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寬中散方劑中包含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枳殼味苦、辛,性寒,歸脾、胃經。其具有行氣消積、止痛化痰的功效,能疏肝理氣,解除胸脘脹滿,緩解因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與方中其他藥物如香附、陳皮等共同發揮行氣止痛作用。
- 消食導滯:枳殼能消食導滯,對於因飲食不節、積食停滯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與方中其他藥物如麥芽、山楂等共同作用,促進消化,解除食積,達到寬中和胃的效果。
寬中散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宣肺利氣: 桔梗味辛、甘,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利氣、祛痰止咳的功效。寬中散中常因胸膈滿悶、氣機阻滯而引起消化不良,桔梗可宣暢肺氣,使氣機通暢,有助於改善胸悶、腹脹等症狀。
- 利咽開音: 桔梗還具有利咽開音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寬中散中若伴有咽喉不適,桔梗的加入能幫助緩解咽喉腫痛,改善聲音嘶啞,提高療效。
寬中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寬中散中包含多種藥材,甘草可以調節藥性,使藥物更加平和,避免藥性過於偏寒或偏熱,對身體造成負擔。
- 補脾益氣: 甘草能補脾益氣,健脾和胃,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狀有緩解作用。寬中散用於治療脾胃虛弱、脘腹脹痛等症狀,甘草的加入可以起到補益脾胃,增強胃腸消化功能的作用。
寬中散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和胃: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寬中散旨在治療脾胃不和、脘腹脹滿等症,茯苓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從而緩解脹滿不適。
- 利水滲濕: 茯苓亦有利水滲濕之效,能排除體內濕氣,減少脾胃受阻。寬中散中常配合其他利濕藥物,如白朮、蒼朮等,共同達到健脾利濕、和中開胃之功效。
寬中散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有二:
- 降逆止嘔:半夏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寬中散主治脾胃氣滯、胸脘痞悶、嘔吐等症,而半夏能降逆氣,止嘔吐,與方中其他藥物如厚朴、枳實等協同作用,共奏寬胸理氣、降逆止嘔之效。
- 燥濕化痰:半夏兼具燥濕化痰之功。脾胃氣滯,常伴隨痰濕阻滯,影響消化功能。半夏能化痰濕,使氣機通暢,與方中陳皮、茯苓等藥物相配合,共同達到燥濕化痰、健脾和胃的效果。
寬中散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脘腹脹痛: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效。其酸味可收斂肝氣,柔肝止痛,緩解脘腹脹痛、胃脘疼痛等症狀。
2. 協調藥性:寬中散中多含辛溫之品,如枳實、厚朴等,可燥性散結。白芍性寒,可緩和藥性,防止燥性過強,避免傷及脾胃,起到協調藥性的作用。
總而言之,白芍在寬中散中,不僅能緩解脘腹脹痛,還能協調藥性,使藥效更加溫和,更適合於治療脾胃不和、脘腹脹痛等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寬中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寬中散》主治「脾胃氣滯」所衍生的諸症,包括:
- 膈塞腹滿:中焦氣機壅滯,升降失司,導致胸腹脹滿。
- 胸脅不利:肝胃氣滯,經絡不通,引發胸脅脹痛或牽掣不舒。
- 胃脘疼痛:氣滯阻絡,「不通則痛」,甚則影響消化機能。
- 吞酸嘈雜:氣鬱化熱或木克脾土,胃氣上逆,泛酸或脘中灼熱不適。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組方核心:以「行氣解鬱」為主,輔以「和血止痛」,針對「氣滯兼輕微血滯」之證。
枳殼(1錢)
- 性味辛苦微寒,主入脾、胃、肺經。
- 作用:理氣寬中,破滯消脹。其性偏於行氣「胸膈至中脘」,善解氣機壅塞,尤適用於胸腹滿悶、飲食積滯。
赤芍(8分)
- 性味苦微寒,入肝經血分。
- 作用:涼血散瘀,柔肝止痛。與枳殼配伍,既能防止氣鬱化熱,又可疏通血絡,改善氣滯導致的隱痛或刺痛。
甘草(炙,8分)
- 性味甘平,入十二經。
- 作用:和中緩急,調和諸藥。炙用偏溫,可緩解枳殼、赤芍寒性,保護脾胃之氣,兼能舒緩脘腹攣痛。
當歸(1錢6分)
- 性味甘辛溫,入肝、心、脾經。
- 作用:養血和血,潤腸通便。與赤芍協同,調和血分;其潤性可防氣滯日久耗陰或腸燥,間接助氣機流通。
配伍邏輯與整體機理
氣血同調:
- 以枳殼行氣為主,赤芍、當歸輔助活血,符合「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之理,適用於氣滯輕微波及血分的病證。
寒溫並用:
- 枳殼、赤芍微寒,搭配炙甘草、當歸之溫,避免過寒傷胃,亦防溫燥助熱,適合「氣鬱初化熱」者。
肝胃同治:
- 枳殼理脾胃之氣,赤芍柔肝解鬱,當歸養肝血,反映「治胃不忘調肝」的思維,適用於木鬱克土的脘脅症狀。
推論功效延伸:
此方不僅緩解氣滯脹滿,因當歸、赤芍的存在,對「氣滯血絡輕度不暢」之隱痛(如脅痛、胃痛)亦有改善,適合病情較輕、未成痰濕或火鬱之證。其「寬中」之效,實為通過調暢氣血、舒展肝脾而達成。
傳統服藥法
枳殼1錢,赤芍8分,甘草(炙)8分,當歸1錢6分。
上為散。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寬中散具有理氣寬中、和胃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寬中散, 出處:《張氏醫通》卷十六。 組成:四物湯去川芎、熟地,加生地、枳殼、赤茯苓、甘草。 主治:痘疹,誤用辛熱而致便秘者。
寬中散, 出處:《便覽》卷二。 組成:枳殼、桔梗、甘草、茯苓、半夏、芍藥。 主治:脾胃氣滯,膈塞腹滿,胸脅不利,胃脘疼痛,吞酸嘈雜。
寬中散, 出處:《異授眼科》。 組成:青皮4兩,陳皮4兩,丁香4兩,甘草4兩,朴消4兩,細辛5錢,厚朴2兩(薑汁炒),白豆蔻2兩。 主治:午後二目昏暗。
寬中散, 出處:《活幼口議》卷二十。 組成:四聖湯(白朮、人參、白茯苓、炙甘草)加知母、貝母、烏梅、乾薑。 主治:胸膈煩悶,冷熱不調,痰涎咳嗽,不美飲食,日夜壯熱。
寬中散, 出處:《活人方》卷五。 組成:宣薑2-3斤。 主治:豁痰利氣,溫中散結。主治:多憂多鬱之人,中氣虛寒之體,寒濕痰飲停滯三脘,自嘔惡而成反胃,由噎塞而致關格,兩關脈沉滑,或濡軟無力者。
寬中散, 出處:《奇效良方》卷十六。 組成:白豆蔻(去皮)1兩,青皮(去白)2兩,縮砂(去皮)2兩,丁香2兩,木香1兩半,甘草(炙)2兩半,陳皮(去白)4兩,香附子(炒去毛)8兩,厚朴(去粗皮,薑汁制,炒)8兩,沉香1兩,檳榔2兩。 主治:憂恚鬱結,或作寒熱,遂成膈氣,不進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