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陽除濕湯

SHENG YANG CHU SH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脾胃論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2%
胃經 26%
肺經 11%
腎經 10%
心經 8%
膀胱經 4%
肝經 4%
大腸經 2%
脾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升陽除濕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是基於其 健脾燥濕 的功效。

白朮味甘性溫,歸脾、胃經,具有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的作用。對於脾虛濕困導致的 脘腹脹滿、食少便溏、四肢倦怠、水腫 等症狀,白朮能起到 健脾益氣、化濕利水 的效果,有助於 升陽除濕、恢復脾胃功能,故方中加入白朮。

升陽除濕湯中加入葛花,主要有以下原因:

  1. 清熱解暑: 葛花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的功效,可緩解濕熱所致的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
  2. 利水消腫: 葛花能利水消腫,有助於消除濕邪導致的水腫,改善脾胃功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達到除濕的效果。

升陽除濕湯中加入葛花,可協同其他藥材,起到清熱利濕、升陽除濕的作用,有效治療因濕熱所致的脾胃虛弱、水腫、口渴等病症。

升陽除濕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利水滲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功效。升陽除濕湯主治脾陽不足,濕邪困脾,症見肢體沉重、倦怠乏力、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而茯苓可以利水滲濕,幫助脾陽運化水濕,改善上述症狀。
  2. 健脾益氣: 茯苓亦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臟的運化功能,從而提高機體的免疫力,抵抗濕邪的侵襲。升陽除濕湯以溫陽利水為主,而茯苓的健脾作用可輔助提升脾陽,使之更有效地驅除濕邪。

升陽除濕湯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升陽散寒:升麻味辛性微溫,入肺經,能升發陽氣,驅散寒邪。濕邪常與寒邪相伴,升麻可通過升陽散寒,以驅散濕邪,振奮脾陽,利水滲濕,改善濕困脾陽的症狀。
  2. 解表透疹:升麻亦具解表透疹之效,可疏散外感風寒,促進汗出,利於濕邪外泄,配合其他藥材,可有效治療外感風寒濕邪所致的表證。

升陽除濕湯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滲濕: 澤瀉性寒味甘,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瀉熱除煩的功效。對於濕邪困脾,水濕停聚導致的脾陽不振、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澤瀉能有效利水滲濕,化解濕邪,恢復脾陽運化功能。

2. 瀉熱解毒: 升陽除濕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脾的疾病,澤瀉除了利水滲濕之外,還具有瀉熱解毒的作用。它能清泄脾胃濕熱,並解毒消腫,從而達到整體治療的目的。

升陽除濕湯中使用蒼朮,主要源於其兩大功效:

  1. 燥濕健脾:蒼朮味辛性溫,善於燥濕化痰,脾虛濕困者,易感脾胃不和,食慾不振,蒼朮可燥脾濕,健脾胃,促進消化吸收。
  2. 升陽散寒:蒼朮具有升陽散寒之效,對於陽氣不足,脾陽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肢體畏寒等症狀,蒼朮能溫陽散寒,振奮脾胃陽氣,改善體質。

因此,升陽除濕湯中加入蒼朮,既能燥濕健脾,又能升陽散寒,有助於改善脾陽虛弱,濕邪內蘊的病症。

升陽除濕湯中加入神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神麴味甘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健脾開胃之效。升陽除濕湯以除濕為主,神麴可助其消散脾胃濕氣,緩解痰飲積聚,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正常。
  2. 溫陽補氣:神麴亦有溫陽補氣之功,可溫煦脾陽,促進脾胃氣化,改善因濕邪阻滯而導致的氣虛乏力、倦怠嗜睡等症狀。這與升陽除濕湯的升陽益氣之旨相一致,有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升陽除濕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升陽除濕湯中多用辛溫燥烈之品,如附子、乾薑等,容易傷陰耗氣。甘草性甘平,能緩和藥性,避免藥性過於燥烈,保護脾胃,使藥物更平緩有效。
  2. 增強補氣之力: 甘草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脾、緩和藥性的功效。在升陽除濕湯中,甘草能增強補氣之效,促進陽氣升發,更好地扶正祛邪,達到除濕健脾的效果。

