旦疼痛就沒有停止的一天。後來腫塊像堆疊的栗子,或者像倒扣的碗,顏色紫黑,氣味惡臭,漸漸潰爛,深的地方像岩洞,凸起的地方像泛起的蓮花,疼痛連心,流出的血是臭的,並且沒有膿水,這時五臟都衰弱了,就會成為無法救治的絕症。凡是患上這種病的人,一百個裡面,一百個都會死亡。

如果能夠清心寡欲,保持平靜,沒有任何掛礙,不必勉強治療,或許還能苟延殘喘。可以用加味逍遙散、歸脾湯,或者益氣養營湯來治療。這種病潰爛時身體非常虛弱,也可能出現傷口大量出血,立即死亡的狀況,和失營證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