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秉鈞

《瘍科心得集》~ 方匯 (4)

回本書目錄

方匯 (4)

1. 補遺

白虎湯,治肺胃實熱。

煨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加人參,名人參白虎湯。

白話文:

  1. 煨熟石膏:將生石膏經過煨製後,使其性質更溫和,適用於治療熱症。

  2. 知母:具有清熱、滋陰、潤燥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

  3. 甘草:具有補氣、健脾、益氣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短、乏力等症狀。

  4. 粳米:具有滋陰、清熱、益氣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陰虛熱盛、氣虛等症狀。

歸脾湯,治瘡瘍憂思傷脾,血虛發熱,食少體倦,或唇瘡流注,及不能消散潰斂等證。

白話文:

歸脾湯,用於治療因創傷、憂思等因素導致的脾臟虛弱,引起的血虛發熱、食慾不振、身體疲倦,或脣瘡流注,以及久治不愈的潰瘍等證狀。

人參,白朮,黃耆,當歸,炙甘草,茯神,遠志,棗仁,木香,龍眼肉,生薑,大棗

(新方),清營解毒湯,治血熱腫痛,瘍疽之未成膿者,宜服此。

白話文:

人參:補氣益血,健脾益肺,生津止渴。

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瀉固精。

黃耆:補氣昇陽,益氣固表,利水消腫。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

炙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

茯神:補益心脾,寧心安神,益智健腦。

遠志:補益心腎,寧心安神,益智健腦。

棗仁:補益心脾,養血安神,潤腸通便。

木香:行氣止痛,溫中止瀉,消食化積。

龍眼肉:補益心脾,養血益氣,安神助眠。

生薑:發汗解表,溫中止瀉,化痰止咳。

大棗:補益脾胃,養血安神,潤腸通便。

鮮生地,銀花,丹皮,赤芍,山梔,地丁,甘草節,連翹

(新方),瀉火救肺湯,治肺癰、肺痿初起,火盛咳逆。

白話文:

鮮生地、銀花、丹皮、赤芍、山梔、地丁、甘草節、連翹,組成新方「瀉火救肺湯」,用於治療肺癰、肺痿初期,因火盛導致咳嗽逆氣。

桑白皮,杏仁,黃芩,生石膏,知母,枇杷葉,蘆根

《拔萃》,甘桔湯,治熱腫喉痹。

白話文:

桑白皮:桑樹的樹皮,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

杏仁:杏樹的果仁,具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的功效。

黃芩:黃芩是中藥材,具有清熱降火、消炎止痛的功效。

生石膏:生石膏是礦物石膏,具有清熱涼血、止渴生津的功效。

知母:知母是中藥材,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肺的功效。

枇杷葉:枇杷樹的葉子,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蘆根:蘆葦的根莖,具有清熱利尿、止渴生津的功效。

甘草,桔梗,薄荷,連翹,黃芩,山梔,竹葉

白話文:

甘草:

甘草是一種具有甜味和補益作用的草本植物,常被用於治療咳嗽、緩解喉嚨痛和胃痛。

桔梗:

桔梗是一種具有祛痰和消炎作用的植物,常被用於治療咳嗽、氣喘和支氣管炎。

薄荷:

薄荷是一種具有清涼和舒緩作用的植物,常被用於治療頭痛、噁心和腹脹。

連翹:

連翹是一種具有清熱和解毒作用的植物,常被用於治療感冒、發燒和喉嚨痛。

黃芩:

黃芩是一種具有清熱和瀉火作用的植物,常被用於治療黃疸、肝炎和痢疾。

山梔:

山梔是一種具有清熱和涼血作用的植物,常被用於治療發燒、月經不調和血崩。

竹葉:

竹葉是一種具有清熱和化痰作用的植物,常被用於治療咳嗽、氣喘和支氣管炎。

(景岳),清肝解鬱湯,治肝經血虛風熱,或乳內結核,或膿潰不愈。凡肝膽經血氣不和之病,皆宜服此。

白話文:

(景嶽),清肝解鬱湯,用於治療肝經血虛風熱,或乳房內有結核,或膿瘍潰爛不癒合。凡是肝膽經血氣不和的疾病,都適合服用。

人參,川芎,當歸,貝母,白芍,青皮,柴胡,茯苓,熟地,山梔,白朮,甘草,丹皮

白話文:

