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藥順風散

WU YAO SHUN FE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肝經 16%
胃經 16%
脾經 14%
心經 9%
腎經 7%
膀胱經 4%
大腸經 4%
心包經 2%
膽經 2%
肺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烏藥順風散中包含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通竅止痛:白僵蠶性寒,具有通經活絡、祛風止痛之效,能疏通鼻竅,緩解鼻塞、頭痛等症狀。烏藥順風散主治鼻淵、鼻塞、頭脹痛等,白僵蠶的通竅止痛作用可協同方中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2. 化痰止咳:白僵蠶亦有化痰止咳之功,能清肺化痰,緩解咳嗽、痰多等症狀。鼻淵常伴有痰多咳嗽,白僵蠶的化痰止咳作用可幫助改善鼻淵的相關症狀。

烏藥順風散中包含烏藥,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1. 行氣止痛:烏藥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之效。其能疏肝理氣,散寒止痛,對於因肝氣鬱結、寒凝氣滯所致的胸腹疼痛、胃脘脹滿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2. 溫肺化痰:烏藥亦可溫肺化痰,對於因寒邪客肺、痰濕阻肺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也有治療效果。

烏藥在烏藥順風散中,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發揮行氣止痛、溫肺化痰的功效,達到治療順氣止痛、緩解咳嗽的療效。

烏藥順風散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燥濕: 陳皮性溫,味辛苦,入脾、肺經,具有理氣燥濕、化痰止咳的作用。方中烏藥、香附等藥材疏肝理氣,而陳皮則有助於健脾燥濕,避免藥物滯留,使藥效更有效地發揮。

2. 協調藥性: 烏藥順風散中,烏藥、香附、木香等藥材性偏寒涼,而陳皮性溫,加入陳皮可以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損傷脾胃,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烏藥順風散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其辛溫發散之性,用於宣肺解表,通鼻竅,利氣道。

麻黃性溫,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通竅之效,能溫散寒邪,促進汗液排出,有助於緩解鼻塞、流涕等症狀。烏藥順風散針對的是風寒襲肺導致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麻黃的加入能有效驅散寒邪,促進氣血流通,達到通鼻竅、止流涕的效果,故為方中必備藥材。

烏藥順風散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助陽化氣: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助陽化氣之功效。烏藥順風散主治寒邪客肺,氣逆不順,導致的胸悶氣短、咳嗽痰多等症。乾薑溫中散寒,可驅散寒邪,溫肺化痰,幫助氣機通暢,緩解胸悶氣短的症狀。
  2. 配合烏藥,增強療效:烏藥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溫肺化痰的功效。乾薑與烏藥相配,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烏藥順風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烏藥順風散中含有多種辛溫燥烈的藥物,如烏藥、枳殼等,容易傷陰耗氣。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脾胃的作用,能減輕燥烈之性,避免傷陰,使藥物更溫和、易於服用。
  2. 增強療效: 甘草有解毒、抗炎、止痛等功效,與烏藥、枳殼等藥物相配伍,能增強化解氣滯、止痛消脹的療效,使藥效更全面,更有效地緩解胸悶、腹脹、氣喘等症狀。

烏藥順風散中加入枳殼,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止痛,消脹散結:枳殼味苦、性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散結消脹的作用。烏藥順風散用於治療胸腹脹滿、脘腹疼痛、氣逆喘咳等症,枳殼的理氣止痛功效,可助烏藥、川芎等藥物疏肝理氣,緩解胸腹脹痛,促進氣血流通。
  2. 消食化積,助消化:枳殼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強胃腸蠕動,有助於消食化積,緩解食積引起的胸腹脹滿、噯氣、噁心等症狀。烏藥順風散中加入枳殼,可協同其他藥物,改善消化功能,提高藥效。

烏藥順風散中加入五加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溫陽散寒:五加皮性溫,味甘,入肝腎經,具有溫陽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烏藥順風散主治風寒濕痺,肢體疼痛,其寒濕之邪常阻滯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五加皮溫陽散寒,能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
  2. 補益肝腎:五加皮能補益肝腎,增強機體免疫力。風寒濕痺常伴有肝腎不足,氣血虧虛。五加皮補益肝腎,可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病邪排出,達到標本兼治之效。

烏藥順風散中加入桔梗,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利氣,通暢氣道: 桔梗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宣肺利氣、祛痰止咳之效。其能擴張氣道,促進氣血流通,有助於緩解因氣滯血瘀引起的胸悶氣短、咳嗽痰多等症狀,配合烏藥等藥物,共同發揮順氣止痛、化痰止咳的作用。
  2. 引藥上行,達病所: 桔梗性輕升,有引藥上行的作用,可以將藥物引導至上焦肺部,幫助其他藥物發揮更好的療效,提升治療效果。

烏藥順風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行氣活血、止痛的作用。烏藥順風散用於治療胸悶氣滯、脘腹脹痛等症,川芎可幫助疏通氣機,緩解疼痛,與方中烏藥、香附等藥物協同作用,增強止痛效果。
  2. 散寒止痛: 川芎還具有一定的散寒作用,可溫經散寒,緩解寒邪凝滯所致的疼痛。烏藥順風散中亦有溫散寒邪的藥物,如烏藥、丁香等,川芎的加入有助於增強散寒止痛的效果,使藥效更加全面。

