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秉鈞

《瘍科心得集》~ 家用膏丹丸散方 (1)

回本書目錄

家用膏丹丸散方 (1)

1. 家用膏丹丸散方

紅升丹,一名三仙丹。一切瘡瘍潰後,拔毒去腐,生新長肉,瘡口堅硬,肉黯紫黑,用丹少許,雞翎掃上,立刻紅活。外科若無升降二丹,焉能立刻奏效。

水銀(二兩),槍硝(二兩),白明礬(二兩)

先將硝礬研碎,放於鐵鍋內,中開低窩,以水銀傾入窩內,將硝礬蓋之,用磁碗蓋合,以棉紙捻條捺碗口,再以鹽泥封固後,將黃沙壓住碗旁,露出碗底,以新棉花著碗底內,用鐵磚壓上。先用文火一炷香,烘烊硝礬;次用武火一炷香,看碗底內棉花焦黑為度;如不焦,再煉半炷香。取下冷開,刮下之丹,磁瓶貯之,退火用。

一方有皂礬、雄黃、硃砂約各一兩,名大升丹,力量尤大。

白降丹,凡癰疽無名大毒,每用少許,瘡大者用六,七釐,小者用一、二釐,水調敷瘡頭上。初起者立刻起泡消散,成膿者腐肉即脫,拔毒消腫,誠乃奪命金丹也。

水銀(一兩),火硝(一兩),白礬(一兩),白砒(五錢),食鹽(一兩),石青(三錢),硼砂(三錢),皂礬(一兩)

用陽城罐一隻,放微火上,徐徐挑藥入罐,化盡,微火逼令極干,所謂陰升之法,全在此刻;如火大,則汞先飛走;如不幹,則藥必倒塌無用,其難如此。

結胎後,以瓦盆一隻,盛水半盆,將粗宮碗一隻,覆合於水內,碗底上以三寸盆仰放;後再以陽城罐倒合於盆內,用好棉紙截寸許闊,以罐子、泥草鞋灰、光粉三樣研細,以鹽滷汁和練極熟,於罐口合緊;一層泥,一層紙,糊五、六層,候乾;再將醬缸蓋,量陽城罐之大小,中鑿一洞,套於罐之半腰,恰蓋著於盆口上;外用新瓦三片,鐵絲紮緊,如煙通罐樣:入炭,用武火二炷香,其丹即降於盆內,退火冷開,即名白雪丹。降藥之神,不假刀砭,一伏時,便見功效,勝於刀針之險多矣。

上降藥法,癰疽初起,堅硬未成膿者。用水調一二釐,塗於瘡頂上,不可貼膏藥,少頃,即起一泡,挑破出水自消。

已成而內膿急脹,按之隨手而起者,此膿已熟矣。用水調一二釐,點正頂上,以膏貼之,一伏時,大膿自泄,不假刀針。

如陰疽根腳走散,瘡頭平陷,即用降丹七、八釐,或分許,水調,掃於瘡頭堅硬處,次日即轉紅活,便是吉兆。

如瘡毒內膿已成,久不穿潰者,只要出一小頭,怕頭出過大。可用棉紙一塊,量瘡大小,中剪一孔,以水潤貼瘡上,然後調降藥,點放紙孔內,揭去紙,以膏貼之,則所降之頭不致過大。若瘡小藥大,反令痛傷胃口,焮及良肉,不可不知。

白降丹點在瘡毒上,即追蝕毒氣,有幾分深,必追至病根方止,所以點後疼痛非常。若內膿已脹,皮殼不厚,點之,便不十分痛楚,有用蟾酥化汁,調白降丹用,其疼稍減。水煉降藥法:新煉出白降丹,研細,用元色緞五寸,將降藥篩勻,緞上卷緊,以麻線捆紮極緊,放瓦罐內,清水煮,約一伏時內,換水三次,將緞卷取起,掛風處陰乾,然後打開,以雞翎掃下,磁瓶收貯。凡治癰疽用之,並無痛楚。

白話文:

家用膏丹丸散方

紅升丹,又名三仙丹。凡一切瘡瘍潰爛後,能拔除毒素、去除腐肉、促進新生肉芽生長。若瘡口堅硬,肉色黯淡紫黑,可取少量藥粉,用雞毛掃塗於患處,立刻就能使患處紅潤有活力。外科治療若沒有升降二丹,怎麼能立刻見效呢?

