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絡看女性月經腹痛的4種類型,8種方法完全改善!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0-11-21 首次發表:

月經期間腹痛是女性常見的現象,中醫針對痛經在千年來累積無數的辨證經驗,診斷證型相當豐富且複雜,例如:肝氣鬱結、肝腎不調、子宮與帶脈寒冷、脾虛與腎虛、濕熱鬱結、氣血兩虛、氣滯血瘀…等等。

而今運用經絡檢測可以化繁為簡,將多數證型歸納為幾種簡單的經絡型態,透過改善造成月經痛的經絡,即可緩解這個讓多數女性頭痛的問題。本文提出8種有效改善的方向,提供自學中醫養生人士作為參考。

經痛相當常見,如何減緩或不再出現成為養生重點

月經痛(Dysmenorrhea)就是女性月經來潮時所產生的疼痛,根據統計有高達八成的女性曾經有過痛經的經驗,可見這已經是多數女性的夢靨。現代醫學將經痛區分為「原發性」與「續發性」兩種。原發性經痛,主要是因為生理期時子宮肌肉強烈收縮而導致。而續發性經痛其實就是子宮的發炎症狀。

許多疾病諸如:骨盆腔發炎、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症、子宮瘜肉…等,都會出現月經痛,疼痛大多集中在骨盆或是下腹部,也可能伴隨腹瀉、倦怠、頭暈、噁心、嘔吐或頭痛,通常會持續2-3天就會消失,既然多數女性都有過這種經驗,因此常被歸類為正常現象。

月經腹痛是許多女性的夢靨
月經腹痛是許多女性的夢靨

現代醫學統計發現,有 2%–29% 的女性出現嚴重經痛,這就是本文探討的重點所在。如何在月經期間不再痛經?或是改善嚴重性痛經?美女中醫師羅珮琳 就曾經指出,她在學習中醫之前飽受痛經折磨,每次只能服用止痛藥,直到接觸中醫後才親自感受到中醫可以緩解經痛,對中醫充滿信心。

其實千年來中醫都在探討這個痛經這個常見的症狀,依照各派中醫診斷學所述,痛經有很多種證型(註1),可見影響婦科是中醫的強項,運用在婦女病尤其療效佳。依照雲端中醫一些會員的觀察,月經疼痛時經常會出現在以下經絡型態的女性身上:

一、肝氣鬱結、肝腎不調:鐵三角經絡現象變化型

許多會員都發現,月經期間有相當高的機率會出現肝經實證、脾經與膀胱經同時虛證,這種現象與夏天經常見到的經絡型態與變化型(點選閱讀)一致。若比對這種經絡型態出現時的症狀,多數與中醫辨證所提到的「肝氣鬱結」、「肝腎不調」類似。

某會員C女性,從有月經開始就會小腹痛,30歲開始之後就得到子宮肌腺症,每次月經來時都是劇痛。她經常說:「這種痛,生不如死!男人是永遠無法理解的。」由於四處尋醫,醫生都建議她割除子宮,她不願意這麼做,因此就開始尋求中醫療法。

容易出現肝氣鬱結、肝腎不調的經絡型態
容易出現肝氣鬱結、肝腎不調的經絡型態

大約5年前開始,她經常檢測自己的經絡,發現絕大多數都出現雲端中醫文章中所提到的鐵三角經絡組合變化型(點選閱讀)。她說:「第一次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有點被嚇到,怎麼跟我的經絡圖幾乎一模一樣?我幾乎可以確認這是屬於我自己的經絡體質!」

當月經期間出現這種經絡型態時,容易出現的症狀包含:小腹痛,有血塊、月經不順暢、肋痛、胸部乳房脹痛、煩躁、胸悶、口苦、眼睛紅腫發癢、眩暈…等,這些都是體內肝氣鬱結時間久了之後,體內化出熱的現象,中醫一般會運用「疏肝理氣法」來加以止痛。

若從經絡下手來理解這些症狀其實很容易。由於脾主運化血液,因此脾經虛證會造成經血不順。肝經、脾經異常會造成到胸部、肋部氣機不順(胸悶肋痛、乳乳房脹),肝經膽經異常造成口苦、眼睛癢及暈眩。這一整組經絡異常,自然出現一系列症狀,形成中醫診斷所謂的「證型」

這種經絡型態持續久了之後,也容易出現腎經虛證。因此容易出現中醫所說的「肝腎不調」、「肝腎虛損」的現象。除了月經痛之外,月經量少,酸酸背痛、腳沒力、頭暈、耳鳴、頻尿…等等,中醫的肝腎與生殖泌尿系統疾病息息相關。

