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通氣驅風湯中加入烏藥,主要原因如下:
- 行氣止痛:烏藥味辛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氣滯血瘀導致的腹痛、胸悶、氣喘等症狀,烏藥能有效疏通氣機,緩解疼痛。
- 溫腎納氣:烏藥還具有溫腎納氣的作用。對於腎虛導致的氣虛下陷、腰膝酸軟等症狀,烏藥能溫補腎陽,固攝元氣,改善體虛狀態。
因此,通氣驅風湯中加入烏藥,能有效行氣止痛、溫腎納氣,從而達到驅除風寒、通暢氣機、改善體質的目的。
通氣驅風湯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通竅,利氣降逆: 桔梗味辛甘,性平,歸肺經,具有宣肺通竅、利氣降逆的功效。對於風寒阻肺、氣機鬱滯所致的咳嗽、胸悶、痰多、呼吸困難等症狀,桔梗能有效疏通氣道,使氣機通暢,達到通氣驅風之效。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通氣驅風湯中往往還會加入其他具有宣肺化痰、散寒止痛等功效的藥物,如杏仁、川貝、柴胡等。桔梗與這些藥物配合使用,能相互協同,增強整體療效,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各種不適。
通氣驅風湯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通鼻竅、祛風寒: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通鼻竅、祛風寒之效。其芳香之氣可直達鼻竅,疏通鼻塞,並能散寒止痛,適用於因風寒阻滯鼻竅導致的鼻塞、頭痛、流涕等症狀。
- 解毒止痛: 白芷亦具解毒止痛之功,可緩解因風寒侵襲所致的疼痛。對於風寒引起的牙痛、頭痛、關節痛等,白芷都能發揮一定的緩解作用。
通氣驅風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膽經,具有行氣活血、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氣滯血瘀所致的頭風、頭痛、鼻塞、胸悶等症狀,川芎能有效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 散寒解表: 川芎亦有散寒解表之效,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發熱等症狀,川芎能溫經散寒,驅散外邪,改善症狀。
因此,通氣驅風湯中加入川芎,既能行氣止痛,又能散寒解表,達到驅風通氣、改善症狀的效果。
通氣驅風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甘草性甘平,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通氣驅風湯中可能包含一些性偏寒涼或燥烈的藥材,甘草可以起到緩解其副作用,避免藥性過於偏激,使藥效更加平和穏定。
- 增強藥效: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解疼痛、止咳化痰等功效。在通氣驅風湯中,甘草可以增強其他藥材的療效,例如配合辛溫藥材驅散寒邪,或配合其他藥材緩解因風寒所致的疼痛。
通氣驅風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理氣健脾,化痰止咳: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芳香之氣可行氣解鬱,燥濕化痰,有助於通暢氣機,緩解因氣滯、痰阻所致的咳嗽、胸悶等症狀。
- 調和藥性,增效作用:陳皮性溫和,可中和方中其他藥物的寒涼之性,使其藥性更加平和,不易傷胃,同時也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通氣驅風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健脾益氣,燥濕化痰: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化痰的功效。通氣驅風湯多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脾胃氣滯、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白朮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同時燥濕化痰,有助於祛除濕邪,改善脾胃氣滯,達到通氣驅風之效。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白朮與其他藥材配合,能發揮協同作用,增強療效。例如,白朮與茯苓、蒼朮等藥材搭配,能更有效地健脾利濕,化痰消積;與陳皮、香附等藥材搭配,能更有效地理氣止痛,疏肝解鬱。
通氣驅風湯中加入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宣肺通竅: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通竅之效。對於風寒束表、肺氣不宣、鼻塞流涕等症狀,麻黃能促進汗液排出,疏通經絡,宣暢肺氣,達到通竅的效果。
二、散寒止痛: 通氣驅風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咳嗽等症狀。麻黃辛溫發散,能驅散寒邪,溫通經絡,緩解疼痛,有助於改善患者的不適。
通氣驅風湯中加入枳殼,乃因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 行氣消積: 枳殼味苦、性寒,入脾、胃經,能疏肝理氣,消食導滯,用於治療肝氣鬱結、胸脘痞滿、食積不消等症狀。
