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秉鈞

《瘍科心得集》~ 卷下 (4)

回本書目錄

卷下 (4)

1. 辨諸瘡總論

夫惡瘡,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心主血,脾主肉,血熱而肉濕,濕熱相合,浸淫不休,潰敗肌膚,而諸瘡生矣。然有辨焉,如疥癬癮疹之屬,怫鬱氣血,在皮膚腠理間者,可以表而散,《內經》有謂汗之則瘡已是矣。若怫鬱氣血在肌肉之分,外達皮膚,作寒熱而生膿者;或七情所招,或膏粱之變,皆宜解內熱,不宜發汗,仲景所謂瘡家不可發汗,汗出則痙者是矣。一瘡而有宜汗不宜汗之戒,蓋熱有淺深表里故也。

故瘡在皮膚,則當因其輕而揚之,汗之浴之;外以殺蟲潤燥,皆解凝結涎沫之藥敷之。瘡之在肌肉,則當因其重而減之,瀉經絡之熱,清涼氣血;外以化膿生肌膏貼之。瘡在頭巔,則當射而取之,須酒製寒涼劑,更以風藥升而上之;外以殺蟲解熱藥敷之。明此三者,其於治瘡,思過半矣。

白話文:

所有惡性瘡瘍,以及各種疼痛、搔癢的瘡,都與心有關;各種濕氣腫脹,則與脾有關。心主管血液,脾主管肌肉,當血液過熱而肌肉濕潤時,濕熱相互結合,不斷侵蝕蔓延,導致皮膚潰爛,各種瘡就產生了。

但這其中有所區別,像是疥瘡、癬、蕁麻疹等,屬於氣血鬱結在皮膚紋理之間,這類可以透過發汗來疏散,如同《內經》所說的「發汗則瘡自癒」。如果氣血鬱結在肌肉層面,向外到達皮膚,產生發冷發熱、甚至化膿的情況;或是因為情緒影響,或是因為飲食過於肥膩所導致,這些都適合清瀉內熱,不適合發汗,如同張仲景所說的「瘡家不可發汗,汗出則會抽筋」。同是瘡,卻有適合發汗與不適合發汗的禁忌,是因為熱的程度有深淺、在表在裡的差異。

所以,瘡如果在皮膚表面,就應該根據病情輕微而採取疏散的方法,用發汗或洗浴的方式;外用殺蟲、潤燥,以及解除凝結的痰涎藥物來敷。瘡如果在肌肉層面,就應該根據病情嚴重而採取減緩的方法,瀉除經絡的熱,清涼氣血;外用化膿生肌的藥膏來敷。瘡如果在頭頂,就應該用射箭取物的概念來治療,必須用酒製寒涼的藥劑,再配合升舉的風藥來往上引導;外用殺蟲解熱的藥物來敷。明白了這三點,對於治療瘡瘍,就已經掌握了一半以上的精髓了。

2. 辨臁瘡血風瘡論

臁瘡者,生於兩臁,初起發腫,久而腐潰,或浸淫瘙癢,破而膿水淋漓。乃風熱濕毒相聚而成;或因飲食起居,虧損肝腎,陰火下流,外邪相搏而致。外臁屬三陽經濕熱,易治;內臁屬三陰經濕,兼血分虛熱,難治。蔣示吉謂:色紅者多熱,腫者多濕,癢者多風,痛者屬實,早寬而暮腫者,屬氣虛下陷。

初起者,風熱濕毒為多;日久者,下陷濕熱為勝。初宜用獨活、防己、黃柏、蒼朮、萆薢、牛膝、歸尾、苡仁、丹皮、赤芍、銀花、黑梔、豬苓、澤瀉等;又二妙丸、四妙丸之類。若脾虛濕熱下注,則用補中益氣,或八珍湯加萆薢、銀花之屬,外用夾紙膏貼之。

血風瘡,多生在兩小腿裡外臁,上至膝,下至踝骨,乃風熱、濕熱、血熱交感而成。初起瘙癢無度,破流滋水,日漸沿開,形同針眼。宜服四物湯加防已、萆薢、丹皮、苡仁、黃柏、銀花等;外搽解毒雄黃散,或如意金黃散俱可。如年久紫黑堅硬,氣血不行者,用磁鋒砭去惡血,以解鬱毒,然後敷藥。

白話文:

臁瘡,是長在小腿兩側的皮膚病,剛開始會紅腫,時間久了會潰爛,或者會蔓延開來,又癢又濕,破皮後會流出膿水。這通常是因為風熱濕毒積聚而成;也可能是因為飲食作息不當,導致肝腎虧損,虛火下行,加上外邪侵襲而引起。長在外側小腿的臁瘡,屬於三陽經的濕熱,比較容易治療;長在內側小腿的,屬於三陰經的濕,還伴隨血分虛熱,比較難治療。蔣示吉認為:顏色紅的多屬熱,腫的多屬濕,癢的多屬風,痛的多屬實證,早上比較鬆,晚上比較腫的,屬於氣虛下陷。

剛開始發病的,多半是風熱濕毒的問題;時間久的,則以下陷濕熱為主。初期適合用獨活、防己、黃柏、蒼朮、萆薢、牛膝、當歸尾、薏仁、牡丹皮、赤芍、銀花、梔子、豬苓、澤瀉等藥材;或是用二妙丸、四妙丸之類的方劑。如果脾虛濕熱往下流,就要用補中益氣湯,或是八珍湯加上萆薢、銀花等藥材,外用夾紙膏貼敷。

血風瘡,多半長在兩條小腿內外側,從膝蓋到腳踝都有可能,是因為風熱、濕熱、血熱相互影響而形成。剛開始會非常癢,破皮後會流出滋水,而且會慢慢擴散,看起來像針眼一樣。適合服用四物湯加上防己、萆薢、牡丹皮、薏仁、黃柏、銀花等藥材;外用可以擦解毒雄黃散,或是如意金黃散。如果時間久了,皮膚變成紫黑色而且堅硬,表示氣血不通,可以用磁石針刺放血,去除淤積的毒素,然後再敷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