  • 人參:具有補氣、益元、生津的作用。

  •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止痛的作用。

  •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作用。

  • 貝母:具有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

  •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止痛的作用。

  • 青皮:具有疏肝理氣、化痰止咳的作用。

  • 柴胡:具有疏肝解鬱、清熱退熱的作用。

  • 茯苓: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消腫的作用。

  • 熟地:具有補血益精、滋陰補腎的作用。

  • 山梔: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作用。

  • 白朮: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化痰的作用。

  • 甘草:具有補益脾胃、清熱解毒的作用。

  • 丹皮: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作用。

(景岳),大黃湯,一名牡丹皮散。專治腸癰,小腹堅腫而熱,按之則痛,肉色如故,或焮赤微腫,小便頻數,汗出憎寒,其脈沉緊,膿未成者,急服之。

白話文:

(景嶽)大黃湯,又名牡丹皮散。專門治療腸癰,小腹堅腫發熱,按壓時疼痛,肉色沒有變化,或紅腫微微腫脹,小便頻繁,汗出畏寒,脈沉緊,膿未成形的人,緊急服藥。

牡丹皮,栝蔞仁(各三錢),桃仁(去皮尖),大黃(煨),芒硝(各二錢)

白話文:

牡丹皮、栝蔞仁(各三錢),桃仁(去皮尖)、大黃(煨)、芒硝(各二錢)

本方無栝蔞,即名大黃牡丹皮湯。

旋覆蔥絳湯,治血液虧損,肝氣脹痛,或少腹癥瘕。

旋覆,青蔥,新絳

(河間),金鈴子散,治肝氣鬱逆諸證。

金鈴子,延胡

(仲景),鱉甲煎丸,治瘧母,一切癥結。

白話文:

這段文字介紹了幾個中醫方劑,並說明了它們的功效與組成:

1. 大黃牡丹皮湯

  • 這方劑沒有使用栝蔞,因此稱為“大黃牡丹皮湯”。

2. 旋覆蔥絳湯

  • 功效:治療血液虧損、肝氣脹痛以及少腹腫塊。
  • 成分:旋覆花、青蔥、新絳(紅花)。

3. 金鈴子散

  • 出自《河間醫話》,治療肝氣鬱逆導致的各種症狀。
  • 成分:金鈴子、延胡索。

4. 鱉甲煎丸

  • 出自《傷寒論》,治療瘧疾引起的發熱、腹痛以及各種腫塊。
  • 成分:鱉甲。

注:

  • 括弧中的文字是中藥材或方劑的現代名稱,可以幫助理解古代文字。
  • “河間”指的是金元時期醫學家李杲,其著作《河間醫話》中記載了“金鈴子散”。
  • “仲景”指的是漢代醫學家張仲景,其著作《傷寒論》中記載了“鱉甲煎丸”。

鱉甲,烏扇,黃芩,柴胡,鼠婦,乾薑,大黃,芍藥,桂枝,葶藶,石葦,厚朴,丹皮瞿麥,紫葳,半夏,人參,䗪蟲,阿膠,蜂窠,赤硝,蜣螂,桃仁,煅灶下灰,清酒

白話文:

烏龜殼、烏扇、黃芩、柴胡、鼠婦、乾薑、大黃、芍藥、桂枝、葶藶、石葦、厚朴、丹皮瞿麥、紫葳、半夏、人參、䗪蟲、阿膠、蜂窩、赤硝、蜣螂、桃仁、煅竈下的灰燼、清酒

《千金方》有海藻、大戟,無鼠婦、赤硝。

(新方),疏肝導滯湯,治肝經鬱滯,欲成乳癖、乳癰、乳岩等證。

白話文:

《千金方》中有海藻、大戟,沒有鼠婦、赤硝。

(新方)疏肝導滯湯,治療肝經鬱滯,預防乳癖、乳癰、乳岩等症狀。

川楝子,延胡,青皮,白芍,當歸,香附,丹皮,山梔

羌活勝濕湯,治外傷濕氣,一身盡痛。

白話文:

