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本方劑之前,必須先理解「血府逐瘀湯」(點選閱讀),這是清代王清任所研發的中藥方劑。
他善於運用活血化瘀藥物,創制了一系列活血化瘀的名方,血府逐瘀湯、通竅活血湯,膈下逐瘀湯、少腹逐瘀湯、身痛逐瘀湯,常稱為五逐瘀湯。
各方均以川芎、當歸、桃仁、紅花、赤芍為基礎藥物,俱有活血祛瘀止痛作用。其中血府逐瘀湯配有行氣開胸的枳殼、桔梗、柴胡,以及引血下行的牛膝,故宣通胸脅氣滯,引血下行之力較好,主治胸中瘀阻之證。
通竅活血湯配有通陽開竅的麝香、老蔥、生薑等,故辛香通竅作用較好,主治瘀阻頭面之證。
隔下逐瘀湯配有香附、廷胡索、烏藥、枳殼等疏腑行氣止痛之品,故行氣止痛作用較好,主治瘀阻膈下,氣滯之兩脅及腹中脹痛。
少腹逐瘀湯配有溫里祛寒之小茴香、官桂、乾薑,故溫經止痛作用較優,主治血瘀少腹之月經不鬧、痛經等。
身痛逐瘀湯配有通絡宣痹止痛之秦苀、羌活、地龍等,故多用於瘀血痹阻經絡所致的肢體痹痛或周身疼痛等。
本方(少腹逐瘀湯)主要功效是活血化瘀、溫經止痛。
主治:少腹積塊疼痛,或有積塊不疼痛,或疼痛而無積塊,或少腹脹滿,或經血見時先腰酸少腹脹,或經血一月見3-5次,接連不斷,斷而又來,其色或紫或黑,或塊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紅兼白帶。
或孕婦體壯氣足,飲食不減,並無傷損,三個月前後,無故小産,常有連傷數胎者。對婦科多種疾患,如衝任虛寒、瘀血內阻的痛經,以及慢性盆腔炎、腫瘤等,均有較好的療效。
赤芍性苦、微寒。主治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用於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肝鬱脅痛、經閉痛經、症瘕腹痛、跌撲損傷、癰腫瘡瘍。
川芎性味辛、溫。主治活血祛瘀;行氣開鬱;祛風止痛。用於頭痛眩暈、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腥痛、症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癰疽瘡瘍等症。
當歸性味甘辛、苦、溫。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用於血虛諸證、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症瘕結聚、崩漏、虛寒腹痛、痿痹、肌膚麻木、腸燥便難、赤痢後重、癰疽瘡瘍、跌撲損傷等症。
乾薑性味辛、性熱。主治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溫肺化飲。常用於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痰飲喘咳、四肢冰冷、寒飲喘咳、寒濕痹痛等症。
沒藥性苦、平。主治散瘀止痛、外用消腫生肌。用於跌打淤血腫痛、癰疽腫痛、胸腹諸痛、外用治瘡口久不收斂。
蒲黃性味甘、微辛、平。主治止血、化瘀、通淋。 用於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傷出血、經閉痛經、脘腹刺痛、跌撲腫痛、血淋澀痛。
肉桂性辛、甘、熱。主治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溫經通脈。主治腎陽不足、命門火畏寒肢冷、腰膝酸軟、陽痿遺精、小便不利或頻數、短氣喘促、浮腫尿少諸證。
五靈脂性味苦、甘、溫。主治活血散瘀、炒炭止血。 用於心腹淤血作痛、痛經、血瘀經閉、產後淤血腹痛、炒炭治崩漏下血、外用治跌打損傷、蛇、蟲咬傷。
茴香性辛、溫。主治散寒止痛、理氣和胃。用於寒疝腹痛、睾丸偏墜、痛經、少腹冷痛、脘腹脹痛、食少吐瀉。
延胡索性辛、苦、溫、無毒。主治活血、利氣、止痛。 用於胸脅、脘腹疼痛、經閉痛經、產後瘀阻、跌撲腫痛。
方中肉桂,乾薑,小茴溫經散寒,通達下焦以散少腹胞宮之寒;延胡行氣散瘀,消腫止痛;蒲黃,五靈脂合用名曰失笑散,活血祛瘀,散結止痛。
其中蒲黃生用,取其活血祛瘀力強,五靈脂用炒,重在止痛而不損胃氣;當歸活血養血,使祛瘀而不傷新血。
川芎乃血中氣藥,配赤芍活血行氣,散滯調經。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溫經止痛之效為婦科常用之方。
下腹無瘀血及孕婦慎用
少腹逐瘀湯, 出處:《醫林改錯》卷下。 組成:小茴香7粒(炒),乾薑2分(炒),元胡1錢,沒藥2錢(研),當歸3錢,川芎2錢,官桂1錢,赤芍2錢,蒲黃3錢(生),靈脂2錢(炒)。 主治:去瘀,種子,安胎。活血祛瘀,溫經止痛。主治:少腹積塊疼痛,或有積塊不疼痛,或疼痛而無積塊,或少腹脹滿,或經血見時先腰酸少腹脹,或經血一月見3-5次,接連不斷,斷而又來,其色或紫或黑,或塊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紅兼白帶。或孕婦體壯氣足,飲食不減,並無傷損,三個月前後,無故小産,常有連傷數胎者。對婦科多種疾患,如衝任虛寒、瘀血內阻的痛經,以及慢性盆腔炎、腫瘤等,均有較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