烏藥順風散中加入當歸尾,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引血下行,調和氣血:當歸尾性溫,味甘,入肝經,具引血下行之效。烏藥順風散主治氣滯血瘀所致之胸悶、腹脹、脅痛、心悸等症。加入當歸尾可引血下行,調和氣血,有助於疏通氣機,改善氣滯血瘀的症狀。
  2. 溫經散寒,助陽氣升發:烏藥順風散中加入烏藥、香附等溫燥之品,可溫經散寒,而當歸尾亦有溫經散寒之效。二者合用,可溫補陽氣,促進氣機升發,進一步改善氣滯血瘀的症狀。

烏藥順風散中加入金銀花,主要考量其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

金銀花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可有效治療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等症狀。烏藥順風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風熱所致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

由於風熱感冒多伴有發熱、口乾舌燥等症狀,金銀花可清熱解毒,緩解這些伴隨症狀,同時也能有效地疏散風熱,有助於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狀,進一步提升烏藥順風散的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烏藥順風散」

烏藥順風散是一首中藥方劑,其組成有:白僵蠶、烏藥、陳皮、麻黃、乾薑、甘草、枳殼、五加皮、桔梗、川芎、當歸尾、金銀花,主要用於治療麻瘋病在發病初期,患處的皮膚上會出現類似櫻桃大小的紅色斑點。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麻黃

麻黃性辛溫,具有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等功效。麻黃是發汗解表要藥,用於風寒感冒發表。《傷寒論》述麻黃湯之方意雲:「麻黃發汗,桂枝溫中,甘草和解,為汗、溫、和三法」。麻黃是治療外感風寒之要藥,兼可治療水腫。

甘草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甘草又稱國老,歷代醫家均重視其重用,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和中緩急、調和諸藥等作用,並能增強藥物的療效,降低毒副作用。

陳皮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陳皮燥濕,尤長於燥脾胃之濕,故能治脾胃濕滯證。

川芎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川芎為常用之活血藥,性味辛溫,能活血化瘀、祛風止痛。凡血瘀所致之頭暈頭痛、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癥瘕積聚、跌打損傷等症均可選用。

乾薑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乾薑能溫經散寒,溫中回陽,既能治寒證,又能治脾陽虛寒之虛證。乾薑配伍黨參、白朮,可溫中益氣,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腹瀉。

白僵蠶

白僵蠶性辛、寒,入肝、肺經,具有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止咳化痰、清熱解毒、清肺熱利咽、散結等功效。白僵蠶性寒而味甘,故有清熱解毒、息風止痙、散結消腫之功,主治肝風內動、癲癇、驚風、破傷風、風濕痹痛、咳嗽、痰多、咯血、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口瘡、癰腫、疔瘡、症瘕、痛症等。

桔梗

桔梗性微寒,味甘辛,歸肺、胃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桔梗性寒,味甘,能清熱利咽、疏散風熱、排膿消腫。

金銀花

金銀花性甘寒,具有清熱瀉火、散風熱、清熱解毒、解毒和透疹等功效。金銀花性寒而清,兼能解毒,主治瘡毒、癰腫、咽喉腫痛等。金銀花又善清熱涼血,兼能透疹,故為治療出疹性傳染病,如麻疹、水痘、風疹等熱毒蘊結於肌膚、疹出不透者常用之藥。

五加皮

五加皮具有補益肝腎、強筋骨、活血化瘀、止咳化痰、祛風除濕、利水消腫等傳統代功效。它能促進骨骼生長發育,增強骨骼和肌肉的力量;促進血液運行,清除血中瘀滯,活血通絡,增強血管壁的強韌性;刺激呼吸道上皮細胞分泌黏液,促進痰液排出,止咳平喘;溫補肝腎,散風除濕,活血去瘀;溫腎化濕,適用於水腫、小便不利、風濕關節痛等症。同時,五加皮也能補益肝腎,強筋壯骨,祛風除痺,用於治療肝腎不足所致的腰膝痠疼、下肢痿弱以及小兒行遲等症。

烏藥

烏藥性溫、味辛、苦,入脾胃、腎經,具有理氣行氣、補陽、行氣止痛、散寒止咳、消腫散結、祛痰等功效。烏藥,發散氣滯、溫中散寒、止咳,又能行氣止痛;又能消腫散結,祛痰;其藥效可謂相當全面。在氣滯症候中,烏藥既能行氣,亦能止痛,即實質與功能兩方兼顧;在寒症中,既能散寒,又能溫陽;在痰病中,既能祛痰,又能止咳。

枳殼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枳殼,以其理氣降逆和消食導滯的功效著稱;同時,它也有止咳化痰的功效。系解肌寬中、導滯消積、除痰止咳、緩急止痛、安神的要藥。

總結

中藥方劑「烏藥順風散」主要成分是:白僵蠶,烏藥,陳皮,麻黃,乾薑,甘草,枳殼,五加皮,桔梗,川芎,當歸尾,金銀花,主治功效是:麻瘋病在發病初期,患處的皮膚上會出現類似櫻桃大小的紅色斑點。這些成分具有清熱解毒、發汗解表、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等功效,可以緩解麻瘋病的症狀。

傳統服藥法


僵蠶、烏藥、陳皮、麻黃、乾薑、甘草、枳殼、五加皮、桔梗、川芎、歸尾、金銀花。
薑水煎,加好酒1小杯,熱服5帖。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烏藥順風散, 出處:《秘傳大麻瘋方》。 組成:僵蠶、烏藥、陳皮、麻黃、乾薑、甘草、枳殼、五加皮、桔梗、川芎、歸尾、金銀花。 主治:麻瘋起時形如櫻桃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