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棗丸

小棗丸

XIAO ZAO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痘疹傳心錄》卷十八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中性 (1.0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1%
肺經 18%
胃經 18%
大腸經 12%
肝經 12%
心經 6%
脾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小棗丸方劑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降逆止嘔: 厚朴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降逆止嘔、行氣消痰的功效。小棗丸常用於治療脾胃不和、氣逆上衝所致的嘔吐、呃逆等症狀,而厚朴的降逆止嘔作用,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使脾胃氣機得以順暢。
  2. 化痰止咳: 厚朴亦有化痰止咳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痰多咳嗽。小棗丸方劑中加入厚朴,能有效化解痰濁,促進痰液排出,進一步緩解咳嗽症狀,達到治本目的。

小棗丸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健脾:蒼朮味辛、苦,性溫,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小棗丸常用於治療脾虛濕困,症見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大便溏薄等。蒼朮的加入有助於燥濕健脾,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2. 祛風散寒:蒼朮還具有一定的祛風散寒作用,可以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疾病。小棗丸中加入蒼朮,可以更好地祛除寒濕,改善患者的寒涼症狀。

小棗丸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健脾:陳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小棗丸多用於脾胃虛弱、氣滯食積等症狀,陳皮的加入可以幫助理氣消食,促進脾胃運化,增強藥效。
  2. 調和藥性:小棗丸中多含有甘潤滋補的藥物,如大棗、茯苓等,陳皮的加入可以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滋膩,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小棗丸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小棗丸中可能含有其他藥性較偏的藥材,甘草可以緩和其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偏寒或偏熱,使藥效更加平和。
  2. 增強藥效:甘草本身也具有多種藥效,例如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解毒、止咳等。加入甘草可以增強小棗丸的整體療效,使其更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小棗丸方劑中加入綠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收斂止血: 綠礬性寒,味酸澀,入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收斂止血之效。對於因熱毒蘊結所致的口舌生瘡、牙齦腫痛、鼻衄等症,綠礬能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止血生肌的作用。
  2. 配伍增效: 小棗丸方劑中,以甘草、生地黃等滋陰潤燥藥為主,綠礬的加入能夠起到寒涼解毒,收斂止血的作用,與其他藥物相配,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小棗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大人、小兒黃疸」**。黃疸在中醫理論中屬「黃病」範疇,多因濕熱蘊結脾胃,導致膽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膚,表現為目黃、身黃、小便黃等症。本方的設計針對脾胃濕熱、氣機壅滯的核心病機,以燥濕健脾、行氣和胃為主,輔以消積化瘀之法,改善黃疸症狀。

二、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1. 厚朴(4兩)

    • 性味苦辛溫,歸脾、胃、肺、大腸經。
    • 功能行氣燥濕、消脹除滿,針對濕阻中焦之脘腹脹滿、氣機不暢,化解脾胃濕濁。
  2. 蒼朮(8兩,君藥)

    • 性味辛苦溫,歸脾、胃、肝經。
    • 健脾燥濕要藥,重用其祛濕濁、健脾胃之力,主導化解濕熱困脾之病本,兼能發汗解表以透邪外出。
  3. 陳皮(4兩)

    • 性味辛苦溫,歸脾、肺經。
    • 協同厚朴理氣健脾,助蒼朮化濕,同時調和脾胃氣機,防止濕鬱生滯。
  4. 甘草(2兩)

    • 性味甘平,歸心、肺、脾、胃經。
    • 補中益氣,緩和其他藥物峻烈之性,調和諸藥,兼顧脾胃正氣。
  5. 綠礬(4兩,炒製)

    • 性味酸澀涼,歸肝、脾經。
    • 為本方特殊成分,傳統用於消積化瘀、燥濕退黃。其「煅用」可減毒性,與黃米粉同炒後更增健脾之效,針對黃疸兼有血瘀或蟲積者(如「黃腫病」),能改善面色萎黃、水腫等症。
  6. 棗肉為丸

    • 取紅棗甘溫補脾、益氣養血之功,輔助脾胃運化,緩和綠礬的刺激性,並賦形為丸劑以漸消緩散。

三、配伍原理與功效關聯

  • 濕熱並治:蒼朮、厚朴、陳皮三者協同,形成「燥濕運脾+行氣導滯」的結構,契合黃疸「濕鬱熱蘊」之病機。
  • 消積退黃:綠礬專攻積滯瘀濁,尤適用於因寄生蟲或營養不良(如鉤蟲病致「黃腫」)的黃疸,輔以黃米粉健脾,標本兼顧。
  • 丸劑緩圖:黃疸多屬慢性病,丸劑「緩攻」可避免燥濕藥傷正,米湯送服更護胃氣。

四、綜合推論

此方以「燥濕健脾」為核心,結合「行氣消積」,適用於脾虛濕盛兼夾瘀滯的黃疸(偏陰黃或虛證)。綠礬的運用反映古代對黃疸伴隨「蟲積」「血瘀」的經驗,然其性峻烈,需嚴格炮製(如與黃米粉同炒)。整體體現「治病求本」(健脾胃)與「對症攻邪」(退黃消積)的結合。

傳統服藥法


厚朴4兩,蒼朮8兩,陳皮4兩,甘草2兩,綠礬4兩(透明者,以黃米粉4合同炒乾)。
上為末,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空心清米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小棗丸性味辛溫,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及過敏體質者慎用。

相關疾病


黃疸麻疹黃熱病皮膚顏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小棗丸, 出處:《痘疹傳心錄》卷十八。 組成:厚朴4兩,蒼朮8兩,陳皮4兩,甘草2兩,綠礬4兩(透明者,以黃米粉4合同炒乾)。 主治:大人、小兒黃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