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地黃湯

加味地黃湯

JIA WEI DI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五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82)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7%
心經 20%
肺經 17%
肝經 13%
脾經 10%
胃經 7%
膀胱經 3%
腎經
心經
肺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地黃湯中包含熟地黃,主要原因如下:

  1. 滋陰補血: 熟地黃為地黃經炮製而成,較生地黃更溫和,且補血效果更佳。加味地黃湯以滋陰降火為主要功效,熟地黃可滋陰補血,並能更好地與其他藥材相配,發揮協同作用。
  2. 調和藥性: 熟地黃味甘性溫,能調和方中其他藥材的寒性,避免寒涼之氣過盛,更適合體質偏虛寒者服用。

加味地黃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是為了利水滲濕,健脾寧心

  • 利水滲濕: 茯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可以幫助身體排除多餘的水分,改善水濕停滯所致的症狀,例如水腫、小便不利等。
  • 健脾寧心: 茯苓也能健脾益氣,寧心安神。對於脾虛濕困,心神不寧者,茯苓能幫助脾胃運化,改善精神狀態。

因此,加味地黃湯中加入茯苓,可以增強利水滲濕的作用,並同時健脾寧心,使藥效更加全面

加味地黃湯中加入山茱萸,主要有兩個原因:

  1. 補腎固精: 山茱萸味酸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精縮尿之效。地黃湯本身以滋陰補腎為主,加入山茱萸可加強補腎固精之力,適用於腎虛精虧、遺精滑精、腰膝酸軟等症。
  2. 制約滋膩: 地黃湯中含有大量滋陰藥物,容易滋膩礙脾。山茱萸酸性收斂,可制約地黃湯的滋膩之性,避免藥性過於滋膩而影響脾胃運化。

加味地黃湯中加入澤瀉,主要原因在於其利水滲濕之功效。

地黃湯以滋陰降火為主,若患者兼有濕熱內蘊,則單純滋陰難以奏效。澤瀉性寒,入膀胱經,可利水滲濕,清熱除濕,有助於將體內濕熱排出,配合地黃湯滋陰降火,相輔相成,更能有效改善濕熱內蘊所致的諸多症狀,如口苦口渴、小便不利、頭重昏沉等。

因此,在加味地黃湯中加入澤瀉,可謂標本兼治,既能滋陰降火,又能利水滲濕,更能提升療效。

加味地黃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有兩個原因:

  1.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牡丹皮性寒,味苦,歸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效。加味地黃湯原方以滋陰降火為主,但對於陰虛火旺,兼有血瘀者,則需加入牡丹皮以清熱涼血,化瘀止痛,使陰虛火旺之症得以緩解,達到陰陽平衡。
  2. 緩解腎陰虛導致的熱象: 腎陰虛常伴有虛火上炎,導致口乾舌燥、心煩失眠、潮熱盜汗等症狀。牡丹皮能清熱涼血,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輔助地黃湯滋陰降火,達到更好的療效。

加味地黃湯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腎,益精填髓: 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腎二經,具有滋陰補腎、益精填髓的功效,能改善腎陰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盜汗虛熱等症狀。地黃湯本身以滋陰補腎為主,加入山藥可加強其補腎益精作用,使補腎效果更加顯著。
  2. 健脾益氣,固澀止瀉: 山藥亦能健脾益氣,固澀止瀉,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食少乏力、腹瀉等症狀。加味地黃湯中加入山藥,可協同生地黃、熟地黃等藥材,共同改善腎陰虛所致的脾胃不振,使補腎效果更全面。

加味地黃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源於其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功效,與方劑整體的滋陰清熱作用相輔相成。

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可潤肺降火,清熱生津,對於因陰虛燥熱引起的口渴、咽乾、咳嗽等症狀,有很好的改善作用。而加味地黃湯以滋陰補腎為主,配伍麥門冬,則能增強其滋陰清熱的功效,更有效地改善陰虛火旺、虛熱津傷等症狀,提升治療效果。

加味地黃湯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固腎氣: 五味子味酸甘,入肺、腎經,具有收斂固澀、益氣生津之功效。地黃湯滋陰補腎,但容易出現腎氣不固、精關不固等問題,五味子能起到收斂固腎氣的作用,防止滋陰過度而出現虛脫。
  2. 助陰潛陽: 地黃湯滋陰補腎,但腎陰過盛容易導致陽氣虛弱,出現畏寒肢冷等症狀。五味子可助陰潛陽,使腎陰不至過盛,保持陰陽平衡,避免滋陰過度而損傷陽氣。

加味地黃湯中加入肉桂,主要是為了溫腎陽、助藥力。

地黃湯偏寒涼,主要滋陰補腎,但若腎陽不足,寒凝精血,則陰寒難以滋補,甚至可能加重病情。肉桂性熱,味辛,入腎、膀胱經,能溫腎陽,促進腎氣運化,改善血液循環,使地黃湯的滋陰作用更有效地發揮,並能溫經散寒,提高補腎功效,使陰陽平衡,達到更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味地黃湯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春月傷風後陰虛」之證,核心病機為腎陰虧虛,腎水不能上濟於心,導致虛火上炎,表現為下利、咽痛、胸滿心煩。春月風邪外襲,若素體陰虛或久病傷陰,風邪入里化熱,進一步耗損腎陰。腎陰不足則心火失濟,形成「心腎不交」,虛火循經上擾,故見咽痛、心煩;虛火下迫大腸則下利;胸滿乃陰虛氣滯之象。

