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功效
傳統服藥法
麻黃(去節稱)1.5兩,乾葛1兩,白朮1兩,甘草1兩(炙),桔梗(去蘆)1兩,人參1兩,乾薑0.5兩(炮),香白芷1兩
上為細末。
每服3錢,水1大盞,加生薑3片,蔥白2寸,煎至8分,通口服。如要出汗,連進2服。
方劑組成解釋
麻黃、葛根、白朮、甘草、桔梗、人參、乾薑、白芷均具有發汗解表、宣肺通鼻的功效。麻黃、葛根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白朮、甘草健脾益氣,和中止痛;桔梗宣肺利咽,開音豁痰;人參、乾薑、白芷辛溫發散,溫肺散寒。諸藥合用,共奏發汗解表、宣肺通鼻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溫發散,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因此不宜在感冒初期使用,以免加重病情。此外,本方含有麻黃,有升高血壓的作用,因此高血壓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人參順氣散, 出處:《外科精要》卷下。 組成:烏藥1兩5錢,白茯苓1兩,真蘇子(微炒)1兩,人參1兩,青皮5錢,粉草(炙)5錢,白朮(麸炒)1兩,白芷1兩。 主治:健脾胃,進飲食。主治:滯氣,脾肺腎氣盛壅遏。
人參順氣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三一引鮑氏方。 組成:麻黃3兩,乾薑1兩,乾葛6兩,白朮6兩,白芷6兩,桔梗6兩,川芎4兩,茯苓4兩,陳皮4兩,甘草3兩,人參2兩。 主治:傷寒壯熱,肢節疼痛,手足冷麻,半身不遂。
人參順氣散, 出處:《活人書》卷十七。 組成:麻黃(去節稱)1兩半,乾葛1兩,白朮1兩,甘草1兩(炙),桔梗(去蘆)1兩,人參1兩,乾薑半兩(炮),香白芷1兩主治:傷寒頭痛,憎寒壯熱,四肢疼痛,風邪上攻,頭目昏痛,耳鳴目眩,。 主治:傷寒頭痛,憎寒壯熱,四肢疼痛,風邪上攻,頭目昏痛,耳鳴目眩,鼻塞,肉瞤拘急。
人參順氣散, 出處:《局方》卷二(寶慶新增方)。 組成:乾薑1兩,人參1兩,川芎4兩,甘草(炙)4兩,苦梗(去蘆)4兩,厚朴(去粗皮,薑汁制)4兩,白朮4兩,陳皮(洗,去白)4兩,白芷4兩,麻黃(去節)4兩,乾葛(去粗皮)3兩半。 主治:疏風順氣。疏通氣道。主治:風虛氣弱,榮衛不和,肢節疼痛,身體沉重,頭目眩暈,肩背拘急,手足冷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涎不利,言語謇澀;或脾胃不和,心腹刺痛,胸膈痞滿,倦怠少力,霍亂轉筋,吐瀉不止,胎前産後。一切上焦風熱。
人參順氣散, 出處:《直指》卷三引《良方》。 組成:川芎1兩,桔梗1兩,白朮1兩,白芷1兩,陳皮1兩,枳殼(炒)1兩,甘草1兩(炒),麻黃(去節)1兩半,天台烏藥(去心)1兩半,人參半兩,白薑(炮)半兩。 主治:調榮衛進食,去風通滯氣。主治:氣虛中風,肢體顫掉,手足拳攣,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脾胃不和,胸膈不快,心腹刺痛;男子婦人血氣虛弱,虛風攻疰,肢體顫掉,肩背刺痛,手足拳攣,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頭目旋暈,痰涎壅盛,語言謇澀,行步艱難,心怯氣短;客風所湊,四肢拘急,鼻塞頭痛;脾胃不和,心腹刺痛,胸膈不快,少力多困,精神不爽,不思飲食,嘔吐惡心,霍亂吐瀉;胎前産後,氣虛百病;氣滯腰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