川楝子、延胡、青皮、白芍、當歸、香附、丹皮、山梔,這些藥材組合而成的羌活勝濕湯,可以治療外傷所引起的濕氣入侵,導致全身疼痛的症狀。

羌活,獨活,藁本,蔓荊子,川芎,炙甘草,防風

白話文:

羌活、獨活、藁本、蔓荊子、川芎、炙甘草、防風。

如身重腰痛,沉沉然,經有寒也,加漢防己五分,附子五分。

(新方),萆薢滲濕湯,治濕熱下注,臁瘡漏蹄等證。

白話文:

如果身體沉重,腰痛,身體感覺沉甸甸的,這說明體內有寒氣,可以加入五分乾防己和五分附子。

萆薢,苡仁,黃柏,赤苓,丹皮,澤瀉,滑石,通草

《大全》,苦參湯,一切疥癩瘋癬,洗之並佳。

白話文:

萆薢、苡仁、黃柏、赤苓、丹皮、澤瀉、滑石、通草,這些藥材合成的藥方,叫做苦參湯,可以用來治療各種疥瘡、癩病、瘋病、癬病,用藥方煎水洗患處效果很好。

苦參(二兩),蛇床子,白芷,金銀花,野菊花,黃柏,地膚子,大菖蒲

白話文:

苦參(二兩)、蛇牀子、白芷、金銀花、野菊花、黃柏、地膚子、大菖蒲。

用河水煎湯,臨洗,入豬膽汁四、五枚,洗二、三次全愈。宜避風,忌發物。

《寶鑑》,通天再造散,治大瘋實熱內壅,以此攻之。

白話文:

使用河水煮湯,洗的時候加入四到五個豬膽汁,洗兩三次就可以痊癒。應該避免吹風,不要吃發物。

《寶鑑》中的通天再造散,用於治療大風濕熱內壅的情況,以此方來進行治療。

皂角刺,大黃(炒,各一兩),鬱金(五錢),白醜(頭末,六錢五分,半生半熟)

白話文:

皁角刺、大黃(炒過的,各一兩),鬱金(五錢),白醜(頭到末,六錢五分,一半生一半熟)

上為末。每服五錢,日未出時,向東,以無灰酒調服。當日必利下惡物,或臭膿,或蟲,如蟲口黑色,乃是年深者;赤色,是近日者。數日再進一服,無蟲積乃止。忌口,避風並房事。

《寶鑑》,醉仙散,治癘風,遍身麻木。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重的藥粉,在太陽尚未升起的時候,面向東方,用不含灰分的酒調服。當天一定會排出有害的物質,如臭膿或蟲子。如果蟲子的嘴巴是黑色的,表示它是多年的積蟲;如果蟲子的嘴巴是紅色的,表示它是最近產生的。隔幾天再服用一劑藥,直到沒有蟲子積存為止。注意飲食禁忌,避免風寒和房事。

鼠黏子,胡麻子,蔓荊子(炒黑),枸杞(各一兩),苦參,白蒺藜,栝蔞根,防風(各五錢)

白話文:

鼠黏子、胡麻子、蔓荊子(炒黑)、枸杞(各50公克),苦參、白蒺藜、栝蔞根、防風(各25公克)

上為末,每一兩入輕粉一錢,拌勻。每服一錢,茶清調,晨、午、晚各一服,服後五、七日,先於牙縫內出臭涎,渾身痛,昏悶如醉,後利下惡物臭積為效。

(陳氏),苦參丸,治大麻瘋,不分新久、穿潰爛,老幼俱可服之。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細末,每兩藥材加入一錢輕粉,充分混合。每次服用一錢,用茶水調勻,早、午、晚各服用一次。服用後五到七天,會先從牙縫中流出惡臭的涎液,全身痠痛,昏昏沉沉像喝醉了一樣,之後會拉肚子,排出惡臭的宿便,這表示藥效開始顯現。

苦參(一斤),楓子肉(六兩),荊芥(一斤),防風(六兩),白芷(六兩),全蠍,何首烏,白附子,枸杞子,威靈仙,當歸,大胡麻,川芎,蒺藜,大皂角,川牛膝,牛蒡子,獨活(各五兩),蔓荊子,風藤,羌活,連翹,蒼朮,天麻,杜仲,草烏(泡,去皮尖),甘草(各三兩),杏仁(二兩),人參(一兩),白花蛇(切片,炙黃,二兩)