主治功效


升陽除濕湯,顧名思義具有溫陽利濕的功效,是中醫常用的一味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長期飲酒,酒熱而濕,濕熱毒邪蘊結於腸道,而致直腸黏膜脫垂、腫脹的痔瘡。方劑組成包括:

升陽除濕湯中的藥物組成及其功效如下:

  •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白朮:性味甘、溫,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等功效。

  • 蒼朮:性味辛、苦、溫,歸脾、胃、肝經,具有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等功效。

  • 茯苓:性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 升麻:性味辛、苦、甘,微寒,歸肝、膽、脾、胃經,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等功效。

  • 澤瀉:性味甘、寒,歸腎、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等功效。

  • 神麴:性味甘、溫,歸脾、胃二經,具有消食化積、健脾胃、除煩等功效。

  • 葛花:性味甘、微寒,歸肺經,具有清肺熱利咽之功。肺熱津傷者,葛花清肺熱、生津止渴,又能利咽止痛。葛花中的葛根素、葛花素等成分具有擴張血管、降低血壓、改善微循環的作用,故能通經絡,活血化瘀,適用於治療經絡不通、氣血凝滯所致的各種疾病,如胸痹、心絞痛、中風、半身不遂、肢體麻木、月經不調、痛經等。

升陽除濕湯採用多味藥物科學配伍,具有溫陽利濕、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臨牀可有效治療痔瘡。

傳統服藥法


升麻1錢,柴胡1錢,防風1錢,茯苓8分,豬苓1錢,澤瀉1錢,蒼朮1錢,陳皮8分。
上銼1劑。
加生薑1大片,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升陽除濕湯具有升提陽氣、除去濕邪的功效,適合脾胃虛弱、濕邪下注導致的脫肛患者使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相關疾病


氣喘肺結核胰臟炎子宮崩漏四肢麻痺癱瘓脫肛陰囊水腫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小便顏色偏黃身體沉重腹中有鳴叫聲睪丸疼痛腫脹頭重月經期間過長經常疲勞想睡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月經淋漓不止

相同名稱方劑


升陽除濕湯, 出處:《顧松園醫鏡》卷九。 組成:柴胡、升麻、防風、炒白芍、炒米仁、茯苓、炙甘草。 主治:受風飧泄,完谷不化,洞注有聲。

升陽除濕湯, 出處:《古今醫鑑》卷四。 組成:升麻1錢,柴胡1錢,防風1錢,茯苓8分,豬苓1錢,澤瀉1錢,蒼朮1錢,陳皮8分。 主治:濕鬱在下。

升陽除濕湯, 出處:《盤珠集》卷下。 組成:柴胡、升麻、豬苓、澤瀉(炒)、陳皮、炙甘草、炒蒼朮、炒白朮、防風、薑棗。 主治:肝脾濕熱所致漏胎,下黃汁如膠,或如豆汁。

升陽除濕湯,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三。 組成:白朮(淨)1錢5分,葛花1錢5分,茯苓1錢5分,升麻6分,澤瀉(鹽水炒)1錢,蒼朮(米泔水浸)1錢,神曲1錢,甘草5分。 主治:酒濕脫肛。

升陽除濕湯, 出處:《會約》卷十二。 組成:白朮1錢半,白芍(酒炒)1錢,扁豆(炒,研)1錢半,蒼朮1錢,羌活8分,防風1錢,甘草(炙)1錢,獨活1錢,升麻(鹽炒)6分,柴胡(酒炒)5分。 主治:一切陽衰濕證。

升陽除濕湯, 出處:《蘭室秘藏》卷中。 組成:當歸(酒洗)5分,獨活5分,蔓荊子7分,防風1錢,炙甘草1錢,升麻1錢,藁本1錢,柴胡1錢5分,羌活1錢5分,蒼朮1錢5分,黃耆1錢5分。 主治:除濕去熱,益風氣上伸。主治:因飲食勞倦,或素有心氣不足,致令心火乘脾,症見女子漏下惡血,月事不調,或暴崩不止,多下水漿之物,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困倦乏力,無氣以動,氣短上氣,逆氣上衝,其脈緩而弦急,按之洪大。水疝,腎囊腫大,陰汗不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