二、子宮與帶脈寒冷是多數女性痛經主要原因

名中醫師楊力 在其專書《排子宮的寒》也提到,女人天生屬陰,陰主寒,十個女人九個寒,尤其是寒氣非常容易凝聚於胞宮(即子宮),子宮寒冷造成女人早衰,進而造成各種月經異常疾病(例如閉經、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月經後期、痛經、帶下病、不孕症、子宮肌瘤、白帶量多、妊娠水腫、不孕)。

中醫師 羅珮琳 在其書 《女中醫教妳解決惱人的婦科問題》中提到,子宮是女人的第二個心臟,一般人卻疏忽保養,她認為子宮保養比臉部保養還要重要,因為有很多面部的問題都是子宮造成的。

女人的寒主要就表現於子宮寒,身體寒(手腳冰冷),脾胃寒冷。從經絡的角度來看,現代女性喜歡穿短褲、短裙,一些女性喜愛露肚子、露肩背,這種衣著行為讓天生屬陰的女性更加雪上加霜。只要是女性就必須努力排寒,才可以從根本解決月經期間的各種不適,運用經絡檢測可以完全印證這個現象。

雲端中醫有一篇文章提到寒氣體質最頻繁出現的經絡現象就是「膽經虛證」。名養生家 中里巴人在其著作《求醫不如求己》書中提到,帶脈與婦女的經帶關係密切,而帶脈就是位於膽經之上,因此膽經虛證的人通常帶脈也會異常,造成白帶、腰酸、腰痛與各種婦女病。

某會員H小姐的閨蜜由於具備模特兒級的身材,經常喜歡穿著清涼的衣服。H小姐對她的經絡型態感到非常好奇,想知道穿很少衣服的人經絡究竟是如何?有一天就特別把她抓過來檢測,結果顯示膽經、胃經與腎經能量明顯低下(下圖為經絡型態),讓H小姐深信穿著對身體的影響力,果然不小。

穿著清涼的女性,經常出現的經絡型態
穿著清涼的女性,經常出現的經絡型態

這種經絡型態,容易出現中醫所說的「寒濕凝滯」或「胞宮血瘀」證型,所造成的月經疼痛會比較劇烈且時間較長,甚至會感到肚子冷、腰痛,月經色紫黯有血塊、四肢手腳冰冷、一些女性在這個時候需要喝熱黑糖水,或是溫暖腹部之後,就會感到舒服。

三、脾虛與腎虛,手三陽經氣血不足

中醫婦科權威陳玫妃在其書中《經痛,走開!子宮調養好 疾病遠離你》提到,只要養好脾、胃、腎臟的氣血,不論是痛經、便秘與腹瀉都可以一次解決,甚至可以讓臉部充滿光澤,還可以達到美容的效果。

運用經絡檢測也可以明確驗證這個現象,許多便秘、腹瀉、頻尿(夜尿)、腳水腫的人都發現自己的經絡圖上出現脾經與腎經虛證。而從上述第一點的鐵三角經絡型態,也會出現脾經、腎經虛證,可見女性月經痛與這兩條經絡息息相關

某會員D小姐也是一位身材姣好的企業經理人,從小就喜愛穿短褲、短裙,尤其愛喝冰水吃冰淇淋,這種習慣至少持續了20年以上。她說:「我喝冰水是用猛灌的,絕對不是慢慢喝」她也說:「從開始有月經之後,她從來沒有一次是不會痛經的,每次月經來時幾乎都要請假三天以上,因為實在是痛的讓她受不了」

脾腎經虛證,膽經左右差距,腹部濕寒
脾腎經虛證,膽經左右差距,腹部濕寒

直到5年前她開始研究中醫,經常幫自己檢測並觀察經絡,當作是自己學習養生的工具,她詳細紀錄了自己的月經狀態與經絡變化。她發現自己每次檢測,膽經經常會出現左右差距過大,而脾經、腎經虛證,而且手三陽經也是虛證。

她之所以會相信中醫,是因為5年前的某一天開始月經就從來沒出現過了,她當時感到非常納悶,因為自己還沒有到停經期,怎麼會沒有月經呢?當時有一位中醫師開了「八味地黃丸」給她服用之後不到兩天月經就來了。

醫生告訴她,這個中藥方劑是屬於偏熱的藥物,可以提升腎陽因此造成月經出現,依照他的臨床經驗不少女性服用之後都出現類似現象,可見下腹虛寒自造成子宮問題的根源,從那時候開始她就開始進行排寒養生。