白話文:

苦參(一斤),楓子肉(0.6斤),荊芥(一斤),防風(0.6斤),白芷(0.6斤),全蠍、何首烏、白附子、枸杞子、威靈仙、當歸、大胡麻、川芎、蒺藜、大皁角、川牛膝、牛蒡子、獨活(各0.5斤),蔓荊子、風藤、羌活、連翹、蒼朮、天麻、杜仲、草烏(泡過,去皮尖)、甘草(各0.3斤),杏仁(0.2斤),人參(0.1斤),白花蛇(切片,烤至金黃色,0.2斤)。

上為細末,醋打老米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溫酒食前後下。避風忌口。

(陳氏),硇砂散,治鼻痔。

白話文:

上面的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醋調和老米糊做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四十粒,飯前或飯後用溫酒送服。服藥期間要避免吹風和注意飲食禁忌。

陳氏的「硇砂散」,用於治療鼻瘡。

硇砂(一錢),輕粉(三分),冰片(五釐),雄黃(三分)

白話文:

硃砂 (1 錢),氧化鋅 (3 分),薄荷醇 (5 釐),二硫化砷 (3 分)

共為末。用草梗咬毛蘸藥,勤點鼻痔上,日五、六次,自然漸化為水而愈。

(陳氏),翠云錠,治眼泡菌毒。

杭粉(五兩),銅綠(一兩),輕粉(一錢)

白話文:

全部磨成粉末。使用草莖或羽毛蘸取藥粉,頻繁地塗抹在鼻瘡上,每天五到六次,病情會自然逐漸好轉,最終痊癒。

(陳氏配方),翠雲錠,用於治療眼瞼感染。

杭粉(五兩),銅綠(一兩),輕粉(一錢)。

用黃連一兩,同川米百粒,熬膏和藥作錠,陰乾。又治爛弦風眼,或暴赤腫痛者。

《大全》,清涼丸,治眼泡菌毒。

白話文:

使用一兩黃連,配上(同)一百粒川米,熬成膏狀,與藥物混合製成藥錠,放置陰涼處晾乾。另外,還可用於治療眼部生瘡流膿的「爛弦風眼」,或眼睛突然紅腫疼痛的情況。

當歸尾,石菖蒲,赤芍(各二錢),羌活(五分),地膚子,生杏仁,川連(各一錢),膽礬(二分)

白話文:

當歸尾: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

石菖蒲:具有醒腦開竅、健脾益氣、清熱解毒的功效。

赤芍:具有活血化瘀、清熱涼血、養肝明目的功效。

羌活:具有祛風散寒、活血止痛、解痙止咳的功效。

地膚子:具有清熱涼血、明目退翳、潤腸通便的功效。

生杏仁:具有潤肺止咳、平喘利氣、清熱解毒的功效。

川連: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止痛的功效。

膽礬:具有殺蟲止癢、收斂止汗、清熱解毒的功效。

共研粗,以大紅綢包紮,如櫻桃大。滾水浸泡,乘熱蘸洗。

(清溪),北庭丹,點舌菌。

白話文:

共同研磨成粗粉,用大紅綢布包好,像櫻桃那麼大。用開水浸泡,趁熱蘸來洗。

(出自清溪),北庭丹,點舌菌。

人中白,番硇(各五分),溏雞糞,瓦上青苔,瓦松(各一錢)

白話文:

人中白、番硇各五分,溏雞糞、瓦上青苔、瓦松各一錢。

上用傾銀罐子二個,將藥裝在罐內,將口封固,外用鹽泥固濟,以炭火煅紅,俟三炷香為度,候冷開罐,將藥取出,入冰片、麝香各一分,共研細末。用磁針破舌菌,用丹少許點上,再以蒲黃蓋之。

白話文:

  1. 準備兩個傾銀罐子,將藥物裝入罐內,並將罐口密封固實。

  2. 在罐子外面塗上鹽泥,並用炭火加熱至通紅,持續三炷香的時間。

  3. 待罐子冷卻後,打開罐子,取出藥物,並加入冰片和麝香,各一份,共同研磨成細末。

  4. 用磁針穿過舌菌,並在舌菌上點上少許硃砂,最後用蒲黃蓋住舌菌。

蛤粉散,濕熱痛瘡,以此摻之。

蛤粉,輕粉,白芨,冰片

《大全》,鵝黃散,治坐板瘡。

綠豆粉(一兩),黃柏(三錢),輕粉(三錢),滑石(五錢)

