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順氣利咽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疏散風寒,通利鼻竅: 川芎性溫,具有疏散風寒、通竅止痛之效,可有效緩解因風寒外襲導致的鼻塞、流涕、咽喉腫痛等症狀,促進氣血流通,利於咽喉部位的氣機順暢。
- 活血化瘀,改善氣血運行: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能改善因氣血瘀滯引起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炎症消退。
順氣利咽湯中包含枳殼,主要源於其行氣消積、化痰利咽的功效。枳殼味苦酸、性寒,入肺、脾、胃經,可疏肝理氣,解除氣滯所致之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同時,枳殼亦具消食化積之效,能化解痰飲,促進痰液排出,有助於緩解咽喉阻塞、呼吸不暢等不適。因此,枳殼在順氣利咽湯中,起到行氣消積、化痰利咽的關鍵作用,有助於改善氣機不暢、痰飲阻滯所致的咽喉病症。
順氣利咽湯中加入烏藥,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 烏藥味辛、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痛的功效。咽喉疼痛常伴有氣滯血瘀,而烏藥能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緩解咽喉疼痛。
- 溫肺化痰: 烏藥亦具溫肺化痰之效,可幫助痰液的排出,有利於緩解咽喉腫痛、痰多等症狀。
綜上,烏藥在順氣利咽湯中起到行氣止痛、溫肺化痰的作用,有助於緩解咽喉疼痛、痰多等症狀,進而達到順氣利咽的效果。
順氣利咽湯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通鼻竅,利咽喉: 白芷味辛溫,具有通鼻竅、散風寒、止痛的作用。其性善上行,能直達鼻咽部,可有效緩解因風寒侵襲導致的鼻塞、流涕、咽喉腫痛等症狀,幫助暢通氣道,改善呼吸。
- 解毒消腫: 白芷還具有解毒消腫的功效,可以清除咽喉部位的熱毒,緩解炎症反應,加速腫痛消退,從而達到利咽的效果。
因此,順氣利咽湯中加入白芷,能有效改善鼻塞、流涕、咽喉腫痛等症狀,起到通氣利咽、解毒消腫的作用。
順氣利咽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理氣化痰:陳皮味辛、苦,性溫,歸肺、脾經。其氣味芳香,能理氣解鬱,行氣化痰,對於痰濕阻滯、氣機不暢所致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具有很好的療效。
二、健脾和胃:陳皮能健脾和胃,燥濕化痰,對於脾胃虛弱、痰濕內蘊引起的咽喉不適,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順氣利咽湯中加入陳皮,既能理氣化痰,又能健脾和胃,可有效改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達到順氣利咽的效果。
順氣利咽湯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其宣肺利咽的功效。桔梗味辛甘,性平,歸肺經,具有開宣肺氣、利咽消腫之效。
方劑中加入桔梗,旨在疏散肺氣,利咽喉之氣機阻滯,有助於緩解因肺氣鬱閉、痰濁阻滯所致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此外,桔梗還可引藥下行,增強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作用於咽喉部位。
順氣利咽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解毒利咽: 梔子味苦寒,入肺、胃、肝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利咽的功效。對於因熱毒上炎引起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口舌生瘡等症狀,梔子能有效清熱解毒,緩解咽喉不適。
- 疏肝理氣,通絡止痛: 梔子性寒,能疏肝理氣,通絡止痛。對於因肝氣鬱結、氣機不暢引起的咽喉疼痛、吞嚥困難等症狀,梔子能起到疏肝理氣、緩解疼痛的作用。
因此,順氣利咽湯中加入梔子,能夠發揮清熱解毒、疏肝理氣的功效,有效治療因熱毒上炎或肝氣鬱結引起的咽喉不適,達到順氣利咽的目的。
順氣利咽湯中包含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天花粉味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其能夠清熱瀉火,去除咽喉部位的熱毒,緩解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
- 利水消腫,化痰止咳: 天花粉還有利水消腫、化痰止咳的作用。其能夠清熱利溼,消散痰液,緩解咳嗽、痰多等症狀。
因此,順氣利咽湯中加入天花粉,可以起到清熱解毒、利咽消腫,並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利水消腫、化痰止咳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咳嗽痰多的功效。