四、濕熱鬱結與氣血兩虛(氣滯血瘀)之經絡型態探討

中醫診斷學中探討痛經的證型非常多,有些證型不容易透過經絡檢測來呈現。例如:「濕熱鬱結」、「氣血兩虛」這兩種就很難找出一種典型的經絡型態。因為這些證型其實與上面提到的多數是重疊的。也就是說,同一種經絡型態有可能存在數種中醫證型

有些會員就發現,同樣是鐵三角經絡型態的變化型,有些經痛的女性會出現濕熱症狀,例如:經痛有灼熱感,經血色暗紅、很臭、粘稠,平時就有黃白帶、大便黏、小便黃…等等。有些人雖然有同樣的經絡型態,但是卻沒有出現濕熱症狀。

而「氣血兩虛」或「氣滯血瘀」的類似經絡型態就更多了,甚至單純從一個「體能數值」(雲端中醫檢測個人版)就可以判斷是氣血兩虛(氣滯血瘀)。不少女性進行經絡檢測,體能數值始終低於30,這可以說是體內氣血虛弱的明顯訊號

體能數值太低的本身,就是氣血兩虛的證型
體能數值太低的本身,就是氣血兩虛的證型

任何經絡型態也都出現造成氣血兩虛的症狀(例如:月經量少、顏色淡質稀、面色白或萎黃、頭暈、心悸、疲倦…等等),運用中藥補氣、補血之後都可以改善症狀,然而卻不容易針對特定的經絡型態加以改善,因此這可以說是一個較廣義的體質概念,卻不是一個精確的證型。

改善女性月經疼痛的建議養生方法

1. 避免生冷寒涼及過熱、酸澀之食物

從上面的經絡型態可以看出,多數女性是因為腹部及子宮太寒造成月經腹痛,因此那些愛喝冷飲、三餐吃冰、愛吃生冷寒涼食物,或愛洗冷水澡的女性,很難脫離經痛的夢靨。如果連月經期間也這麼做的話,那更是無藥可救!

月經期間儘量不要食用生冷寒性食物
月經期間儘量不要食用生冷寒性食物

如果確定是陽虛體質的女性,至少月經前一週至經期都不能吃生冷食物。以上面的D小姐為例,喜愛吃冰的她,雖然沒有完全戒除喝冰水、吃冰淇淋,但是已經減少過去90%的食用機率,大幅改善月經疼痛的現象。尤其她在經期,會飲用熱性的「薑茶」,效果不錯。

月經期間不適合食用過於辛熱、辛辣食物,容易易助陽升火,反而會使人體陽熱偏亢,因為體質濕熱所造成的經痛,特別要注意不要食用。由於酸澀食物具有收斂、固澀的特性,月經期間食用容易收斂血液,不利於經血的排出,造成經血瘀阻引起痛經,也必須注意!

2.經期前後不要穿短裙,要穿長褲

現代女性長年愛好穿著短裙,總是將腳部的經絡直接曝露在寒氣之下,久了自然造成膽經虛證之寒性經絡體質,只要運用經絡檢測都可以直接驗證這個現象。

雲端中醫曾經發表過的日本醫師強力推薦的排寒法,書中就提到不但要穿長褲,甚至還要要穿七雙(七層)襪子,可見如果將腳直接暴露在寒氣之下,對女性的傷害非常大!

上面提到經常月經痛的D小姐,後來幾年間出門都只穿長褲,睡覺時不論冬天、夏天一定是穿襪子,結果果然真的好了一大半!

3. 運用艾灸法

中醫師單桂敏 從醫40餘年,因為自己是女人,也特別了解女人的困擾,她是《單氏艾灸療法》的創立者,她致力於協助女性運用艾灸排寒,在其《艾灸排寒:灸除「虛、鬱、瘀、寒」的女人私療法》一書中特別強調只要經常運用艾灸,竟然可以改善54種婦科疾病。

經常月經痛的女性,可以運用「灸條」或「遠紅外線照射器」溫暖腹部,尤其是肚臍周圍、氣海穴關元穴特別加強。背後的「八髎穴」可用灸條,也可用暖暖包、熱毛巾,每天熱敷穴位30分鐘。各位女性別小看這個方法,效果是非常好的!