(陳氏),太乙膏,一切癰疽瘡瘍,提膿生新,神效。

白話文:

蛤粉散可以治療濕熱引起的疼痛瘡瘍,可以用來摻入藥物。藥方包括蛤粉、輕粉、白芨、冰片。大全中記載的鵝黃散,可以用來治療坐板瘡。藥方包括綠豆粉一兩、黃柏三錢、輕粉三錢、滑石五錢。陳氏記載的太乙膏,可以治療各種癰疽瘡瘍,具有提膿生新的神奇功效。

生地,土木鱉,元參,赤芍,大黃,白芷,當歸(各五錢),肉桂(二錢五分),乳香,沒藥(各二錢),阿魏(一錢),輕粉(一錢五分),血餘(一團)

白話文:

生地、土木鱉、元參、赤芍、大黃、白芷、當歸各五錢,肉桂二錢五分,乳香、沒藥各二錢,阿魏一錢,輕粉一錢五分,血餘一團。

用麻油一斤,入藥熬枯,濾去渣,下血餘再熬枯,去渣,將炒過淨東丹六兩,攪勻,看老嫩適中,方下阿魏、乳沒、輕粉,攪勻攤貼。

白話文:

  1. 用麻油一斤,放入中藥熬煮至乾枯,過濾掉渣滓。

  2. 再加入血餘再熬煮至乾枯,再次過濾掉渣滓。

  3. 將炒過的淨東丹六兩,與麻油和血餘混合攪拌均勻。

  4. 觀察藥膏的稠度,直到達到適當的濃度,再加入阿魏、乳沒、輕粉,攪拌均勻。

  5. 最後將藥膏攤平,貼敷在患處。

黃連膏,治足三陰濕熱,腿腳紅腫,皮破脂流,類乎血瘋,浸淫不止,痛癢非常者。

白話文:

黃連膏,治療足三陰濕熱,腿腳紅腫,皮膚破裂,脂液流出,類似血瘋,浸淫不止,疼痛瘙癢非常的人。

先用桐油一斤,入鍋熬,起白星為度,加黃蠟一兩五錢,溶化,入研細炒黑大黃末一斤,攪勻,再入冰片二分,攤貼。

白話文:

  1. 首先將一斤桐油放鍋中熬煮,直到表面出現白色泡沫為止。

  2. 加入一兩五錢的黃蠟,並將其溶化。

  3. 再加入一斤研磨成細末的炒黑大黃,並攪拌均勻。

  4. 最後加入二分的冰片,並將混合物攤平貼敷。

(景岳),金黃散,敷天泡濕熱等瘡。

滑石(一兩),粉甘草(五錢)

此方或加綠豆粉、枯礬,治濕熱肥瘡更妙。

(景岳),托裡散,治一切瘡毒,始終常服,不致內陷。

栝蔞(杵),當歸(酒拌),黃耆(鹽水炒),白芍,甘草,熟地,花粉,銀花,角刺

上用無灰酒煎服。

白話文:

景岳所著的《金黃散》方劑,用來治療天泡、濕熱等瘡瘍。

配方如下:滑石一兩,粉甘草五錢。

此方可加入綠豆粉、枯礬,治療濕熱肥瘡效果更佳。

景岳所著的《托裡散》方劑,用來治療各種瘡毒,持續服用可以防止毒素內陷。

配方如下:栝蔞(搗碎),當歸(用酒拌勻),黃耆(用鹽水炒制),白芍,甘草,熟地,花粉,銀花,角刺。

以上藥材用無灰酒煎煮服用。

麥味地黃丸,治腎陰不足,火爍肺金,喘咳勞熱,或有鼻衄、鼻淵等證。

白話文:

麥味地黃丸,用於治療腎陰不足,腎水不能滋潤肺金,導致燥熱上擾肺部,出現喘咳、發熱、或有鼻出血、鼻涕等症狀。

麥冬,生地,茯苓,五味子,鬱金,白芍,烏藥,丹皮,澤瀉,萸肉,山藥,歸身

白話文:

麥冬:具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的作用,常與生地、五味子搭配使用。

生地:具有滋陰涼血、清熱除煩的作用,常與麥冬、五味子搭配使用。

茯苓:具有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的功效。

五味子:具有收斂固澀、益氣生津的作用。

鬱金: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效果。

白芍:具有養血調經、清肝明目的用途。

烏藥: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

丹皮:具有涼血清熱、活血化瘀的作用。

澤瀉:具有利水滲濕、清熱除煩的作用。

萸肉:具有溫腎壯陽、養肝明目的功效。

山藥:具有補脾益氣、滋陰養血的功效。

歸身:具有補氣益血、調經止痛的作用。

上為末,煉蜜丸。每服五錢。

《大全》,紅棉散,治耳內生瘡流膿,乃肝經鬱火所結。

枯白礬(二錢),胭脂棉(一錢,煅存性)

研勻,先用棉杖子攪去膿水,後蘸藥摻入耳底,膿自干。又有加麝香少許者。

《元戎》,逍遙散,治肝鬱不舒,致成乳癖、乳岩、失營、瘰癧等證。

當歸,白芍,白朮,茯神,柴胡,甘草,薄荷

上薑水煎服。

《千金》,葦莖湯,治肺癰。

葦莖,苡仁,桃仁,瓜瓣

白話文:

將藥材煉成蜜丸,每次服用五錢。

這個藥方叫做紅棉散,可以治療耳內長瘡流膿,這是肝經鬱火所導致的。

將白礬研磨成粉末,加入胭脂棉,一起研磨均勻。先用棉籤將膿水清除,再用棉籤沾取藥粉,放入耳底,膿水自然會乾燥。有些時候還會加入少許麝香。

這個藥方叫做逍遙散,可以治療肝氣鬱結,導致乳房腫塊、乳房結塊、營養不良、瘰癧等病症。

將當歸、白芍、白朮、茯苓、柴胡、甘草、薄荷用薑水煎服。

這個藥方叫做葦莖湯,可以治療肺癰。

將葦莖、薏苡仁、桃仁、瓜瓣一起使用。

(陳氏),牛蒡子散,治乳癰、乳疽,結腫疼痛,無論新久,但未成膿者服之。

白話文:

(陳姓氏的人發明的),牛蒡子散,用來治療乳癰、乳疽,乳房腫脹疼痛,不論是新發的還是舊發的,只要沒化膿都可以服用這個藥。

牛蒡子,陳皮,山梔,銀花,甘草,黃芩,花粉,連翹,栝蔞仁,角刺,柴胡,青皮

白話文:

  1. 牛蒡子:牛蒡的種子,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常被用來治療感冒、發熱、咽喉痛等症狀。

  2. 陳皮:橘皮曬乾後製成藥材,具有理氣健脾、化痰止咳的功效,常被用來治療消化不良、腹痛、咳喘等症狀。

  3. 山梔:山梔花的果實,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常被用來治療黃疸、痢疾、血熱吐衄等症狀。

  4. 銀花:金銀花的乾燥花蕾,具有清熱解毒、消暑生津的功效,常被用來治療感冒、發熱、咽喉痛、熱毒瘡瘍等症狀。

  5. 甘草:甘草的根部,具有補益氣血、補中益氣、調和諸藥的作用,常被用來配伍其他藥材,以增強藥效,調和藥性。

  6. 黃芩:黃芩的根部,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常被用來治療黃疸、痢疾、熱毒瘡瘍等症狀。

  7. 花粉:各種花卉的花粉,具有補益氣血、滋陰潤燥的功效,常被用來治療氣血兩虛、陰虛津虧等症狀。

  8. 連翹:連翹的花蕾,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常被用來治療感冒、發熱、咽喉腫痛等症狀。

  9. 栝蔞仁:栝蔞的種子,具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的功效,常被用來治療咳嗽、痰多、肺熱等症狀。

  10. 角刺:角刺是牛角上的刺,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功效,常被用來治療跌打損傷、瘀血疼痛等症狀。

