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中散

KUAN ZHO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便覽》卷二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肺經 25%
胃經 20%
心經 10%
肝經 10%
腎經 5%
大腸經 5%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寬中散

中藥方劑「寬中散」,主要成分是:枳殼,桔梗,甘草,茯苓,半夏,白芍。

主治功效

  1. 脾胃氣滯:脾胃氣機運行不暢。

  2. 膈塞腹滿:膈肌氣滯,腹脹滿。

  3. 胸脅不利:胸脇部氣滯不通,疼痛不適。

  4. 胃脘疼痛:胃脘部疼痛。

  5. 吞酸嘈雜:胃中酸水湧上,伴有嘈雜不適。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1.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2. 白芍:性味甘寒,歸肝、脾經,具有平肝息風、養血調經、緩中止痛、益氣生津等功效。

  3. 半夏:性味辛溫,歸肺、脾、胃經,具有化痰止咳、降逆止嘔、開竅醒神等功效。

  4. 茯苓:性味甘淡,歸脾、肺、心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等功效。

  5. 桔梗:性味辛、苦,歸肺、胃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止咳化痰等功效。

  6. 枳殼:性味苦、寒,歸肝經,具有理氣行氣、化痰消痞、除脹止痛等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寬中散」具有理氣行氣、化痰消痞、除脹止痛、補氣健脾、寧心安神等功效,可適用於治療脾胃氣滯、膈塞腹滿、胸脅不利、胃脘疼痛、吞酸嘈雜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枳殼1錢,赤芍8分,甘草(炙)8分,當歸1錢6分。
上為散。
水煎服。

方劑組成解釋


枳殼、桔梗、半夏具有理氣化痰、行氣止痛的功效,主治胸脅脹滿、胃脘疼痛、吞酸嘈雜等症;茯苓具有健脾利水、滲濕和胃的功效,主治脾虛水濕內停、脘腹脹滿、大便溏泄等症;甘草具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疼痛等症;白芍具有養血和營、柔肝止痛的功效,主治肝鬱氣滯、胸脅脹痛、月經不調等症。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寬中散具有理氣寬中、和胃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相關疾病


胃潰瘍下腹脹氣大便秘結心內膜炎胃及十二指腸炎百日咳心包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嗜眠症(嗜睡症)麻疹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二尖瓣狹窄食道炎嘔吐大腸激擾綜合症咳嗽

相同名稱方劑


寬中散, 出處:《張氏醫通》卷十六。 組成:四物湯去川芎、熟地,加生地、枳殼、赤茯苓、甘草。 主治:痘疹,誤用辛熱而致便秘者。

寬中散, 出處:《便覽》卷二。 組成:枳殼、桔梗、甘草、茯苓、半夏、芍藥。 主治:脾胃氣滯,膈塞腹滿,胸脅不利,胃脘疼痛,吞酸嘈雜。

寬中散, 出處:《異授眼科》。 組成:青皮4兩,陳皮4兩,丁香4兩,甘草4兩,朴消4兩,細辛5錢,厚朴2兩(薑汁炒),白豆蔻2兩。 主治:午後二目昏暗。

寬中散, 出處:《活幼口議》卷二十。 組成:四聖湯(白朮、人參、白茯苓、炙甘草)加知母、貝母、烏梅、乾薑。 主治:胸膈煩悶,冷熱不調,痰涎咳嗽,不美飲食,日夜壯熱。

寬中散, 出處:《活人方》卷五。 組成:宣薑2-3斤。 主治:豁痰利氣,溫中散結。主治:多憂多鬱之人,中氣虛寒之體,寒濕痰飲停滯三脘,自嘔惡而成反胃,由噎塞而致關格,兩關脈沉滑,或濡軟無力者。

寬中散, 出處:《奇效良方》卷十六。 組成:白豆蔻(去皮)1兩,青皮(去白)2兩,縮砂(去皮)2兩,丁香2兩,木香1兩半,甘草(炙)2兩半,陳皮(去白)4兩,香附子(炒去毛)8兩,厚朴(去粗皮,薑汁制,炒)8兩,沉香1兩,檳榔2兩。 主治:憂恚鬱結,或作寒熱,遂成膈氣,不進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