八髎穴可以改善很多婦科疾病
八髎穴可以改善很多婦科疾病

4. 按摩、拍打相關經絡與穴道

從上面的經絡型態可以看出,有些經絡與月經疼痛密切相關,例如:膽經、肝經、脾經、腎經。針對膽經部分可以經常敲打大腿部分。針對肝經、脾經、腎經部分,可以在每天晚上用溫熱的水泡腳半小時,之後進行按摩效果特別好。

可以針對一些穴道特別加強,例如:合谷穴三陰交血海穴太衝穴,這些穴道對於改善婦科疾病效果都是非常顯著的,千萬不能錯過!周宗翰中醫師提出,睡前可以躺在床上,將腿垂直靠在牆上,休息放鬆10分鐘,既能促進血液回流,又可減輕水腫狀況。

5. 月經期間不能熬夜、不要提重物

上面提到的鐵三角經絡現象,只要經常熬夜、過度勞累的人就會出現。因此在月經期間不能熬夜,晚上10點以前入睡,就不會造成脾經沒有能量。經期尤其不能過度勞累,這會使免疫力降低,經痛更加嚴重。

月性在月經期間尤其注意不能提重物,因為提重物會使下腹部用力,易造成經血過多或延長。曾經有一位女性會員就分享自己的經驗,有一次她在月經期間剛好搬家,那次月經就持續很久沒停,血流太多讓她感到非常虛弱。

6.月經前後相關的食物

名中醫師余應偉在其《溫養不痛經:全方位呵護女性的中醫小妙方》中特別提到,改善痛經最快的方法就是飲用「薑桂紅糖茶」,只要將生薑10克、肉桂3克、紅糖30克、紅棗2枚,用中火煮3~5分鐘就完成,尤其是肉桂的效果非常強大!

陽虛寒性體質的女性,可以食用麻油煎蛋,可改善虛寒狀態。體內濕熱嚴重的人,可以飲用「菊花薄荷茶」。體內血瘀嚴重的女性,可以飲用「山楂」茶或相關健康食品,都是可以明確改善經痛的食物。

由於月經之後會損失一部分血液。因此,月經後期需要多補充含蛋白質及鐵、鉀、鈉、鈣、鎂的食物。例如:雞蛋、莓果類、紅豆、牛奶、五穀雜糧、堅果、番茄、木耳、玉米筍、花椰菜、黃豆、芥藍菜、菠菜、草莓、蘋果、葡萄、香蕉…等食物。

有些人認為月經完之後必須服用「四物湯」大補氣血,這可能不一定是正確的方法。某位患有子宮肌瘤的女性也發現,她每次只要服用四物湯之後,肚子就更痛了,事實上透過食物補充營養更為重要。

7.經期洗頭注意事項

古人認為經期嚴禁洗頭,許多人搞不懂這是什麼原因?事實上現代中醫莊淑旂博士也提出,經期洗頭後,很容易造成月經突然間停止,而導致子宮收縮不完全,應該排出的汙血沒有排乾淨,而殘留在子宮內。不過這個看法有很多現代女性無法認同,認為這很不衛生。

事實上這可從穴道來理解,「頭為六陽之首,子宮為任脈的起點」,頭頂的百會穴可以改善因為中氣下陷所導致的子宮下垂,因此刺激之後會收縮子宮所造成月經停止。所以只要有發現經血開始減少,就要特別注意不要太刺激這個穴道。此外,月經洗完頭髮一定要吹乾,否則會造成膽經氣血阻塞而長年頭痛。

8.服用相關中藥

可以改善月經痛的中藥實在很多,畢竟這種症狀已經被中醫治療了至少千年以上。常用可以改善經痛的中要有:「柴胡疏肝湯」、「溫經湯」、「吳茱萸湯」、「當歸四逆湯」、「少腹逐瘀湯」、「丹梔逍遙散」、「八珍湯」、「桃紅四物湯」、「桃核承氣湯」…等等,建議可以與中醫師討論,依照自己的證型決定中藥。

上面提到的D小姐執行上面多數的養生法,就這樣堅持了5年以上,她明顯發現痛經的機率愈來愈少,有時候甚至完全不會痛經,以前容易出現白帶與腹瀉的現象也改善了,尤其是現在精神愈來愈好,以前容易動不動就生氣,現在變得有耐性許多,手腳經常溫暖,甚至會感到發熱。她的經驗應該都可以複製到多數女性身上!


註1: 《中醫症狀鑑別診斷學》提到,痛經包含「肝氣鬱結」、「胞宮血瘀」、「寒濕凝滯」、「濕熱鬱結」、「氣血兩虛」、「衝任虛寒」、「肝腎虧損」…等等證型。高雄長庚紀念醫院探討痛經專文提到:氣血虛弱型、肝腎虛損型、氣滯血瘀型、寒濕凝滯型、血熱瘀結型

相關文章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