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基本資訊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肺經 21%
胃經 19%
肝經 11%
心經 4%
小腸經 2%
膀胱經 2%
腎經 2%
大腸經 2%
脾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13

主治功效

甘遂半夏湯

**組成:**甘草、白芍、半夏、甘遂

**整體功效:**祛痰利水,行氣止痛。

主治:痰飲,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爲留飲欲去故也;飲家心下滿痛,欲嘔吐,或胸腹攣痛者。

本方由甘草、白芍、半夏、甘遂組成,具有祛痰利水、行氣止痛的功效。臨床上常用於治療痰飲、心下滿痛、欲嘔吐、或胸腹攣痛等症。

方解:

  • 甘草:甘平,有緩急和中、益氣補脾、清熱解毒的功效。本方中甘草用於緩和甘遂、半夏的毒性,並協助其發揮祛痰利水、行氣止痛的功效。
  • 白芍:甘酸微寒,有養血柔肝、緩急止痛的功效。本方中白芍用於緩和甘遂、半夏的毒性,並協助其發揮祛痰利水、行氣止痛的功效。
  • 半夏:辛溫,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本方中半夏用於燥濕化痰,並協助甘遂、白芍發揮祛痰利水、行氣止痛的功效。
  • 甘遂:苦寒,有瀉水逐飲、破結散結的功效。本方中甘遂用於瀉水逐飲,並協助甘草、白芍、半夏發揮祛痰利水、行氣止痛的功效。

注意事項:

  • 本方有瀉水逐飲、破結散結的功效,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虛者慎用。
  • 本方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副作用,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文獻參考:

  • 傷寒論》:「甘遂半夏湯,主痰飲,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爲留飲欲去故也;飲家心下滿痛,欲嘔吐,或胸腹攣痛者。」
  • 金匱要略》:「甘遂半夏湯,主心下滿痛,欲嘔吐,或胸腹攣痛者。」

傳統服藥法

甘遂(大者)3枚,半夏12枚(以水1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藥5枚,甘草如指大1枚(炙)。
濬痰逐飲。
以水2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8合,頓服之。
"1.留飲:吳孚先治西商王某,氣體甚厚,病留飲,得利反快,心下積堅滿,鼻色鮮明,脈沈。此留飲欲去而不能盡去也,用甘遂、半夏、白芍,加白蜜五匙頓服,前症悉痊。或問:甘遂與甘草其性相反,用之無害而反奏效,何也?曰:正取其性之相反,使自相攻擊,以成疏淪決排之功。

相關疾病

心內膜炎
心包炎
慢性腎衰竭
細菌性食物中毒
二尖瓣狹窄
嘔吐
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甘遂半夏湯, 出處:《金匱》卷中。 組成:甘遂(大者)3枚,半夏12枚(以水1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藥5枚,甘草如指大1枚(炙)。 主治:濬痰逐飲。主治:痰飲,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爲留飲欲去故也;飲家心下滿痛,欲嘔吐,或胸腹攣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梔子清肝飲

相似度 75%

芍藥甘草湯

相似度 66%

芍甘湯

相似度 66%

六半湯

相似度 66%

疏痰湯

相似度 66%

黃耆補肺湯

相似度 66%

黃龍丸

相似度 66%

甲乙化土湯

相似度 66%

瀉火止痛湯

相似度 66%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新增討論留言

搜尋

中藥分類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