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醫學觀點看脂肪肝

脂肪肝是一種常見的肝臟疾病,是指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過多的一種病理狀態,已成為全球最常見的慢性肝病,與肥胖、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密切相關。
脂肪肝在早期階段通常沒有明顯症狀,被稱為「沉默的肝病」。造成脂肪肝的病因有很多,包括:飲食不當,長期高脂肪、高熱量飲食,會導致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過多,進而引發脂肪肝。肥胖或糖尿病是脂肪肝最常見的病因。
長期大量飲酒,會損傷肝臟細胞,導致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進而引發脂肪肝。其他因素如藥物、遺傳因素等,也可能導致脂肪肝的發生。
現代醫學認為,脂肪肝不僅是單純的肝臟脂肪堆積,部分患者會進展為脂肪性肝炎,進而導致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肝癌。
除了運用現代藥物來改善,從中醫經絡臟腑的角度,也可以從不同的觀點來看預防或改善這種常見的慢性疾病。
從中醫的觀點看脂肪肝
脂肪肝應該是困擾中國人千年以上的疾病,只是中醫古籍中沒有「脂肪肝」這個病名,但根據其臨床症狀,如右脅不適、腹脹、乏力、肥胖等),通常將其歸屬於「脅痛」、「積聚」、「痰濁」、「酒疸」、「肝癖」等範疇。
若分析其根本原因,應該與中醫的肝臟、脾臟、腎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病理產物主要是痰濁和瘀血。
中醫認為,脂肪肝並非肝臟單獨的問題,而是全身性代謝紊亂在肝臟的體現。其主要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飲食不節(最關鍵因素)
長期攝入過多高脂肪、高糖分、高熱量的食物(如油炸食品、甜食、油膩菜餚),超過了脾胃的運化能力。
尤其是過度飲酒,因為酒性濕熱,長期酗酒會直接損傷脾胃和肝臟,導致濕熱內蘊,煉液為痰,痰濕淤積於肝。
現代醫學發現,有一類脂肪肝是飲酒過量造成的「酒精性脂肪肝」,若不知節制持續飲酒,會走向「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三部曲!
古代中國人也發現,喝酒會增加體內的濕熱,所以脂肪肝與喝酒造成的濕熱有密切關係。

《金匮要略》中記載「心中懊憹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曰酒疸。」「夫病酒黃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證也。」
「酒疸」就是即長期飲酒導致的濕熱內蘊、肝膽疏洩失常,出現黃疸、腹脹、納差等症狀,類似酒精性脂肪肝合併肝損傷的表現。
2.情志失調
中醫認為,如果一個人長期處在壓力大、常常焦慮、憂鬱或生氣的狀態,就會讓「肝氣」受阻。
肝臟原本的功能是幫助全身的氣流動順暢,但一旦肝氣不通,就會出現兩方面的問題:
- 氣不順暢,脾臟就沒辦法好好運作,水分和濕氣會積在體內,慢慢變成痰。
- 氣和血本來是一起流動的,氣堵住了,血液也會跟著不通,造成血瘀。
痰和血瘀糾纏在一起,堵在肝臟裡,就可能形成脂肪肝。
3.勞逸失度
如果一個人長時間坐著不動,會讓氣血流通變慢,脾臟功能變弱,身體排濕的能力下降,就容易在體內產生痰濕。

過度勞累或熬夜,會消耗氣血,傷到肝腎的陰氣。本來人睡覺時血液會回到肝臟進行修復和調養,但熬夜會打亂這個過程,讓肝臟沒辦法好好休息和發揮藏血的功能。
4.脾胃、腎氣虛弱(內在基礎)
中醫認為,脾臟就像身體的「加工廠」,主要負責消化食物和處理體內的水分。
如果一個人脾胃受傷,就沒辦法好好消化吸收和排除多餘的水分,這些水分就會堆積起來,變成痰濕。痰濕隨著氣血流到全身,如果停在肝臟,就可能發展成脂肪肝。
所以才說「脾是痰濕的來源」。脂肪肝雖然表現在肝臟,但根源其實是出在脾臟。
依照這個方向,腎為先天之本,主水液代謝。中年以後或體質偏差者,腎氣漸衰,水液氣化功能減弱,也會助長水濕痰飲的形成。
基於上述,脂肪肝並沒有特定的中藥,如果是肝鬱氣滯,就要疏肝理氣,一般用柴胡疏肝散加減。
如果是體內痰濕太多,就要健脾祛濕、化痰散結,運用二陳湯合平胃散加減。
如果是肝膽濕熱型,就要,清熱利濕運用「龍膽瀉肝湯」加減。如果是體內瘀血嚴重,就要活血化瘀、軟堅散結,運用膈下逐瘀湯加減。
如果是「脾腎陽虛型」,就要溫補脾腎、化氣行水,運用附子理中丸合真武湯加減。
所謂的加減常用中藥有山楂(消食化積降脂)、決明子(清肝降脂通便)、澤瀉(利水滲濕降脂)、丹參(活血化瘀)、白朮(健脾益氣)、柴胡(疏肝解郁)等。
以上的抽象理論,如何從現代的經絡數據來驗證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找出「脂肪肝」患者,觀察他們的經絡型態,就可以找出背後秘密。
雲端中醫從大約一百個「脂肪肝」的經絡數據中發現,出現機率最高的經絡型態是「上虛下實」(42%),其次是「鐵三角化熱」(22%)。
這兩種經絡型態看似不一樣,核心卻是一樣的,關鍵在於「肝經」+「胃經」實證,這可以說就是核心的模型。

這個發現完全印證中醫所說的是真的,當一個人體內肝火旺盛時,很容易出現肝經+胃經實證,同時伴隨脾經虛證。
所以脂肪肝的人,體內肝胃不和,脾胃虛弱,通常也會伴隨腎經虛證。而這種經絡型態通常是疲勞壓力所造成的,尤其是「上虛下實」的人,通常工作壓力都很大。
所以,脂肪肝應該是生活習慣所造成的疾病,只有改面生活習慣才能夠根本治癒。
除了經絡拍打肝經、脾經、胃經之外,可以針對穴道如「足三里(健脾益氣)、豐隆(化痰要穴)、太衝(疏肝理氣)、三陰交(調補肝脾腎)、中脘(健胃消脹)、天樞(調理腸腑)等加強按摩。
清淡飲食,尤其是要「戒酒」,少吃甜食、油膩、生冷食物。
一項近期研究指出,富含抗性澱粉的日常食物(如燕麥、香蕉、豆類、馬鈴薯、全穀類)能在短短4個月內,幫助脂肪肝減少將近50%,同時改善腸道健康。
建議還可以食用山楂、薏苡仁、冬瓜、白蘿蔔、海帶、紫菜、燕麥、玉米、綠茶等具有化痰、利濕、行氣作用的食物。
例如:「山楂決明子茶」(山楂10g,決明子15g)、「薏苡仁粥」(薏苡仁50g,粳米100g)就很適合。
平時不要久坐,堅持規律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太極拳等,以「微汗出」為度,有助於氣血流通,消耗體內痰濕脂肪。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暴怒和抑鬱,可通過冥想、音樂、社交等方式疏解壓力。
保證充足睡眠,避免熬夜,順應自然規律,夜間11點前入睡有利於肝臟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