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烏藥順氣丸」方劑中包含烏藥,乃因其具備以下兩點功效,與方劑名稱「順氣」相符:
- 行氣止痛:烏藥性溫,味辛,入肝、脾經,能行氣止痛,尤其擅長疏肝解鬱,緩解胸脅脹痛、胃脘疼痛等症狀,符合方劑「順氣」的宗旨。
- 溫中散寒:烏藥亦具溫中散寒之效,能溫暖脾胃,緩解寒邪阻滯所致的腹痛、腹脹、嘔吐等症狀,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氣滯不順,亦能起到溫通氣血的作用。
因此,烏藥在「加減烏藥順氣丸」中起到行氣止痛、溫中散寒的功效,有助於順暢氣機,緩解各種氣滯不順所致的病症。
「加減烏藥順氣丸」中加入「麻黃」,主要是為了 發揮其宣肺解表、散寒止咳之效。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可宣通肺氣,散寒解表,對於因寒邪客肺而致的胸悶氣短、咳嗽痰多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在「加減烏藥順氣丸」中,烏藥、厚朴等藥材主要功效為理氣止痛,而麻黃的加入,可以 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溫肺散寒、順氣止痛的效果,進一步提升藥方治療氣滯寒凝、胸腹疼痛等症狀的功效。
「加減烏藥順氣丸」中加入陳皮,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理氣行氣: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行氣解鬱、燥濕化痰之功效。烏藥本身主治胸腹脹滿、氣滯作痛,而陳皮能幫助烏藥理氣順氣,使藥效更顯著。
- 降逆止嘔:陳皮能降逆止嘔,對於因氣滯導致的嘔吐、噁心,有良好的緩解作用。這與烏藥順氣止痛的功效相輔相成,能有效解決氣滯所造成的各種不適。
「加減烏藥順氣丸」方劑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通絡止痛: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疏散風寒、通絡止痛的功效。在「加減烏藥順氣丸」中,白僵蠶能協助烏藥、香附等藥物疏散寒邪,緩解胸腹脹滿、疼痛等症狀。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白僵蠶亦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改善氣血運行不暢,進而減輕疼痛。對於寒凝血瘀導致的胸腹疼痛,白僵蠶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加減烏藥順氣丸」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方劑中烏藥、香附等藥物以理氣止痛為主,川芎的加入可以增強活血化瘀的效果,緩解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使氣血流通,疼痛得以緩解。
- 疏肝解鬱: 川芎能疏肝解鬱,而肝鬱氣滯是導致氣機不暢、胸悶氣短的重要原因。因此,川芎的加入可以幫助疏解肝鬱,使氣機通暢,進而緩解胸悶氣短等症狀。
加減烏藥順氣丸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枳殼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消食化積的作用。烏藥順氣丸主治胸腹脹悶、氣機不暢,而枳殼可協助疏解肝氣鬱結,促進氣機順暢,使藥效更顯著。
- 降逆止嘔:枳殼能降逆止嘔,對於因氣機不暢導致的嘔吐,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烏藥順氣丸中也包含有降逆止嘔的藥物,例如烏藥、厚朴等,枳殼的加入可增強此方面的功效。
總而言之,枳殼的加入不僅有助於疏肝理氣,促進氣機運行,更能加強降逆止嘔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加減烏藥順氣丸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疏散風寒,通鼻竅: 白芷具有辛溫解表、通鼻竅的功效,能有效疏散因風寒所致的鼻塞、頭痛等症狀。烏藥順氣丸主要針對氣滯血瘀所致的胸悶氣短、腹痛腹脹等症狀,而風寒阻滯也會影響氣機運行,因此白芷的加入可以協同烏藥等藥物,更有效地疏通氣血,改善症狀。
- 配合烏藥,增強行氣止痛: 白芷與烏藥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行氣止痛的功效。烏藥主治氣滯血瘀引起的胸腹疼痛,而白芷則能疏散風寒,緩解因寒邪阻滯所致的疼痛。二者合用,能更好地解除氣滯血瘀,緩解疼痛。
「加減烏藥順氣丸」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之功效。烏藥性溫燥,配伍甘草可緩解其燥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減少對胃腸的刺激。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解疼痛的功效。與烏藥等藥物配合,能增強順氣止痛的療效,並減輕藥物對脾胃的負擔,使藥效更加顯著。