順氣利咽湯中加入防風,主要是因為防風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疏散風熱,宣肺利咽: 防風味辛、性微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宣肺止咳的作用。對於因風熱犯肺,導致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防風能有效解表散熱,促進氣機運行,利咽開音。
- 祛風止痛,通絡止癢: 防風還具有祛風止痛、通絡止癢的功效。對於因風寒引起的咽喉疼痛,防風能起到溫經散寒,止痛消腫的作用。
因此,在順氣利咽湯中加入防風,能有效地疏散風熱,宣肺利咽,祛風止痛,促進咽喉部位的氣血流通,達到治療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的目的。
順氣利咽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利咽消腫: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對於由熱邪犯肺所致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痰稠色黃等症狀,黃芩能清熱解毒,消炎利咽,緩解咽部疼痛和腫脹。
- 配伍增效,共奏良效:黃芩在順氣利咽湯中與其他藥材配合,相輔相成,發揮更好的療效。例如,黃芩與桔梗、甘草等藥材共同作用,能更好地清熱利咽,化痰止咳,促進痰液排出,改善咽喉不適。
順氣利咽湯中加入玄參,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以緩解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
玄參味甘苦,性寒,入肺、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解毒消腫的功效。其清熱解毒作用能有效緩解咽喉部位的炎症反應,涼血消腫作用則能消除咽喉腫脹,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聲音嘶啞等症狀。
因此,順氣利咽湯中加入玄參,可發揮其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增強方劑治療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的效果。
順氣利咽湯中包含甘草,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作用: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緩解其他藥物的燥性或寒性,使藥物更易於被人體吸收,發揮功效。
- 緩解咽喉腫痛: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咽喉腫痛,促進炎症消退。
順氣利咽湯通常用於治療風熱犯肺、咽喉腫痛等症狀,甘草的加入既可調和藥性,又能緩解咽喉不適,有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順氣利咽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所治為「風熱積心,喉中乾燥作疼,無痰涎而氣喘者」,其病機核心在於風熱鬱滯上焦,兼氣機不暢。風熱外襲或內生,積聚於心(中醫「心」含咽喉之義),灼傷津液,故喉乾疼痛;熱鬱氣逆,肺失宣降,因而氣喘卻無痰涎,屬熱證兼氣滯之象。方名「順氣利咽」已點明其兩大方向:一調氣機,二清熱利咽。
組成藥物之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枳殼:
苦辛微寒,入肺、脾經,善行氣寬中,開宣肺鬱。針對「氣喘」之症,能降泄胸膈滯氣,使肺氣得降,喘逆自平。花粉(天花粉):
甘微苦寒,清熱生津,尤擅緩解熱邪傷津之「喉中乾燥」。其性潤而不膩,既除上焦風熱,又能潤燥止痛。黃芩:
苦寒直折,清心肺之火,為瀉上焦熱邪之要藥。風熱積滯咽喉,黃芩可直清其源,助解喉痛。烏藥:
辛溫芳香,下通腎經,上達脾肺,能疏解氣機鬱滯。與枳殼相配,一降一散,調暢氣道,助肺氣宣肅。陳皮: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雖本證「無痰涎」,但其辛行溫通之性可助烏藥、枳殼疏理氣滯,防津聚為痰。
配伍引藥與煎服法用意
- 蔥白:辛溫通陽,引藥上行,散風邪、通陽氣,助解表透熱。
- 燈心:甘淡微寒,清心降火,導熱下行,緩咽喉灼熱。
- 煎服法強調「煎7分」,取其輕清上浮之性,直達上焦病所。
全方作用機理
方以黃芩、花粉為主清熱生津,直折火勢;枳殼、烏藥、陳皮為輔理氣開鬱,恢復肺氣宣降;佐以蔥白、燈心調和氣機、引經報使。整體構成「清熱不礙氣,行氣不助熱」之配伍,契合風熱夾氣滯之病機。氣順則熱散,津復則咽利,喘痛自除。
傳統服藥法
枳殼、花粉、黃芩、烏藥、陳皮各等分。
引用蔥白1莖,燈心1團,水2鐘,煎7分,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辛溫解表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順氣利咽湯, 出處:《喉科紫珍集》卷下。 組成:枳殼、花粉、黃芩、烏藥、陳皮各等分。 主治:喉乾燥疼痛,涎多氣喘,風熱積心,毒入肺中,嗆食。
順氣利咽湯, 出處:《喉科紫珍集》。 組成:川芎7分,枳殼7分,烏藥7分,白芷7分,陳皮7分,桔梗1錢,梔子1錢,花粉1錢,防風8分,黃芩8分,粘子1錢2分,元參1錢2分,甘草5分。 主治:風熱積心,喉中乾燥作疼,無痰涎而氣喘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