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藥順氣散

Wu Yao Shun Q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宗金鑑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4%
胃經 18%
脾經 16%
肝經 13%
心經 8%
腎經 5%
膀胱經 5%
膽經 2%
心包經 2%
大腸經 2%
肺經
胃經
脾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膀胱經
膽經
心包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2

方劑組成解釋

烏藥順氣散中加入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寒,通鼻竅: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通竅之效。對於因寒邪阻肺、氣機鬱滯而引起的鼻塞、頭昏、胸悶等症,麻黃能有效疏風散寒,通暢鼻竅,使氣機通暢,配合烏藥、香附等藥物,更能提升順氣止痛的效果。
  2. 溫肺化痰,止咳平喘: 麻黃還具有溫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對於寒性咳嗽、痰多粘稠等症,麻黃能溫肺散寒,化痰止咳,配合其他藥物,能有效改善呼吸道症狀,提高療效。

烏藥順氣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 烏藥順氣散主要以烏藥、香附等辛溫藥物為主,具有行氣止痛之效。但辛溫藥物容易燥烈,容易傷陰。甘草性甘平,味甘能緩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起到調和藥性、保護脾胃的作用。
  2.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和緩藥性、解毒等功效,可以增強藥物的整體療效,使藥物更好地發揮行氣止痛的作用。

烏藥順氣散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寒,通竅止痛: 白芷性溫,具有疏散風寒、通鼻竅、止痛的功效,可與烏藥、川芎等藥物共同作用,協同解表散寒,緩解胸悶氣滯、頭痛鼻塞等症狀。
  2. 行氣止痛,活血化瘀: 白芷還具有一定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可輔助烏藥等藥物疏通經絡,緩解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胸痛等症狀。

綜上所述,白芷的加入不僅能增強烏藥順氣散的解表散寒功效,還能改善氣血運行,緩解疼痛,從而達到治療氣滯血瘀、胸悶氣短等症狀的效果。

烏藥順氣散中包含陳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化痰: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行氣化痰、健脾和胃的功效。烏藥順氣散主治氣滯血瘀、胸脘痞悶、腹脹痛等症,而陳皮的理氣化痰之性可以幫助疏通氣機,解除胸腹之阻滯,使氣血運行通暢,達到順氣止痛的效果。
  2. 健脾和胃: 陳皮除了行氣化痰外,還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烏藥順氣散中常配合其他健脾藥物,如白朮、茯苓等,共同作用於脾胃,起到健脾益氣、和胃止痛的作用,進一步促進氣血運行,改善消化功能。

烏藥順氣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膽經,具有行氣活血、止痛的功效。烏藥順氣散旨在治療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腹脹滿、疼痛等症狀,川芎的加入可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2. 疏散風寒: 川芎亦有疏散風寒之效,對於因風寒阻滯經絡而致的氣滯疼痛,可起到疏風散寒的作用,提升藥方整體療效。

總之,川芎在烏藥順氣散中發揮著行氣止痛、疏散風寒的功效,與方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治療氣滯血瘀的目標。

烏藥順氣散中包含乾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助氣行滯:烏藥順氣散主治胸脘痞悶、氣滯不舒,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助陽化氣之效,可溫暖脾胃,促進氣血運行,解除寒邪阻滯,使氣機通暢,達到順氣止痛的效果。
  2. 配合烏藥,增強功效:烏藥性辛溫,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嘔之功,而乾薑亦有溫中散寒之效,二者相輔相成,溫而不燥,行氣而不傷正,使藥效更為顯著,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烏藥順氣散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驅風止痙: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驅風止痙、化痰散結的功效。方中烏藥、香附等藥材以行氣止痛為主,而白僵蠶則可輔助驅散肝風,防止氣滯而致痙攣,使行氣止痛之效更顯著。

二、解毒消腫:白僵蠶亦有解毒消腫之效,可與方中其他藥材共同作用,消除因氣滯所致的痰濁瘀積,達到通絡止痛的效果。

烏藥順氣散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宣肺利氣: 桔梗性平,味辛,歸肺經,具有宣肺利氣、祛痰止咳之效。烏藥順氣散旨在順氣止痛,而桔梗的宣肺作用可以幫助氣機暢達,促進藥效發揮,進一步緩解氣滯所致的疼痛。
  2. 利咽開音: 桔梗可利咽開音,改善聲嘶、失音等症狀。氣滯常伴有咽喉不適,桔梗加入方劑,可協同其他藥物,改善咽喉氣機,增強順氣止痛的效果。

烏藥順氣散,顧名思義,以「烏藥」為君藥,其功效為順氣止痛、溫中散寒。

烏藥性溫,味辛,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痛、溫腎散寒的功效。其藥性溫和,擅長疏通氣滯,對於胸腹脹滿、胃脘疼痛、寒凝氣滯等症有顯著療效。

