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烏藥順氣散整體功效: 疏肝理氣,通絡止痛。
主治: 脹滿痞塞,七情憂思所致者。一切風氣、攻註四肢、骨節疼痛、遍身頑麻、頭目眩暈、癱瘓、言語蹇澀、筋脈拘攣、腳氣、步履艱難,腳膝軟弱。婦人血風、老人冷氣、上攻胸膈、兩脇刺痛、心腹膨脹、吐瀉腸鳴、舌淡紅、脈細或沈。
- 脹滿痞塞:腹部脹滿,不通氣。
- 七情憂思: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
- 一切風氣、攻註四肢、骨節疼痛、遍身頑麻、頭目眩暈、癱瘓、言語蹇澀、筋脈拘攣、腳氣、步履艱難,腳膝軟弱。
- 風氣:由風邪引起的病症。
- 攻註四肢:風邪侵入四肢,導致疼痛、麻木等症狀。
- 骨節疼痛:關節疼痛。
- 遍身頑麻:全身麻木。
- 頭目眩暈:頭暈目眩。
- 癱瘓:半身不遂。
- 言語蹇澀:說話不流利。
- 筋脈拘攣:筋脈痙攣。
- 腳氣:腳氣病,是一種由真菌感染引起的腳部疾病。
- 步履艱難:走路困難。
- 腳膝軟弱:腳膝無力。
- 婦人血風:婦女的風氣病。
- 老人冷氣:老年人的寒邪病。
- 上攻胸膈:風邪或寒邪侵入胸膈,導致胸悶、胸痛等症狀。
- 兩脇刺痛:兩側脅肋部位疼痛。
- 心腹膨脹:心腹部位脹滿。
- 吐瀉腸鳴:嘔吐、腹瀉、腸鳴。
- 舌淡紅:舌頭顏色偏淡,有紅色斑點。
- 脈細或沈:脈搏細弱或沉緩。
這段話描述了以下幾種病症:
- 氣鬱型腹脹:七情憂思導致氣鬱,氣機不暢,導致腹部脹滿,不通氣。
- 風邪侵犯四肢:風邪侵犯四肢,導致疼痛、麻木等症狀。
- 婦人血風:婦女的風氣病,表現為手足麻木、半身不遂等症狀。
- 老人冷氣:老年人的寒邪病,表現為胸悶、胸痛、腹脹等症狀。
現代應用: 腦溢血後遺症、肩周炎、五十肩、顏面神經麻痹、半身麻痹、神經痛等屬氣滯者。
本方由麻黃、甘草、白芷、陳皮、川芎、乾薑、白僵蠶、桔梗、烏藥、枳殼等十味中藥組成。麻黃、乾薑、白僵蠶辛溫發散,能宣肺散寒,開鬱通竅;甘草、白芷、陳皮、川芎、桔梗、烏藥、枳殼辛香理氣,能疏肝理氣,通絡止痛。諸藥合用,共奏疏肝理氣,通絡止痛之功。
文獻參考:
傳統服藥法
天台烏藥、香附、沈香、砂仁、橘紅、半夏。
上為末。
每服2錢,燈心湯調下。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有祛風調氣之功,故適用於一切風邪乘襲、氣機壅滯不利之證。方中麻黃、桔梗為肺家之藥、用以發汗而祛寒,引藥上行;川芎、白芷善治頭面之疾、散風而活血;枳殼利氣行痰、殭蠶化痰散結;乾薑溫經通陽,甘草和中瀉火、烏藥通行鬱滯邪氣。諸藥合用,則先解表再兼順裡氣,氣順則風散,以達祛風順氣之功。
本方以麻黃、乾薑、白僵蠶辛溫發散,開鬱通竅為君藥;甘草、白芷、陳皮、川芎、桔梗、烏藥、枳殼辛香理氣,疏肝通絡為臣藥;諸藥合用,共奏疏肝理氣,通絡止痛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溫發散,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烏藥順氣散, 出處:《赤水玄珠》卷五。 組成:天台烏藥、香附、沉香、砂仁、橘紅、半夏。 主治:脹滿痞塞,七情憂思所致者。
烏藥順氣散,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一。 組成:烏藥、沉香、人參、枳殼、陳皮、甘草。 主治:弄舌喉風,啞不能言,常將手拿者。
烏藥順氣散, 出處:《點點經》卷一。 組成:烏藥1錢5分,蒼朮1錢5分,當歸1錢5分,陳皮1錢5分,香附1錢5分,薑黃5分,腹皮1錢,良薑1錢,枳殼1錢,吳萸1錢,黃柏1錢,甘草3分。 主治:胸膈氣痛。
烏藥順氣散, 出處:《金鑑》卷七十三。 組成:烏藥2錢,橘紅2錢,枳殼(麸炒)1錢,白芷1錢,桔梗1錢,防風1錢,僵蠶(炒)1錢,獨活1錢,川芎1錢,甘草(生)5分。 主治:丹毒初起白癍,無熱無痛,遊走不定者,由火毒未發,肌膚外受寒鬱,名爲冷瘼。
烏藥順氣散, 出處:《普濟方》卷九十二。 組成:半夏1兩,川芎半兩,黃耆半兩,枳殼半兩,麻黃半兩,白茯苓半兩,人參半兩,枳實半兩,官桂3錢,白朮1兩,白芍藥1兩,甘草3錢,當歸半兩,防己1兩,蒼朮半兩(米泔浸7次7日),天台烏藥半兩。 主治:順氣安神,調和五臟,美進飲食。主治:口眼歪斜,四肢軟弱疼痛,并一切風濕疼痛之疾。
烏藥順氣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一六引《德生堂方》。 組成:麻黃(去根節)2兩,陳皮(去白)2兩,烏藥2兩,川芎1兩,僵蠶(炒,去絲嘴)1兩,枳殼(麸炒)1兩,甘草(炒)1兩,白芷1兩,桔梗1兩,天麻1兩,全蠍(微炒)1兩,獨活(去蘆)1兩,羌活1兩,防風1兩,細辛(去土)1兩,乾薑半兩。 主治:一切風疾,攻註四肢,骨節疼痛,遍身頑麻,頭目旋暈;癱瘓,語言謇澀,筋脈拘攣;腳氣,步履艱難,腳膝軟弱;婦人血氣,老人冷氣上攻胸膈,兩脅刺痛,心腹膨脹,吐瀉腸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