方劑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
本方以六味地黃丸為基礎(熟地、山藥、棗皮、茯苓、丹皮、澤瀉),增入肉桂、北五味,構成「滋陰降火,引火歸元」之結構:

  1. 熟地(3-5錢):為君藥,大補腎陰,填精益髓,奠定滋陰基礎。
  2. 棗皮(山茱萸,1錢半)、山藥(1錢半):輔助熟地滋補肝腎之陰,兼固澀腎精。
  3. 茯苓(1錢)、澤瀉(7分):滲濕泄濁,防熟地之滋膩,並導虛熱下行。
  4. 丹皮(1錢):清泄肝腎虛火,解決陰虛內熱。
  5. 肉桂(1錢半):關鍵加味,少量用於「引火歸元」,導虛火下潛至腎,與大量熟地配伍,形成「陰中求陽」之效。
  6. 北五味(3分):斂肺滋腎,生津止渴,助棗皮固澀,防陰液耗散。

整體治療原理

  • 滋陰為本:六味地黃丸結構填補腎陰,使水火相濟。
  • 引火歸元:肉桂引浮越之火下歸腎中,與五味子共調氣機升降。
  • 標本兼治:既補腎陰之虛(本),又清上炎之火(標),針對「下利」兼顧健脾滲濕,針對「咽痛」清潤降火。

推理延伸功效
此方不僅適用於所述春月傷風後陰虛證,凡「真陰虧損、虛陽上浮」之慢性咽炎、復發性口瘡、更年期症候群等,若見舌紅少苔、脈細數者,均可加減應用。其組方邏輯體現「補瀉兼施、上下並調」的傳統思維,尤重陰陽互動關係。

傳統服藥法


熟地3、5錢, 棗皮1錢半, 山藥1錢半, 茯苓1錢, 丹皮1錢, 澤瀉7分, 肉桂1錢半, 北五味3分。
水煎,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 本方有滋陰補腎、清熱利濕的功效,適合春月傷風後陰虛,腎水不能上濟於心,虛火上越,致下利,咽痛,胸滿心煩的患者使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虛火上炎。

相關疾病


大腸激擾綜合症動脈粥樣硬化肺結核扁桃腺炎疥癬前列腺炎耳聾癲癇瘧疾麻痺高血脂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蕁麻疹鏈球菌性咽喉炎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地黃湯, 出處:《會約》卷十。 組成:六味地黃湯加柴胡、白芍、肉桂。 主治:陰虛瘧疾,瘧發時,其寒如冰,轉熱如烙,而面赤口渴,熱退即不渴者。

加味地黃湯, 出處:《會約》卷二十。 組成:熟地 5錢,棗皮1錢半,山藥1錢半,茯苓1錢,丹皮1錢,澤瀉7分,肉桂1錢半,北五味3分。 主治:熱盛陰虧,麻疹隱伏,其脈寸強尺弱,不宜表者。

加味地黃湯, 出處:《洞天奧旨》卷十。 組成:熟地8兩,山茱萸4兩,山藥4兩,丹皮3兩,澤瀉3兩,柴胡1兩,麥冬3兩,當歸3兩,白芍3兩,肉桂1兩,菖蒲5錢,茯苓3兩。 主治:鵝掌風,足癬。

加味地黃湯, 出處:《辨證錄》卷五。 組成:熟地5錢,茯苓5錢,山茱萸3錢,澤瀉3錢,丹皮3錢,山藥5錢,麥冬5錢,北五味1錢,肉桂5分。 主治:補水濟心,補金生腎。主治:春月傷風後陰虛,腎水不能上濟於心,虛火上越,致下利,咽痛,胸滿心煩。

加味地黃湯, 出處:《胎産秘書》卷上。 組成:大熟地(薑汁、砂仁拌炒)8錢,淨萸肉4錢,懷山藥4錢,茯苓3錢,丹皮3錢,澤瀉2錢,陳膽星2錢,吳茱萸5分(川連5分煮汁,泡7次,炒)。 主治:子癇,口噤項強,手足攣搐,言語謇澀,痰涎壅盛,不省人事。

加味地黃湯, 出處:《程松崖先生眼科》。 組成:熟地2錢(切片),山萸1錢,丹皮8分,川芎8分,山藥1錢,澤瀉8分,歸身1錢,枸杞1錢,菟絲子1錢,菊花1錢,茯苓8分。 主治:肝腎虧虛,眼睛不紅,不腫痛,眼胞不下墜,但視物不明,及病後眼睛看物不清楚,雲翳退後不明,夜見燈有絲球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