- 通腑導滯: 枳殼能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消除積滯,有助於驅除腸胃內積聚的風邪。
因此,通氣驅風湯中加入枳殼,可通過行氣消積、通腑導滯的作用,達到驅除風邪、通暢氣機的功效。
通氣驅風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氣固表: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固表止汗、生津止渴之功效。此方多用於治療因風寒侵襲所致的表證,如惡寒發熱、頭痛鼻塞等。人參可補益正氣,提升機體抵抗力,有助於驅散風寒,改善症狀。
- 扶正祛邪:通氣驅風湯多用於治療氣血不足、體質虛弱者,而人參可補氣血,增強機體抵抗力,從而促進機體氣血運行,驅散風邪,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總而言之,人參的加入可起到補氣固表、扶正祛邪的作用,有助於增強機體抵抗力,更有效地驅散風寒,緩解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通氣驅風湯」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與功效
「通氣驅風湯」由以下藥材組成:
- 烏藥:行氣止痛、溫腎助陽。主要用於暖身,緩解疼痛。
- 桔梗:宣肺化痰、利咽開音。具有強大的化痰效果。
- 白芷:散寒解表、消炎鎮痛。與川芎合用,能改善血液循環。
- 川芎:活血祛瘀、調經止痛。與白芷合用,能改善血液循環。
- 甘草:和中緩急、潤燥生津。對胃腸道功能有一定幫助。
-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有助於消化系統健康。
- 白朮:補脾胃虛弱、固表止汗。提升身體機能。
- 麻黃:發汗解表、平喘止咳。可促進體內新陳代謝。
- 枳殼:疏肝破膽、降逆除溼。有利尿排毒的作用。
- 人參:大補元氣、益智安神。是滋養全身的好幫手。
古籍記載主治病症
根據古籍記載,「通氣驅風湯」主治以下病症:
血氣虛弱,虛風攻注諸症:
- 肌體顫掉:肌肉不自主顫動、抽搐。
- 肩背刺痛:肩部、背部疼痛。
- 手足拳攣:手腳肌肉痙攣,難以伸展。
- 口眼喎斜:面部肌肉麻痺,口角歪斜,眼睛閉合不全。
- 半身不遂:身體一側肢體癱瘓無力。
- 頭目旋暈:頭暈目眩。
- 痰涎壅盛:痰多。
- 語言謇澀:說話不清楚,口齒不清。
- 行步艱難:走路困難。
- 心忪氣短:心悸、氣短。
客風所湊諸症:
- 四肢拘急:四肢僵硬、活動不利。
- 鼻塞聲重:鼻塞、說話聲音沉重。
- 頭疼:頭痛。
脾胃不和諸症:
- 心腹刺痛:心口、腹部疼痛。
- 胸膈不快:胸悶不適。
- 少力多困:乏力、容易疲倦。
- 精神不爽:精神不振。
- 不思飲食:食慾不振。
- 嘔吐噁心:反胃、想吐。
- 霍亂吐瀉:上吐下瀉。
胎前產後,氣虛百病: 婦女懷孕前、生產後的各種因氣虛引起的疾病。
其他:
- 身疼風證:身體疼痛,屬風邪所致。
- 兩臂或一臂冷痹作痛,起手甚艱。
- 腳氣步履艱難,腳膝軟弱。
- 婦人血風:婦女因血虛生風而出現的病症。
- 老人冷氣:老年人因陽氣虛衰,寒氣內生而出現的病症,如上攻胸臆,兩脅刺痛,咳嗽,心腹膨脹等。
- 閃挫身體:跌打損傷,腰部扭傷等。
- 遍身癢抓成瘡:全身搔癢,抓破成瘡。
- 鼻痛:鼻部疼痛。
治療原理分析
「通氣驅風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疏風散寒,通絡止痛: 方中麻黃、白芷、川芎等藥物具有疏散風寒、活血通絡、止痛的功效,可以有效緩解因風寒邪氣侵襲所致的頭痛、身痛、肢體拘急等症狀。烏藥、陳皮等藥物行氣止痛,加強止痛效果。
益氣養血,扶正祛邪: 方中人參、白朮、甘草等藥物具有益氣補虛、健脾養血的功效,可以增強人體的正氣,提高抗病能力。正氣充足,則能更好地抵抗外邪的侵襲,促進疾病的康復。
理氣化痰,健脾和胃: 方中陳皮、枳殼、桔梗等藥物具有理氣化痰、健脾和胃的功效,可以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消除痰濕阻滯所致的胸悶、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
調和營衛,通暢氣機: 方中多味藥物配伍,可以調和營衛,使氣血運行通暢,改善氣機不暢所致的各種症狀。
總結
綜上所述,「通氣驅風湯」是一個具有疏風散寒、益氣養血、理氣化痰、通絡止痛等多重功效的方劑。它主要針對血氣虛弱、虛風內侵、脾胃不和等病機,通過扶正祛邪、調和氣血的途徑,達到治療多種疾病的目的。其應用範圍廣泛,涵蓋了內、外、婦、兒等多個科別的疾病,是中醫臨床上常用的經典方劑之一。
傳統服藥法
天台烏藥5兩,桔梗(去蘆)3兩半,川白芷3兩半,川芎3兩半,甘草(炙)3兩半,陳皮(去白)3兩半,白朮3兩半,麻黃(去根節)1兩半,枳殼(麩炒,去瓤)1兩半,人參(去蘆)半兩。
上為末。
每服3錢,紫蘇、木瓜煎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通氣驅風湯, 出處:《得效》卷十三。 組成:天台烏藥5兩,桔梗(去蘆)3兩半,川白芷3兩半,川芎3兩半,甘草(炙)3兩半,陳皮(去白)3兩半,白朮3兩半,麻黃(去根節)1兩半,枳殼(麸炒,去瓤)1兩半,人參(去蘆)半兩。 主治:男子婦人血氣虛弱,虛風攻註,肌骨顫掉,肩背刺痛,手足拳攣,口角斜,半身不遂,頭目旋暈,痰涎壅盛,語言謇澀,行步艱難,心忪氣短;客風所湊,四肢拘急,鼻塞身重,頭疼;脾胃不和,心腹刺痛,胸膈不快,少力多困,精神不爽,不思飲食,嘔吐惡心,霍亂吐瀉,胎前産後,氣虛百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