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陰地黃丸

YI YIN DI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三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6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9%
肺經 22%
心經 18%
肝經 11%
脾經 7%
胃經 7%
膀胱經 3%
腎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益陰地黃丸」

益陰地黃丸是中藥方劑之一,具有補腎填精、滋陰降火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腎陰虛所致的口乾舌燥、虛火上炎、咽喉腫痛、失眠多夢等症狀。

益陰地黃丸組成包括地骨皮、茯苓、麥門冬、牡丹皮、山藥、山茱萸、熟地黃、五味子、澤瀉等藥物。

地骨皮性寒味甘,具有清虛熱、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

茯苓性平,味甘淡,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麥門冬味甘性寒,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

牡丹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破血消癥、排膿、滋陰等功效。

山藥具有補氣、澀精止遺、補腎、止咳化痰、強筋骨、健脾胃、滋陰、止瀉等功效。

山茱萸具有固澀收斂、澀精止遺、補益肝腎、補血養肝、益精等傳統功效。

熟地黃具有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滋補養生等功效。

五味子性溫、味酸、澀,具有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等功效。

澤瀉,性寒味甘,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等功效。

益陰地黃丸諸藥合用,具有補腎填精、滋陰降火之效,可有效緩解腎陰虛所致的口乾舌燥、虛火上炎、咽喉腫痛、失眠多夢等症狀。

益陰地黃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地骨皮、茯苓、麥門冬、牡丹皮、山藥、山茱萸、熟地黃、五味子、澤瀉等。具有補腎填精、滋陰降火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腎陰虛所致的口乾舌燥、虛火上炎、咽喉腫痛、失眠多夢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生地黃2兩,熟地黃2兩,茯苓1兩,澤瀉5錢,牡丹皮1兩,山茱萸1兩,當歸1兩,柴胡5錢,五味子3錢,山藥1兩,菊花5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空心鹽湯化下。

方劑組成解釋


  • 熟地黃:滋陰補腎,益精填髓。
  • 山藥:補脾益肺,固精止帶。
  • 麥門冬:養陰清肺,潤燥生津。
  • 五味子:收斂固澀,益氣生津。
  • 山茱萸:補益肝腎,固精明目。
  • 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散瘀。
  • 茯苓:利水滲濕,健脾益胃。
  • 地骨皮:滋陰涼血,清熱退蒸。
  • 澤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 本方有滋陰補腎、養血安神的作用,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緩解咽喉腫痛、痰中吐血的功效,但不能代替其他治療方法。

相關疾病


麻疹胃腸出血多痰吐血

相同名稱方劑


益陰地黃丸, 出處:《女科指掌》卷一。 組成:六味地黃丸加當歸、北五味。 主治:臨經發熱,尺部脈弱,陰不足,陽氣下陷於陰中。

益陰地黃丸, 出處:《痘疹傳心錄》卷十五。 組成:生地黃2兩,熟地黃2兩,茯苓1兩,澤瀉5錢,牡丹皮1兩,山茱萸1兩,當歸1兩,柴胡5錢,五味子3錢,山藥1兩,菊花5錢。 主治:水不足而目不明。

益陰地黃丸, 出處:《辨證錄》卷三。 組成:熟地1斤,山藥8兩,麥冬10兩,北五味3兩,山茱萸8兩,丹皮6兩,茯苓6兩,地骨皮10兩,澤瀉4兩。 主治:補腎水,退腎火。主治:腎水不足,虛火衝入咽喉,痰中吐血如絲,服化絲湯血止後,善後調理。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