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清肝飲

梔子清肝飲

ZHI ZI QING GAN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五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寒 (0.5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肺經 20%
心經 13%
胃經 12%
肝經 12%
腎經 7%
脾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梔子清肝飲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緩解肝火上炎的症狀: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的功效,能滋陰養血,緩解肝火上炎導致的頭昏眼花、口乾舌燥、心煩易怒等症狀。

二、 協調藥性: 梔子清肝飲中,梔子清熱瀉火,但易傷陰,白芍則可補肝養血,陰陽互補,協調藥性,避免單味藥物過於寒涼,保護脾胃。

梔子清肝飲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梔子清肝飲以清熱利濕為主,而肝火上炎常伴脾虛濕困,茯苓可健脾利濕,助肝火下降,使清熱之效更顯著。
  2. 協調藥性: 梔子苦寒,長期服用易傷脾胃,茯苓甘平,可緩和梔子的寒性,避免其過度損傷脾胃,使藥性更加平和,更有利於長期服用。

梔子清肝飲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和胃降逆:半夏味辛、性溫,具有降逆止嘔、燥濕化痰之效。梔子清肝飲以清肝瀉火為主,但肝火上炎常伴有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狀。半夏加入方中,可降胃氣,和胃止嘔,協調肝胃之氣,避免清熱之品過於苦寒,損傷脾胃。
  2. 燥濕化痰:半夏兼具燥濕化痰之功效。肝火上炎,常伴有痰熱內擾,表現為口苦咽乾、痰黃粘稠等。半夏加入方中,可化痰止咳,清熱除煩,進一步助於清肝瀉火,使療效更佳。

梔子清肝飲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調和藥性:梔子清肝飲以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爲主,方中多寒涼之品,容易損傷脾胃。甘草性甘溫,能緩和藥性,避免寒涼之品損傷脾胃,使藥效更平緩,更易被人體接受。

二、增強療效:甘草具有健脾益氣、解毒生津的功效,能增強梔子清肝飲的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並可緩解藥物的副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方劑「梔子清肝飲」主治「春溫過熱,致春月傷風,日晡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者」。
此證屬春溫病範疇,乃因春季溫暖過甚,風熱之邪內侵,或體內鬱熱外發所致。其特徵為:

  1. 日晡潮熱:午後熱勢加重,屬陽明經熱或陰分伏熱之象。
  2. 不惡寒:提示病邪已完全化熱入裡,非表證階段。
  3. 獨語如見鬼狀:熱擾心神,輕度譫妄,反映熱邪上攻、心神不寧。

此證機理為「風熱鬱於少陽,兼涉陽明」,熱邪內蘊,肝胃不和,故以清泄肝胃鬱熱為主,兼顧和中安神。


組成與治療原理解析

方劑組成(劑量換算參考:1兩≈30g,1錢≈3g)

  • 炒梔子(3錢):清泄三焦鬱熱,尤擅瀉肝火、除煩,為君藥。
  • 白芍(1兩):養血斂陰,柔肝緩急,防鬱熱傷陰,兼制梔子苦寒之性。
  • 茯苓(3錢):健脾滲濕,寧心安神,助半夏化痰濕以斷熱邪依附。
  • 半夏(2錢):降逆和胃,化痰散結,防熱煉津成痰。
  • 甘草(1錢):調和諸藥,緩急護胃。

邏輯推理與潛在功效

  1. 清肝瀉熱為主:「炒梔子+白芍」為核心組合。

    • 梔子苦寒,直折肝膽之火,解鬱熱而除煩;白芍酸甘,滋陰柔肝,防熱盛動風。合用以清肝泄熱,緩解譫妄、潮熱。
  2. 調和中焦為輔:「半夏+茯苓+甘草」仿二陳湯意。

    • 春溫熱邪易挾濕濁,此組健脾化痰、和胃降逆,阻斷濕熱相結之勢。
    • 茯苓兼能安神,助緩解「如見鬼狀」之神志症狀。
  3. 整體協同作用

    • 清熱不傷陰:白芍量重,制梔子之寒,兼顧陰液。
    • 瀉火兼化痰:痰熱並治,防熱邪膠結難解。
    • 標本兼顧:既瀉實火(梔子),又養肝體(白芍),符合「肝體陰用陽」特性。

適用延伸推論

  • 病位:肝、胃、少陽經。
  • 病機:肝鬱化火,胃熱上擾,兼挾痰濕。
  • 潛在適應症:凡見「煩躁潮熱、口苦咽乾、脘痞譫語」者,屬肝胃鬱熱證,或可加減應用。

此方體現「清肝調中」法,以瀉火為主,輔以養陰化痰,結構簡潔而契合春溫病機。

傳統服藥法


白芍1兩,炒梔子3錢,茯苓3錢,半夏2錢,甘草1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春溫過熱、春月傷風、日晡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者。若患者有陰虛火旺、口乾咽燥、大便乾結等症狀,則不宜使用本方。

相關疾病


身體發低熱怕冷喃喃自語,見人語止

相同名稱方劑


梔子清肝飲, 出處:《辨證錄》卷五。 組成:白芍1兩,炒梔子3錢,茯苓3錢,半夏2錢,甘草1錢。 主治:春溫過熱,致春月傷風,日晡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