配方:水銀二兩、硝石二兩、白明礬二兩

製法:先將硝石和明礬研磨成粉末,放入鐵鍋內,中間挖一個小窩,將水銀倒入窩中,再用硝石和明礬粉末覆蓋住水銀,用磁碗蓋好,以棉紙條塞住碗口,再用鹽泥封固,用黃沙壓住碗的四周,只露出碗底。在碗底放上新棉花,用鐵磚壓住。先用文火加熱一炷香的時間,使硝石和明礬熔化;然後改用武火加熱一炷香的時間,觀察碗底棉花是否燒焦,如未燒焦,則再煉半炷香。取下冷卻後,刮下藥丹,貯存在磁瓶中,備用。

另有一方,用皂礬、雄黃、硃砂各約一兩,名為大升丹,藥力更強。

白降丹,凡癰疽、無名腫毒等症,每次使用少量,瘡瘍大的用六七釐,小的用一兩釐,用水調和後敷於患處。初期使用,能立刻起泡消散;已成膿者,腐肉即脫落,拔毒消腫,確實是治療此類疾病的良藥。

配方:水銀一兩、火硝一兩、白礬一兩、白砒五錢、食鹽一兩、石青三錢、硼砂三錢、皂礬一兩

製法:取一個陽城罐,放在微火上,慢慢將藥材放入罐中,使其完全熔化,用微火慢慢烘乾。所謂陰升之法,全在此步驟;火太大,則水銀會先揮發掉;若未烘乾,則藥物會失效,其製作過程非常不易。

藥物煉製完成後,取一個瓦盆,盛半盆水,將一個粗瓷碗倒扣在水中,碗底向上放一個三寸的盆子;再將陽城罐倒扣在盆子上,用好的棉紙剪成寸許寬的條狀,將罐子、泥土、草鞋灰、光粉三種材料研磨成細粉,用鹽滷汁調和,充分攪拌均勻,在罐口塗抹五、六層,待其乾燥;再取一個醬缸蓋,根據陽城罐的大小,中間挖一個洞,套在罐子的半腰處,剛好蓋住盆口;外面用三片新瓦片,用鐵絲綁緊,像煙筒一樣;放入炭火,用武火加熱二炷香的時間,藥丹就會沉降到盆內。取下冷卻後,即為白雪丹。此藥降毒的神奇功效,無需動刀針,只需一炷香的時間,就能見到效果,遠勝於刀針手術的風險。

上降藥法:癰疽初期,腫塊堅硬尚未化膿者,用水調和一至二釐藥粉,塗於患處,不可貼膏藥,片刻之後,就會起泡,挑破放水即可自行消散。

已化膿且膿液脹滿,按壓時會隨手而起者,表示膿已成熟。用水調和一至二釐藥粉,點在患處正中央,再貼上膏藥,一炷香的時間,膿液就會自行排出,無需動刀針。

如果是陰疽,毒氣蔓延,瘡口平陷者,可用七至八釐,或更多一些的白降丹,用水調和後,掃塗於瘡口堅硬處,次日患處就會轉為紅潤,這就是好兆頭。

如果瘡毒內已化膿,久久不潰破者,只需讓膿液從小孔流出,避免膿孔過大。可用棉紙剪成與瘡口大小相符的形狀,中間剪一個小孔,用水潤濕後貼在瘡口上,然後調和白降丹,點在紙孔內,揭去棉紙,再貼上膏藥,這樣就能控制膿液流出的速度,避免膿孔過大。如果瘡口小而藥量大,反而會造成疼痛,損傷胃氣,灼傷良肉,不可不知。

白降丹點在瘡毒上,會追蝕毒氣,直至病根才會停止,所以點藥後會非常疼痛。如果內膿已脹,皮膚較薄,點藥後疼痛會較輕。可用蟾酥化汁,調和白降丹使用,可以減輕疼痛。水煉降藥法:新煉出的白降丹,研磨成細粉,用五寸長的元色緞子,將藥粉均勻地灑在緞子上,卷緊,用麻線捆紮緊實,放入瓦罐中,加清水煮,約一炷香的時間內,換水三次,取出緞子,掛在通風處陰乾,然後打開,用雞毛掃下藥粉,貯存在磁瓶中。凡治療癰疽使用此法,則不會有疼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