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人參益氣湯中包含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升陽: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託毒生肌之功效。與人參同為補氣之要藥,但黃耆偏於補脾氣,更擅長於固表止汗,因此與人參合用,可使補氣效果更全面,並能增強機體抵抗力。
- 協同作用: 黃耆與人參皆為補氣藥,但兩者藥性有所不同,黃耆補氣之力較為平和,而人參則偏於急峻。兩者配伍,可取長補短,相輔相成,使補氣作用更加協調,避免單獨使用人參可能出現的燥熱之弊。
人參益氣湯中包含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本: 人參味甘性溫,具有大補元氣、益氣養血之效。其能增強人體免疫力,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恢復體力,對氣虛乏力、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 扶正祛邪: 人參能補益正氣,增強人體抵抗力,從而抵禦外邪入侵,防止疾病發生。對於體虛易感、經常生病的人羣,人參可作為補益正氣的藥材,提升身體免疫力。
因此,人參益氣湯中加入人參,旨在通過其補氣固本、扶正祛邪的功效,改善氣虛症狀,提升人體抵抗力,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人參益氣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緩解人參補氣之燥性:人參性溫燥,長期服用容易出現口乾舌燥、上火等症狀。白芍性微寒,能滋陰斂陽,緩解人參的燥熱之性,使補氣功效更平緩,避免燥氣傷陰。
二、 配合人參補血益氣: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止痛安神之效。配合人參補氣,有助於氣血雙補,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例如,在治療氣虛血瘀引起的疼痛、面色蒼白、頭暈乏力等症狀時,白芍可協同人參,緩解疼痛、改善氣色,提高療效。
人參益氣湯方中加入柴胡,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疏肝解鬱,調和氣血:人參益氣湯以益氣補虛為主,但若患者肝氣鬱結,則氣機不暢,影響補益效果。柴胡具有疏肝解鬱之效,能調暢肝氣,使氣血運行通暢,促進藥物吸收和藥效發揮。
- 升陽舉陷,扶正祛邪:人參益氣湯用於氣虛下陷、脾胃虛弱等症,柴胡具有升陽舉陷之效,可配合人參等補氣藥物,提升中氣,防止氣虛下陷,同時也能協助扶正祛邪,增強機體抵抗力。
人參益氣湯中加入升麻,主要有兩大原因:
- 升舉陽氣,扶正祛邪: 升麻性微寒,味甘苦,入肺、脾經,具有升散、透疹、解毒之功效。方中人參補氣益血,而升麻則可提升人參之藥力,使補益之氣上達於表,扶正祛邪,以達治病之效。
- 疏散風邪,解表透疹: 人參益氣湯主治氣虛表弱,容易外感風寒之症,升麻可協助人參疏散外邪,發散風寒,透疹解毒,防止邪氣深入肌表,達到治病防病的雙重功效。
人參益氣湯中加入五味子,是基於其固氣斂汗的功效,與人參、黃芪等補氣藥物相輔相成,達到益氣固表的效果。
人參益氣湯主要用於治療氣虛乏力、自汗、盜汗等症狀。五味子味酸性收,能斂肺固表,減少汗液外泄,防止氣虛外泄,進一步提升補氣效果。此外,五味子還能 固腎精,避免氣虛損傷腎精,有助於整體體質的恢復。
人參益氣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 調和藥性: 人參性溫,偏於補氣,但容易燥熱,而甘草性甘平,能緩和人參的燥性,使藥性更平和,避免過於燥熱傷陰。
二、 增強療效: 甘草能調和藥性,使其他藥物更好的發揮作用,同時還具有解毒、緩解藥物副作用等功效,進一步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人參益氣湯主治功效分析