  11. 柴胡:柴胡的根部,具有疏肝解鬱、清熱退燒的功效,常被用來治療感冒、發熱、肝鬱氣滯等症狀。

  12. 青皮:柑皮的青色外皮,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常被用來治療消化不良、腹痛、咳喘等症狀。

水煎,加酒一杯服。

(景岳),石膏散,治陽明風熱頭痛,或孕婦乳房結核。

石膏,川芎,白芷(等分)

上為末。每服四錢,茶調下。

(陳氏),托裡消毒湯,治癰疽已成,不得內消者,宜服此以托之。

人參,川芎,白芍,黃耆,當歸,白朮,茯苓,白芷,金銀花,皂角刺,甘草,桔梗

延壽丹,治小兒臍風。

白話文:

用水煎煮,加入一杯酒服用。

景岳所著的石膏散,可以治療陽明經風熱引起的頭痛,或者孕婦乳房結核。

將石膏、川芎、白芷等份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茶水送服。

陳氏所著的托裡消毒湯,可以治療已經形成的癰疽,但不能內消者,宜服用此湯來托之。

人參、川芎、白芍、黃耆、當歸、白朮、茯苓、白芷、金銀花、皂角刺、甘草、桔梗。

延壽丹,可以治療小兒臍風。

貝母,白芷,苡仁,車前子,川連,赤芍,木通,山梔

白話文:

貝母、白芷、薏仁、車前子、川連、赤芍、木通、山梔。

《金匱》,牡丹皮湯,治腸癰脈遲而緊,未成膿,當服此以下其血。

大黃,芒硝,丹皮,桃仁,瓜子仁

(岐天師),七味神聖湯,治騎馬癰。

金銀花,蒲公英,人參,當歸,甘草,大黃,花粉

黃耆柴胡湯,治陰包毒。

黃耆,柴胡,丹皮,牛膝,丹參,黃芩,荊芥,防風,山梔

雞子大黃丸,治毒濁下疳。

錦紋大黃(一兩,切片,曬乾,研)

用雞子雄七枚,搗丸。分三服,每日空心燒酒下。

白話文:

《金匱》中記載的牡丹皮湯,用來治療腸癰,脈象遲緩而緊,尚未化膿的情況。服用此方可以消散積血。

藥方:大黃、芒硝、丹皮、桃仁、瓜子仁。

岐天師所創的七味神聖湯,用來治療騎馬癰。

藥方:金銀花、蒲公英、人參、當歸、甘草、大黃、花粉。

黃耆柴胡湯,用來治療陰包毒。

藥方:黃耆、柴胡、丹皮、牛膝、丹參、黃芩、荊芥、防風、山梔。

雞子大黃丸,用來治療毒濁下疳。

藥方:錦紋大黃(一兩,切片,曬乾,研磨成粉)

用雞蛋的雄性部分七枚,搗碎成丸,分三次服用,每天空腹用燒酒送服。

(陳氏),涼血消風散,治風濕浸淫血脈,致生瘡疥,搔癢無度,及大人小兒風熱,癮疹遍身雪片,斑點乍有乍無,並效。

白話文:

(陳氏)的涼血消風散,可以治療風濕侵襲血脈,導致瘡疥生成,搔癢難耐,以及大人小孩因風熱引起的疹子遍佈全身,斑點忽有忽無的症狀,都有效。

當歸,生地,防風,蟬蛻,知母,苦參,胡麻,荊芥,蒼朮,石膏,甘草,木通,牛蒡子。

水煎服。

白話文: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生地:滋陰涼血,清熱除煩。

防風:祛風解表,發汗散寒。

蟬蛻:退熱解痙,利尿通淋。

知母:滋陰清熱,瀉火降燥。

苦參: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胡麻:潤腸通便,養顏潤膚。

荊芥:發汗解表,疏風散寒。

蒼朮:健脾燥濕,化痰消積。

石膏:清熱解暑,涼血止血。

甘草:補益脾胃,調和諸藥。

木通:通淋利尿,清熱解毒。

牛蒡子:疏風散熱,清熱解毒。

(陳氏),神應養真丹,治厥陰經為四氣所襲,腳膝無力,左癱右瘓,半身不遂,手足頑麻,言語蹇澀,氣血凝滯,遍身疼痛者,並服。

白話文:

(陳氏)神應養真丹,治療厥陰經受到四氣侵襲,導致腳膝無力、左癱右瘓、半身不遂、手足麻木、言語困難、氣血凝滯、全身疼痛的症狀。服用此藥可同時治療上述所有症狀。

當歸,川芎,白芍,天麻,羌活,熟地,木瓜,菟絲子

上為末,入地黃膏,加蜜丸。每服四錢,空心鹽湯下。

四苓散,治同五苓。

即五苓去桂。

萬應膏,即萬靈膏。

口疳藥,詳冰青散內。

殺疳藥,詳冰青散內。

化膿生肌膏,即應用膏。

夾紙膏,即十層膏。

國老散

即用甘草一斤為末,每服三錢,酒下。

隔蒜灸法

白話文:

將當歸、川芎、白芍、天麻、羌活、熟地、木瓜、菟絲子研磨成粉,加入地黃膏中,再用蜂蜜製成丸狀。每次服用四錢,空腹用鹽湯送服。

四苓散治療方法與五苓散相同,只是去掉了桂枝。

萬應膏和萬靈膏是同一種藥物。

口疳藥的詳細配方請參閱冰青散的內容。

殺疳藥的詳細配方請參閱冰青散的內容。

化膿生肌膏與應用膏是同一種藥物。

夾紙膏與十層膏是同一種藥物。

國老散的製作方法是將甘草一斤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三錢,用酒送服。

隔蒜灸法是指隔著蒜頭進行灸法。

用大蒜頭去皮,切三分厚,安瘡頭上,用艾壯於蒜上灸之,五壯換蒜,或三、五十壯,或至百壯,未成者即消,已成者亦殺其大勢,不能為害;如瘡大,用蒜搗爛攤患處,將艾鋪上燒之,蒜敗再換,其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灸後仍服托裡之劑。

神燈照法

白話文:

  1. 將大蒜頭去皮,切成三分厚的片。

  2. 把大蒜頭片放在瘡口上,用艾條在蒜頭上灸五次。

  3. 灸五次後,換一片大蒜頭片,繼續灸。

  4. 灸到第三、五十次或一百次,瘡口就會消失,即使瘡口已經形成,灸也能抑制其發展,使其無法造成危害。

  5. 如果瘡口很大,可以用大蒜搗碎敷在患處,再用艾條灸燒。

  6. 等大蒜變黑後,再換一片大蒜頭片。

  7. 灸到疼痛感消失為止,如果沒有疼痛感,就灸到有疼痛感為止。

  8. 灸後仍然服用託裡之劑。

雄黃,硃砂,血竭,沒藥(各一錢),麝香(二分)

白話文:

雄黃、硃砂、血竭、沒藥(各一錢)、麝香(二分)。

上研末,用棉紙卷為粗捻,約長尺許,每捻中入藥三分,以真麻油潤透,點灼瘡上,須離瘡半寸許,自紅暈外周圍,徐徐照之,以漸將捻收入瘡口,更須將捻猛向外提,以引毒氣出外,自不內侵臟腑。初用三條,漸加至五、七條,瘡勢漸消,可漸減之,隨後用敷藥。

白話文:

將研磨成細末的藥物,用棉紙捲成粗捻狀,長約一尺左右。每根粗捻中加入三分藥物,並用真麻油潤透。然後點燃粗捻,對準傷口上方半寸左右的距離,緩慢地照射。逐漸將粗捻送入傷口,並迅速將粗捻拉出,以引出毒氣,避免毒氣侵犯臟腑。剛開始使用三根粗捻,逐漸增加到五根、七根。當瘡勢消退時,可以逐漸減少粗捻的數量。隨後再用其他藥物敷在傷口上。

桑枝灸法,治諸瘡毒堅而不潰,潰而不腐,新肉不生,疼痛不止。用桑枝燃著,向患處灸之,火盡再換,灸至片時為度。

白話文:

桑枝灸法,用於治療各種瘡毒堅硬而不潰爛,潰爛而不腐爛,新肉不生長,疼痛不止的症狀。

具體操作方法如下:將桑枝點燃,對準患處進行灸療,直至艾火燃盡,再更換新的桑枝繼續灸。灸療的總時間以患者能夠承受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