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升陽除濕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是基於其 健脾燥濕 的功效。
白朮味甘性溫,歸脾、胃經,具有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的作用。對於脾虛濕困導致的 脘腹脹滿、食少便溏、四肢倦怠、水腫 等症狀,白朮能起到 健脾益氣、化濕利水 的效果,有助於 升陽除濕、恢復脾胃功能,故方中加入白朮。
升陽除濕湯中加入葛花,主要有以下原因:
- 清熱解暑: 葛花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的功效,可緩解濕熱所致的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
- 利水消腫: 葛花能利水消腫,有助於消除濕邪導致的水腫,改善脾胃功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達到除濕的效果。
升陽除濕湯中加入葛花,可協同其他藥材,起到清熱利濕、升陽除濕的作用,有效治療因濕熱所致的脾胃虛弱、水腫、口渴等病症。
升陽除濕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利水滲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功效。升陽除濕湯主治脾陽不足,濕邪困脾,症見肢體沉重、倦怠乏力、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而茯苓可以利水滲濕,幫助脾陽運化水濕,改善上述症狀。
- 健脾益氣: 茯苓亦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臟的運化功能,從而提高機體的免疫力,抵抗濕邪的侵襲。升陽除濕湯以溫陽利水為主,而茯苓的健脾作用可輔助提升脾陽,使之更有效地驅除濕邪。
升陽除濕湯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升陽散寒:升麻味辛性微溫,入肺經,能升發陽氣,驅散寒邪。濕邪常與寒邪相伴,升麻可通過升陽散寒,以驅散濕邪,振奮脾陽,利水滲濕,改善濕困脾陽的症狀。
- 解表透疹:升麻亦具解表透疹之效,可疏散外感風寒,促進汗出,利於濕邪外泄,配合其他藥材,可有效治療外感風寒濕邪所致的表證。
升陽除濕湯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滲濕: 澤瀉性寒味甘,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瀉熱除煩的功效。對於濕邪困脾,水濕停聚導致的脾陽不振、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澤瀉能有效利水滲濕,化解濕邪,恢復脾陽運化功能。
2. 瀉熱解毒: 升陽除濕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脾的疾病,澤瀉除了利水滲濕之外,還具有瀉熱解毒的作用。它能清泄脾胃濕熱,並解毒消腫,從而達到整體治療的目的。
升陽除濕湯中使用蒼朮,主要源於其兩大功效:
- 燥濕健脾:蒼朮味辛性溫,善於燥濕化痰,脾虛濕困者,易感脾胃不和,食慾不振,蒼朮可燥脾濕,健脾胃,促進消化吸收。
- 升陽散寒:蒼朮具有升陽散寒之效,對於陽氣不足,脾陽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肢體畏寒等症狀,蒼朮能溫陽散寒,振奮脾胃陽氣,改善體質。
因此,升陽除濕湯中加入蒼朮,既能燥濕健脾,又能升陽散寒,有助於改善脾陽虛弱,濕邪內蘊的病症。
升陽除濕湯中加入神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神麴味甘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健脾開胃之效。升陽除濕湯以除濕為主,神麴可助其消散脾胃濕氣,緩解痰飲積聚,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正常。
- 溫陽補氣:神麴亦有溫陽補氣之功,可溫煦脾陽,促進脾胃氣化,改善因濕邪阻滯而導致的氣虛乏力、倦怠嗜睡等症狀。這與升陽除濕湯的升陽益氣之旨相一致,有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升陽除濕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升陽除濕湯中多用辛溫燥烈之品,如附子、乾薑等,容易傷陰耗氣。甘草性甘平,能緩和藥性,避免藥性過於燥烈,保護脾胃,使藥物更平緩有效。
- 增強補氣之力: 甘草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脾、緩和藥性的功效。在升陽除濕湯中,甘草能增強補氣之效,促進陽氣升發,更好地扶正祛邪,達到除濕健脾的效果。