一、原方主治
原方主治:熱傷元氣,兩手指麻木,四肢困倦,怠情嗜卧。
從多個醫家的文獻來看,人參益氣湯的應用範圍還涵蓋了多種病症,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類:
- 暑熱傷氣: 症見四肢困倦、嗜臥、兩手指麻木、身熱自汗、氣高而喘、肢體怠倦、飲食少思、發熱作渴等。
- 氣虛: 症見神倦肢惰、嗜臥、氣弱、麻木等。
- 脾肺氣虛: 症見胸腹不利、飲食少思、吐痰不止等。
- 痘疹:痘疹后期,余邪未清,正气未复,身热好眠。
- 中暑:头痛发热,气高而喘,肢体倦怠,两手麻木。
- 勞倦傷脾:頭目眩暈,心虛氣短,肢體倦怠。
- 中氣虛弱:不能攝納,精微下陷。
- 脾胃虛弱:飲食不思,四肢無力。
- 肺氣不行:皮膚麻木。
- 營氣不行:肌肉麻木。
- 濕熱下注:腿足麻木,忽如火灼。
- 氣虛有痰:臂麻目淚。
- 中氣不足:眩運,怠惰,或喘促,或短氣,或渴。
- 婦女產後,去後無度,或嘔吐腹痛,或飲食難化,胸膈不利者。
二、主治病機分析
人參益氣湯所治病症的病機較為複雜,但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 暑熱傷氣: 暑為陽邪,其性炎熱升散,易傷津耗氣。暑熱傷氣,氣虛則衛外不固,故見身熱自汗;氣虛運化無力,故見四肢困倦、怠情嗜臥;氣虛不能充養四肢,則見手指麻木。
- 氣虛血弱: 氣虛則血弱,血虛則不能濡養經脈,導致麻木、困倦等症。
- 脾胃虛弱: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運化失司,則飲食減少,消化不良,氣血生化不足,導致氣虛血弱。
- 肺氣虛弱: 肺主氣,司呼吸,外合皮毛。肺氣虛弱,則宣降失司,衛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襲,或導致咳嗽、氣喘等症。
- 肝腎陰虛: 肝腎同源,肝藏血,腎藏精,精血互生。肝腎陰虛,虛火內擾,可導致潮熱、盜汗、五心煩熱等症。
- 濕熱下注: 濕熱下注,阻滯經絡,可導致腿足麻木,灼熱疼痛等症。
三、治療原理
人參益氣湯以「益氣固本,升陽舉陷,養血和營,兼清暑熱」為主要治療原理。方中:
益氣固本,升陽舉陷:
- 人參: 為君藥,甘、微苦,微溫。歸脾、肺、心、腎經。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養血,安神益智。針對氣虛而設,大補元氣以治本。
- 黃耆: 甘,微溫。歸肺、脾經。補氣升陽,益衛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腫。補中益氣,升陽固表,抗衰老。補氣升陽,固表止汗,與人參相配,增強補氣之力。
- 升麻: 辛、微甘,微寒。歸肺、脾、胃、大腸經。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升舉清陽,協助人參、黃耆升提下陷之陽氣。
- 柴胡: 苦、辛,微寒。歸肝、膽、肺經。和解表裡,疏肝解鬱,升舉陽氣,清退虛熱。疏肝解鬱,和胃止痛,升陽舉陷,協助升麻升舉陽氣。
養血和營,柔肝緩急:
- 白芍: 苦、酸,微寒。歸肝、脾經。養血調經,斂陰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陽。養血調經,平肝止痛,柔肝緩急,針對血虛而設,既能養血以制陽亢,又能柔肝緩急以止痛。
斂陰止汗,益氣生津:
- 五味子: 酸、甘,溫。歸肺、心、腎經。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斂肺滋腎,澀精止瀉,益氣養陰,收斂固表,安神定志,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調和諸藥,益氣和中:
- 甘草: 甘,平。歸心、肺、脾、胃經。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既能益氣,又能調和諸藥。
