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益胃湯

Ren Shen Yi We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0.3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肺經 14%
心經 14%
膀胱經 9%
大腸經 9%
腎經 9%
胃經 9%
肝經 9%
三焦經 4%
脾經
肺經
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腎經
胃經
肝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人參益胃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脾胃虛弱,止瀉止痛: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收斂止瀉的功效。脾胃虛弱,常伴隨腹痛、腹瀉等症狀,白芍可緩解這些症狀,有助於恢復脾胃功能。
  2. 配伍人參,增強補益效果:人參味甘,性溫,入脾肺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生津止渴之效。白芍與人參相配伍,一寒一溫,相輔相成,可避免人參溫燥之性,更能溫和補益脾胃,達到更好的療效。

人參益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人參性溫,能補氣益脾,但偏於燥烈,容易傷陰。甘草性甘平,味甘能緩和人參的燥性,並能調和諸藥,使藥性更平和,避免藥物過於燥烈傷陰。
  2. 增強藥效:甘草具有解毒、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可以增強人參的補氣益脾之效,使其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同時,甘草還能緩解人參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如口乾舌燥等。

人參益胃湯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燥濕止瀉: 黃柏味苦寒,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之功效。人參益胃湯主治脾胃虛弱,氣陰不足,常伴有濕熱內蘊,導致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黃柏可清瀉胃腸積熱,燥濕止瀉,輔助人參益氣養陰,達到治本之效。
  2. 保護脾胃,防止濕熱蘊積: 人參益氣養陰,但過於滋膩,容易導致脾胃濕熱,加重病情。黃柏清熱瀉火,可防止人參過於滋膩而導致的濕熱蘊積,保護脾胃功能,使其更好地吸收藥效。

總而言之,黃柏在人參益胃湯中起到清熱瀉火、燥濕止瀉、保護脾胃的作用,與人參相輔相成,共同改善脾胃功能,達到治療效果。

人參益胃湯中加入黃耆,主要有兩個原因:

  1. 補氣健脾: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經,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託毒生肌的功效。與人參一同使用,能更有效地補益脾胃之氣,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改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
  2. 扶正祛邪: 黃耆具有扶正固本的作用,能增強機體的抵抗力,有助於抵禦外邪入侵,防止疾病的發生。對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的人而言,黃耆可以起到扶正固本、改善體質的作用。

人參益胃湯為調理脾胃虛弱、增進消化吸收之良方,其組成精妙,各藥材間相輔相成。其中蔓荊子為一味重要成分,其性微溫、味辛,歸肝、膽經。《本草綱目》記載蔓荊子能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除濕痹,對於頭痛、目赤腫痛等症有顯著療效。在人參益胃湯中,蔓荊子主要發揮疏通氣機、調和脾胃的作用,與人參、白朮等補益藥物相配,既可增強整體方劑的行氣效果,又可防止補藥過於滋膩而導致氣滯。此外,蔓荊子還有助於改善因脾胃虛弱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使患者用膳後感到舒適,從而提高整體療效,達到了既補又通的目的。

人參益胃湯中加入人參,是基於其補氣健脾、益胃生津的功效。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健脾益胃、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作用。

對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食慾不振、倦怠乏力、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等症,人參可以補益脾胃、增強消化功能,促進食慾,改善氣血循環,達到益胃生津、恢復元氣的效果。

因此,人參作為人參益胃湯的組成藥物,是合理的,其功效與方劑主治相符。

主治功效


人參益胃湯的基本組成為:

  • 人參:一兩 (現代約10-15克) - 大補元氣,回陽救逆。
  • 黃耆:一兩 (現代約10-15克) - 補中益氣,固表止汗。
  • 炙甘草:八錢 (現代約8-10克) - 調和諸藥,補中益氣。
  • 白芍(炒):三錢 (現代約3-5克) - 養血緩急,調經止痛。
  • 黃柏(酒炒):三錢 (現代約3-5克) - 清熱燥濕,退火止瀉。
  • 蔓荊子:二錢 (現代約2-3克) - 疏風清熱,解毒利咽。

煎服法:上藥㕮咀(粗切),每服四錢(現代約12-15克),水二大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去滓,食前稍熱服。一日二次。亦有文獻記載睡前及五更各服一次。