綜上所述,甘草在「加減烏藥順氣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能調和藥性,又能增強療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加減烏藥順氣丸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利咽,開宣氣機:桔梗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開宣氣機之功。烏藥順氣丸主治氣滯血瘀、胸悶腹脹等症,而桔梗的宣肺作用有助於促進氣機升降,使氣血運行通暢,進一步緩解胸悶氣滯。
- 助烏藥降逆止嘔:烏藥性溫,擅長降逆止嘔,但對於氣機鬱滯、痰阻氣道導致的嘔吐,單用烏藥可能效果不佳。桔梗可以宣肺利咽,使痰液易於排出,配合烏藥降逆止嘔,雙管齊下,增強治療效果。
總之,桔梗在加減烏藥順氣丸中起著宣肺利咽、開宣氣機,以及助烏藥降逆止嘔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療效更佳。
加減烏藥順氣丸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和胃止嘔: 生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和胃止嘔的功效。烏藥本身偏寒性,加入生薑可緩解其寒性,避免寒涼之性損傷脾胃,更易於順氣止痛。
- 助烏藥行氣止痛: 生薑辛溫走散,能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烏藥行氣止痛的效果。同時,生薑也能緩解烏藥可能引起的胃腸不適,提升整體療效。
加減烏藥順氣丸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緩和藥性: 烏藥性辛溫,性烈,若單獨使用容易燥熱傷陰。大棗甘溫,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可緩和烏藥的燥烈之性,使其更溫和,避免損傷脾胃。
二、 調和藥性: 方中其他藥材如厚朴、枳殼等,性偏寒涼,容易導致脾胃虛寒。大棗甘溫,能補益脾胃,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使藥效更協調,更利於脾胃吸收藥力。
主治功效
加味烏藥順氣丸:溫中散寒、理氣化痰
組成
- 烏藥:性溫、味辛、苦,入脾胃、腎經,具有理氣行氣、補陽、行氣止痛、散寒止咳、消腫散結、祛痰等功效。
- 麻黃:性辛溫,具有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等功效。
-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生薑:性味辛溫,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
- 大棗:具有安神助眠、理氣行氣、止瀉、調經、止咳化痰、活血化瘀、益氣補血、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代功效。
- 白芷: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等功效。
-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 白僵蠶:性辛、寒,入肝、肺經,具有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止咳化痰、清熱解毒、清肺熱利咽、散結等功效。
- 桔梗:性微寒,味甘辛,歸肺、胃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
功效
- 溫中散寒
- 理氣化痰
- 止咳平喘
- 祛風除濕
- 活血化瘀
- 補益氣血
適應症
- 感冒
- 咳嗽
- 哮喘
- 風寒濕痹
- 跌打損傷
- 痛經
- 月經不調
- 氣血虛弱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6-9克,一日2-3次。
禁忌
- 孕婦禁用。
- 哺乳期婦女慎用。
- 陰虛火旺者慎用。
總結
加味烏藥順氣丸是一首溫中散寒、理氣化痰的中藥方劑,具有溫中散寒,理氣化痰,止咳平喘,祛風除濕,活血化瘀,補益氣血等功效。臨牀上常被用於治療感冒、咳嗽、哮喘、風寒濕痹、跌打損傷、痛經、月經不調、氣血虛弱等證。
傳統服藥法
烏藥2錢,麻黃2錢,陳皮2錢,僵蠶5分,川芎5錢,枳殼5錢,白芷5錢,甘草5錢,桔梗5錢,生薑,大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溫,有發汗解表、祛風散寒、通絡止痛之功,適合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關節疼痛、麻木、腫脹等症狀。但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耗傷正氣。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烏藥順氣丸,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三。 組成:烏藥2錢,麻黃2錢,陳皮2錢,僵蠶5分,川芎5錢,枳殼5錢,白芷5錢,甘草5錢,桔梗5錢,生薑,大棗。 主治:諸痹風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