清熱祛暑,滋陰生津:(部分醫家加減應用)
- 生地黃: 甘,寒。歸心、肝、腎經。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 知母: 苦、甘,寒。歸肺、胃、腎經。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 黃柏: 苦,寒。歸腎、膀胱、大腸經。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
- 澤瀉: 甘,寒。歸腎、膀胱經。利水滲濕,泄熱,化濁降脂。
- 麥冬: 甘、微苦,微寒。歸心、肺、胃經。養陰生津,潤肺清心。
四、古文內容分析
- 《衛生寶鑒》: 記載了人參益氣湯的組成和用法,并阐释了其治疗机理。
- 《類證治裁》: 多次提到了人參益氣湯,並指出其可治療神倦肢惰,嗜臥,氣弱;暑月麻木,熱傷元氣;暑倦;還記載了其加減應用。
- 《仁術便覽》: 記載了人參益氣湯的組成和用法,主治兩手麻木,四肢困倦,怠惰嗜臥,乃熱傷元氣。
- 《醫門法律》: 記載了人參益氣湯的組成和用法,主治暑熱傷氣,四肢倦怠嗜臥,手指麻木。
- 《雜病廣要》: 記載了人參益氣湯的組成和用法,主治兩手指麻木,四肢困倦怠情,乃熱傷元氣;还记载了一个“過汗亡陽”的医案,用人參益氣湯治療。
- 《續名醫類案》: 記載了兩個醫案,分別用人參益氣湯治療了左手右腿麻木和中暑頭痛發熱、氣高而喘、肢體怠倦、兩手麻木等症。
- 《癘瘍機要》: 提到了人參益氣湯可治療夏秋濕熱行令,飲食不甘,頭目眩暈,遍身痠軟,或兩腿麻木,口渴自汗,氣促身熱,小便黃數,大便稀溏,濕熱傷元氣;以及形氣倦怠,肢體麻木,飲食少思,熱傷元氣等症。
- 《蘭室秘藏》: 記載了人參益氣湯的組成和用法,主治兩手指麻木,四肢困倦,怠惰嗜臥,乃熱傷元氣。
- 《古今醫案按》: 引用了人參益氣湯的方解。
- 《醫學原理》: 记载了“人參益氣湯”。
- 《傅青主男科》: 記載了人參益氣湯的組成和用法,主治兩手麻木,四肢困倦,怠惰嗜臥。
- 《明醫雜著》: 記載了人參益氣湯可治療中暑、勞倦傷脾、元氣虛弱等症,並記載了多個醫案。
- 《醫方選要》: 記載了人參益氣湯可治療暑熱傷氣,四肢困倦,嗜臥,兩手指麻木。
- 《醫方集宜》: 記載了人參益氣湯可治療暑傷元氣,四肢困倦,手指麻木。
五、總結
人參益氣湯以人參大補元氣,黃耆益氣固表為君;白芍養血和營,五味子斂陰止汗為臣;柴胡、升麻升舉清陽,甘草調和諸藥為佐使。全方共奏益氣固本、升陽舉陷、養血和營、兼清暑熱之功,適用於暑熱傷氣、氣虛血弱所致的兩手指麻木、四肢困倦、怠情嗜臥等症。後世醫家根據具體病情,靈活應用此方,並進行加減化裁,如加入生地黃、知母、黃柏、澤瀉、麥冬等以增強清熱祛暑、滋陰生津之力。通過對古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人參益氣湯在治療暑熱傷氣、氣虛血弱等病症方面的廣泛應用。
傳統服藥法
黃耆8錢,生甘草5錢,人參5錢,白芍藥3錢,柴胡2錢5分,炙甘草2錢,升麻2錢,五味子140個。
嚼碎,分作4服。每服水2盞,煎至1盞,去滓,稍熱食遠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氣養血、安神益智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脾胃虛弱、氣滯血瘀、痰濕內阻等症狀,不宜服用本方。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人參益氣湯, 出處:《蘭室秘藏》卷下。 組成:黃耆8錢,生甘草5錢,人參5錢,白芍藥3錢,柴胡2錢5分,炙甘草2錢,升麻2錢,五味子140個。 主治:熱傷元氣,兩手指麻木,四肢困倦,怠情嗜卧。
人參益氣湯, 出處:《衛生寶鑑》卷二十四。 組成:黃耆5分,人參3分,黃柏(去皮)3分,升麻3分,柴胡3分,白芍藥3分,當歸2分,白朮2分,炙甘草2分,陳皮3分,生甘草2分。 主治:補氣,益水,清熱。主治:過汗亡陽變證。虛而瘛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