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祛痛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止痛: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它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緩解疼痛。
- 補血養血: 當歸還具有補血養血的作用,對於因氣血不足導致的疼痛,也有很好的緩解效果。
因此,在祛痛湯中加入當歸,既能活血止痛,又能補血養血,達到更全面的治療效果。
「祛痛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 活血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氣血瘀阻、經絡不通所致的疼痛,川芎能有效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止痛的效果。
- 升陽散寒: 川芎能升散陽氣,驅散寒邪,對於因寒邪侵襲、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疼痛,川芎能溫通經絡,散寒止痛。
總之,川芎在「祛痛湯」中起到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升陽散寒的作用,有助於緩解各種疼痛症狀。
「祛痛湯」方劑中加入「天仙藤」,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活血止痛: 天仙藤味苦、性平,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其對於跌打損傷、骨折、腰腿疼痛等症狀,能起到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的作用,因此被用於祛痛湯中以緩解疼痛。
- 祛風濕: 天仙藤還具有一定的祛風濕功效,對於風濕痺痛、關節疼痛等症狀,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在祛痛湯中加入天仙藤,可以加強其祛風濕止痛的功效。
「祛痛湯」中包含「杜仲」,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 補肝腎,強筋骨:杜仲性溫,味甘,入肝腎經,能補益肝腎,強健筋骨,對於因肝腎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軟、肢體疼痛有緩解作用。
- 祛風濕,止痛:杜仲亦具祛風濕之效,可通絡止痛,對於風寒濕痹引起的疼痛,如關節疼痛、肌肉疼痛等,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杜仲作為祛風濕、補肝腎之要藥,加入「祛痛湯」中,可增強方劑的止痛效果,並起到標本兼治之功效。
「祛痛湯」中加入「沙苑子」的主要原因如下:
- 補腎壯陽,強筋健骨:沙苑子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強筋健骨之功效。對於因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筋骨疼痛,具有顯著療效。
- 通絡止痛:沙苑子還具有通絡止痛的作用。對於因經絡不通所致的疼痛,如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等,沙苑子可以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
因此,沙苑子在「祛痛湯」中,既能補腎壯陽,又能通絡止痛,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狀。
祛痛湯中包含延胡索,主要是因為延胡索具有以下作用:
- 活血化瘀: 延胡索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瘀滯,對於因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的疼痛有顯著效果。
- 行氣止痛: 延胡索可疏通經絡,解除氣滯血瘀,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因此,延胡索在祛痛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有效緩解各種疼痛症狀,提升整體療效。
祛痛湯中加入肉桂,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溫經散寒,止痛消腫: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寒邪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疼痛,肉桂可以溫通經脈,散寒止痛,起到緩解疼痛的效果。
- 助藥力,增強療效:祛痛湯的組成中,往往還包含其他藥材,肉桂能起到引藥入經、助藥力發揮的作用。例如,與一些溫性藥物配合,可以加強溫經散寒的效果;與一些活血化瘀藥物配合,可以促進氣血運行,加速疼痛消退。
祛痛湯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中散寒止痛: 茴香性溫,味辛,入肝、脾、腎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寒邪入侵、氣血凝滯所致的疼痛,如腹痛、胃痛、腰痛等,茴香能起到溫經散寒、緩解疼痛的作用。
- 行氣活血止痛: 茴香亦有行氣活血的功效,能促進氣血運行,緩解因氣血瘀滯所致的疼痛。對於一些因氣滯血瘀所導致的疼痛,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茴香能起到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作用。
主治功效
祛痛湯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醫方簡義》王清源所載,祛痛湯主治腰痛、小腹痛,且不論虛實皆可應用。此方劑的組成及功效分析如下:
方劑組成及功效:
當歸、川芎、延胡索: 此三味藥材皆為活血化瘀要藥。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川芎活血行氣,散風止痛;延胡索則活血止痛,行氣消積。三藥合用,能有效改善氣血瘀滯所致的腰痛、小腹痛。
天仙藤: 具有舒筋活絡,祛風除溼的功效。此藥材針對因風寒濕邪侵襲導致的筋骨疼痛,起到舒筋通絡,散寒除濕的作用,尤其適用於腰痛伴有肢體麻木、活動受限的情況。
杜仲: 補肝腎,強筋骨。肝腎虧虛是許多腰痛的重要病機,杜仲能補益肝腎,從根本上改善腰痛的症狀。
沙苑子: 補腎壯陽,固精縮尿。若腰痛伴有腎虛症狀,如腰膝酸軟、精氣不足等,沙苑子則能起到補腎填精的作用,從而緩解疼痛。
肉桂、茴香: 兩者皆為溫陽散寒之品,肉桂溫陽散寒,暖宮止痛,尤其適用於寒凝氣滯所致的小腹疼痛;茴香溫中散寒,行氣止痛,能進一步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治療原理:
祛痛湯的治療原理在於辨證論治,兼顧虛實。方中活血化瘀藥為主,針對氣血瘀滯所致的疼痛;溫經散寒藥為輔,針對寒凝血瘀的疼痛;補益藥材則針對虛證,如肝腎虧虛,從根本上調理身體。 因此,無論是氣血瘀滯、寒凝血瘀,還是肝腎虧虛引起的腰痛、小腹痛,此方都能有效治療。 《醫方簡義》中更提到,如小腹痛甚者,則加用青皮、桃仁、韭白,此為加強活血化瘀之力,針對瘀血阻滯較重的患者。
總而言之,祛痛湯通過多種藥材的協同作用,從活血化瘀、溫經散寒、補益肝腎等多個方面入手,達到治療腰痛、小腹痛的目的,其不論虛實皆治的特點,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傳統服藥法
當歸4錢,川芎2錢,天仙藤1錢,杜仲3錢(炒),炒川斷2錢,生沙苑子3錢,延胡3錢,肉桂5分,小茴4分(炒)。
如小腹痛甚者,必瘀多,加青皮1錢,炒桃仁1錢,韭白1握,水煎服。
水煎,入酒少許沖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祛痛湯是一首中藥方劑,使用前應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祛痛湯, 出處:《醫方簡義》卷六。 組成:當歸4錢,川芎2錢,天仙藤1錢,杜仲3錢(炒),炒川斷2錢,生沙苑子3錢,延胡3錢,肉桂5分,小茴4分(炒)。 主治:腰痛,小腹痛,不論虛實皆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