主治功效
升陽除濕湯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升陽除濕湯的主要功效可以歸納為:
- 除濕: 治療濕邪引起的各種症狀,如水瀉、腸鳴、腹痛、四肢困重、浮腫、大便溏稀、小便黃、水疝腫大、陰汗不絕、胎漏黃漿等。
- 升陽: 提升下陷的陽氣,改善脾胃虛弱、飲食不思、疲倦少力等症狀。
- 健脾: 改善脾胃功能,治療脾虛引起的泄瀉、食慾不振等問題。
- 清熱: 特別是針對肝脾濕熱引起的相關症狀,如胎漏黃漿、脫肛、後重、血崩等。
- 調經: 用於治療女子漏下惡血、月事不調、暴崩不止等婦科疾病。
- 止瀉: 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泄瀉,特別是濕瀉、寒瀉以及脾虛久瀉。
治療原理
升陽除濕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升陽”和“除濕”兩大法則,並結合健脾、清熱等方法,針對不同的病機進行治療。
升陽:
- 方中升麻、柴胡等藥,具有升舉陽氣的作用,可以改善脾氣下陷、清陽不升導致的各種症狀。
- 羌活、防風、藁本、蔓荊子、獨活等風藥,除了能勝濕,亦有升散之性,協助升麻、柴胡升舉陽氣。
除濕:
- 蒼朮、白朮健脾燥濕,從根本上減少濕邪的產生。
- 茯苓、澤瀉、豬苓利水滲濕,直接排出體內多餘的水濕。
- 神麴、麥芽消食導滯,協助運化水濕。
健脾:
- 蒼朮、白朮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是治療濕邪的根本。
- 益智仁溫脾止瀉。
- 半夏燥濕化痰,和胃止嘔。
清熱:
- 針對肝脾濕熱的情況,方中升麻、柴胡等藥具有一定的清熱作用。
- 葛花清熱解毒,並能醒酒和胃,可緩解酒濕導致的脫肛。
調和諸藥:
- 甘草調和諸藥,並具有一定的補益作用。
- 陳皮理氣和胃,協助運化。
方劑組成分析
從古文內容中可以發現,升陽除濕湯存在多個版本,藥物組成略有差異。但總體而言,都以升陽、除濕、健脾為核心,並根據具體病症進行加減。例如:
- 基本方: 升麻、柴胡、防風、神麴、澤瀉、豬苓、蒼朮、陳皮、甘草(見於《醫方集宜》、《仁齋直指方論》等)。
- 加減方:
- 治療水疝:在基本方基礎上,加黃耆、當歸、藁本、蔓荊子、獨活,去川芎(見於《醫方考》、《祖劑》、《醫方集解》、《成方切用》等)。
- 治療脾虛瀉痢:在基本方基礎上,加麥芽、益智仁、半夏(見於《類證治裁》、《奇效良方》等)。
- 治療胎漏黃漿:黃耆、川芎、糯米(見於《驗方新編》),或使用基本方(見於《女科折衷纂要》)。
- 治療女子崩漏:基本方加減,如渴加乾葛,咳嗽去人參(見於《証治準繩‧女科》)。
總結
升陽除濕湯是一個以升陽除濕為主要功效的方劑,通過健脾、清熱等方法,治療濕邪、陽氣下陷引起的各種病症。其具體組成和應用需要根據不同的病機和症狀進行調整。從古文記載來看,該方在臨床上應用廣泛,療效顯著,特別是在治療泄瀉、婦科疾病、水疝等方面有較好的效果。
傳統服藥法
升麻1錢,柴胡1錢,防風1錢,茯苓8分,豬苓1錢,澤瀉1錢,蒼朮1錢,陳皮8分。
上銼1劑。
加生薑1大片,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升陽除濕湯具有升提陽氣、除去濕邪的功效,適合脾胃虛弱、濕邪下注導致的脫肛患者使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升陽除濕湯, 出處:《顧松園醫鏡》卷九。 組成:柴胡、升麻、防風、炒白芍、炒米仁、茯苓、炙甘草。 主治:受風飧泄,完谷不化,洞注有聲。
升陽除濕湯, 出處:《古今醫鑑》卷四。 組成:升麻1錢,柴胡1錢,防風1錢,茯苓8分,豬苓1錢,澤瀉1錢,蒼朮1錢,陳皮8分。 主治:濕鬱在下。
升陽除濕湯, 出處:《盤珠集》卷下。 組成:柴胡、升麻、豬苓、澤瀉(炒)、陳皮、炙甘草、炒蒼朮、炒白朮、防風、薑棗。 主治:肝脾濕熱所致漏胎,下黃汁如膠,或如豆汁。
升陽除濕湯,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三。 組成:白朮(淨)1錢5分,葛花1錢5分,茯苓1錢5分,升麻6分,澤瀉(鹽水炒)1錢,蒼朮(米泔水浸)1錢,神曲1錢,甘草5分。 主治:酒濕脫肛。
升陽除濕湯, 出處:《會約》卷十二。 組成:白朮1錢半,白芍(酒炒)1錢,扁豆(炒,研)1錢半,蒼朮1錢,羌活8分,防風1錢,甘草(炙)1錢,獨活1錢,升麻(鹽炒)6分,柴胡(酒炒)5分。 主治:一切陽衰濕證。
升陽除濕湯, 出處:《蘭室秘藏》卷中。 組成:當歸(酒洗)5分,獨活5分,蔓荊子7分,防風1錢,炙甘草1錢,升麻1錢,藁本1錢,柴胡1錢5分,羌活1錢5分,蒼朮1錢5分,黃耆1錢5分。 主治:除濕去熱,益風氣上伸。主治:因飲食勞倦,或素有心氣不足,致令心火乘脾,症見女子漏下惡血,月事不調,或暴崩不止,多下水漿之物,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困倦乏力,無氣以動,氣短上氣,逆氣上衝,其脈緩而弦急,按之洪大。水疝,腎囊腫大,陰汗不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