加減應用

  • 《祖劑》/施沛:加入益智、黃芩、半夏、蒼朮、紅花,治頭煩動即微痛,不喜飲食,四肢怠惰,躁熱、短氣、口不知味、腹鳴、大便微溏,身體昏悶,竟渴不喜冷物。
  • 《醫方集解》/汪昂:加升麻、葛根,名益氣聰明湯。
  • 《醫方論》/費伯雄:加穀精、石決明,以增強明目之效。
  • 《蘭室祕藏》/李杲:加入當歸梢、益智、黃芩、柴胡、半夏、白朮、陳皮、升麻、蒼朮、紅花,治頭悶,勞動則微痛等症狀。

方劑功效與主治

人參益胃湯主要功效為補中益氣,清熱明目。主治:

  1. 勞役飲食不節,脾胃受傷:症見飲食不振、四肢倦怠、大便溏薄等。
  2. 內障目病:症見睛裡昏暗,瞳人內有隱隱青白,視物不清等,多由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
  3. 頭悶頭痛:勞動則加重,伴有不喜飲食、四肢怠惰、躁熱、短氣、口不知味、腹鳴、大便微溏、身體昏悶、口渴不喜冷飲等症狀。

方劑分析

本方以人參、黃耆、甘草為君藥,大補中氣,健脾益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其中,人參補氣健脾,黃耆補氣升陽,甘草調和諸藥。

白芍為臣藥,養血柔肝,緩急止痛。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氣足則血生,血足則目有所養。

黃柏為佐藥,清熱燥濕,瀉相火。脾胃虛弱,易生濕熱,濕熱上擾清竅,則可致目疾。黃柏清瀉濕熱,可使清陽得升,濁陰得降。

蔓荊子為使藥,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引藥上行,直達病所。

綜觀全方,補氣、養血、清熱並用,既補脾胃之虛,又清濕熱之邪,使精氣足而清陽升,則臟腑和而障翳退。

古籍觀點比較

  • 《奇效良方》/董宿:提出基本方劑組成和煎服法,並強調飲食禁忌。
  • 《祖劑》/施沛:強調本方加減治療頭痛、脾胃虛弱等症狀,將其與補中益氣湯聯繫起來,體現了加減應用的靈活性。
  • 《醫方集解》/汪昂:詳細闡述了本方治療內障目病的原理,認為目疾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並提出加減方劑益氣聰明湯。
  • 《醫方論》/費伯雄:肯定了本方的療效,並提出加穀精、石決明以增強明目之效。
  • 《成方切用》/吳儀洛:進一步闡釋了本方治療內障目病的病機,強調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是導致目疾的主要原因,並引用樓全善的觀點,指出氣虛有火時可加黃柏,氣虛無火則不可用。
  • 《蘭室祕藏》/李杲:將本方應用於治療頭悶、頭痛等症狀,並提出更為複雜的加減方,體現了李杲對脾胃病證的獨特見解。
  • 《醫方選要》/周文採:總結了本方的主治症狀,與《蘭室祕藏》的描述基本一致。
  • 《大方脈》:明確指出本方治療勞役過度,飲食不節導致的脾胃受傷及目疾,並提出另一方劑清風養血湯,用於治療目赤腫痛,體現了辨證論治的原則。

結論

人參益胃湯是一首療效確切的經典方劑,其組方嚴謹,配伍精妙,體現了中醫“補瀉兼施,標本兼顧”的治療原則。本方不僅能治療脾胃虛弱所致的各種病證,還能有效改善內障目病,具有較高的臨牀應用價值。臨牀應用時,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辨證施治,靈活加減,方能取得最佳療效。

傳統服藥法


黃耆2分,甘草2分,當歸梢2分,益智仁2分,人參3分,黃芩3分,柴胡3分,半夏3分,白朮3分,陳皮5分,升麻5分,蒼朮1錢5分,紅花少許。
上都作1服。水2盞,煎至1盞,去滓稍熱,食前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益脾胃、清熱除煩的功效,適合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痰熱內擾所致的頭悶、勞動則微痛、不喜飲食、四肢怠情、躁熱短氣、口不知味、腹鳴、大便微溏、身體昏悶、覺渴不喜冷物等症狀。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滋膩礙胃。

相關疾病


大便溏肺結核腹中有鳴叫聲呼吸氣短言語無力味覺減退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

相同名稱方劑


人參益胃湯, 出處:《蘭室秘藏》卷下。 組成:黃耆2分,甘草2分,當歸梢2分,益智仁2分,人參3分,黃芩3分,柴胡3分,半夏3分,白朮3分,陳皮5分,升麻5分,蒼朮1錢5分,紅花少許。 主治:頭悶,勞動則微痛,不喜飲食,四肢怠情,躁熱短氣,口不知味,腹鳴,大便微溏,身體昏悶,覺渴不喜冷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