因此,烏藥順氣散以烏藥為君藥,正是利用其行氣止痛、溫中散寒的藥性,以達到順氣散結、止痛化瘀的效果。

烏藥順氣散中加入枳殼,主要是因為枳殼具有以下兩個功效:

  1. 行氣消脹: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脾、胃經,能行氣消積,理氣止痛。對於烏藥順氣散中的「順氣」功效,枳殼能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幫助氣機流通,緩解胸腹脹滿、氣滯疼痛等症狀。
  2. 降逆止嘔:枳殼能降逆止嘔,對於因氣機不暢、胃氣上逆導致的嘔吐、噁心等症狀,也能起到緩解作用。這一點對於烏藥順氣散治療一些伴有嘔吐的氣滯病症,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

主治功效


烏藥順氣散,是一款源自中醫的複方藥劑,由多種中藥材組合而成,具有舒緩氣滯、改善疼痛與麻痺的功效。以下將分別介紹各個中藥材的功效:

**麻黃:**辛溫發汗,利水消腫,散風寒,止咳平喘。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白芷:**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

**陳皮:**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濕,補血,強筋骨。

**乾薑:**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

**白僵蠶:**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止咳化痰,清熱解毒,清肺熱利咽,散結。

**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

**烏藥:**理氣行氣,補陽,行氣止痛,散寒止咳,消腫散結,祛痰。

**枳殼:**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

**主治功效:**脹滿痞塞,是由於七情憂思等因素所引起的。一切風氣、攻註四肢、骨節疼痛、遍身頑麻、頭目眩暈、癱瘓、言語蹇澀、筋脈拘攣、腳氣、步履艱難,腳膝軟弱。婦女的血風、老人的冷氣,上攻胸膈、兩脇刺痛、心腹膨脹、吐瀉腸鳴、舌淡紅、脈細或沈。

**現代應用:**腦溢血後遺症、肩周炎、五十肩、顏面神經麻痹、半身麻痹、神經痛等屬氣滯者。

傳統服藥法


天台烏藥、香附、沈香、砂仁、橘紅、半夏。
上為末。
每服2錢,燈心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溫發散,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心臟病扁桃腺炎坐骨神經痛腳氣病半身不遂腹中有鳴叫聲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丹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化膿性關節炎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舌頻頻伸出口外,又立即內收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烏藥順氣散, 出處:《赤水玄珠》卷五。 組成:天台烏藥、香附、沉香、砂仁、橘紅、半夏。 主治:脹滿痞塞,七情憂思所致者。

烏藥順氣散,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一。 組成:烏藥、沉香、人參、枳殼、陳皮、甘草。 主治:弄舌喉風,啞不能言,常將手拿者。

烏藥順氣散, 出處:《點點經》卷一。 組成:烏藥1錢5分,蒼朮1錢5分,當歸1錢5分,陳皮1錢5分,香附1錢5分,薑黃5分,腹皮1錢,良薑1錢,枳殼1錢,吳萸1錢,黃柏1錢,甘草3分。 主治:胸膈氣痛。

烏藥順氣散, 出處:《金鑑》卷七十三。 組成:烏藥2錢,橘紅2錢,枳殼(麸炒)1錢,白芷1錢,桔梗1錢,防風1錢,僵蠶(炒)1錢,獨活1錢,川芎1錢,甘草(生)5分。 主治:丹毒初起白癍,無熱無痛,遊走不定者,由火毒未發,肌膚外受寒鬱,名爲冷瘼。

烏藥順氣散, 出處:《普濟方》卷九十二。 組成:半夏1兩,川芎半兩,黃耆半兩,枳殼半兩,麻黃半兩,白茯苓半兩,人參半兩,枳實半兩,官桂3錢,白朮1兩,白芍藥1兩,甘草3錢,當歸半兩,防己1兩,蒼朮半兩(米泔浸7次7日),天台烏藥半兩。 主治:順氣安神,調和五臟,美進飲食。主治:口眼歪斜,四肢軟弱疼痛,并一切風濕疼痛之疾。

烏藥順氣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一六引《德生堂方》。 組成:麻黃(去根節)2兩,陳皮(去白)2兩,烏藥2兩,川芎1兩,僵蠶(炒,去絲嘴)1兩,枳殼(麸炒)1兩,甘草(炒)1兩,白芷1兩,桔梗1兩,天麻1兩,全蠍(微炒)1兩,獨活(去蘆)1兩,羌活1兩,防風1兩,細辛(去土)1兩,乾薑半兩。 主治:一切風疾,攻註四肢,骨節疼痛,遍身頑麻,頭目旋暈;癱瘓,語言謇澀,筋脈拘攣;腳氣,步履艱難,腳膝軟弱;婦人血氣,老人冷氣上攻胸膈,兩脅刺痛,心腹膨脹,吐瀉腸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