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聖散

SAN SHE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三

熱性指數

30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7.5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心經 25%
脾經 25%
腎經 8%
胃經 8%
肺經 8%
肝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三聖散是一種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調理脾胃、活血化瘀,其組成中包含當歸,這是因為當歸具有補血和調經的特性,能有效提升身體的整體健康。當歸被譽為「血中之聖藥」,不僅能促進紅血球的生成,還能改善血液循環,對於因血虛引起的疲勞、虛弱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此外,當歸還能疏通經絡,減輕疼痛,因此當腸胃虛弱導致的經絡不通時,當歸能助於舒緩不適,從而提升三聖散的療效。在搭配其他藥材時,當歸還能中和藥性,使整體方劑的效果更加平衡,適合不同體質的人羣使用。這樣的藥理特性,使得當歸成為組成三聖散不可或缺的成分之一,為煉製出一劑有效的方劑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三聖散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助陽化氣: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補火助陽、引藥入腎等功效。三聖散常用於治療陽虛氣寒所致的疾病,肉桂可溫補陽氣,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寒濕凝滯,達到溫陽散寒的目的。
  2. 引藥入腎,增強療效: 肉桂性溫,可引藥入腎,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三聖散中常配合其他藥材,如附子、肉桂等溫陽藥,肉桂可將這些藥材的藥力引導至腎經,加強腎陽的溫補作用,使藥效更加顯著。

三聖散中包含延胡索,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止痛: 延胡索味辛、苦,性溫,入肝、心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三聖散主治心腹疼痛、胸脅脹滿、瘀血阻滯等症,延胡索的活血止痛作用可有效緩解疼痛,促進氣血運行。
  2. 疏肝解鬱: 延胡索還具有疏肝解鬱的功效,可調節肝氣,緩解情緒抑鬱,與三聖散中其他藥材如柴胡、枳殼等相輔相成,共同達到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三聖散」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三聖散」是中醫學中一個應用廣泛的方劑,其名稱和組成在不同醫學典籍中略有差異,主要分為兩大類:

一、催吐類「三聖散」

組成: 此類「三聖散」主要由瓜蒂防風藜蘆三味藥組成,部分方劑會略有加減,如加入蠍子等。

主治功效: 主要用於治療中風痰厥癲癇哮吼頭痛等病症,尤其適用於痰涎壅盛無汗表實的情況。此外,也可用於治療積聚癥瘕水腫等症。

治療原理: 此類「三聖散」的治療原理是湧吐。中醫認為,當邪氣壅盛於上焦,阻滯氣機,導致痰涎壅盛、氣機不暢時,可採用湧吐法,將邪氣、痰涎等病理產物排出體外,從而疏通氣機,恢復人體正常生理功能。

  • 瓜蒂: 性苦寒,歸肺、胃經,具有湧吐痰涎、祛除濕熱的功效。
  • 防風: 性辛溫,歸膀胱、肝、脾經,具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的功效。在此方中主要協助瓜蒂引邪外出。
  • 藜蘆: 性苦寒,有毒,歸肺、胃、肝經,具有湧吐風痰、殺蟲的功效。

三藥合用,共奏湧吐痰涎、祛風解表之功。通過催吐,可以迅速排出體內痰涎,解除痰涎壅盛導致的各種症狀,如氣喘、胸悶、頭痛、抽搐等。此外,對於一些因痰濕、食積等導致的積聚癥瘕、水腫等病症,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二、活血調經類「三聖散」

組成: 此類「三聖散」主要由當歸肉桂延胡索三味藥組成,部分方劑會略有加減,如加入木香烏藥檳榔青皮山楂五靈脂蒲黃杜仲茴香乾荷葉生地黃牡丹皮等。

主治功效: 主要用於治療中風癱瘓腰痛產後瘀血腹痛心痛兒枕塊凝滯小腹刺痛等病症。部分方劑還可治療胃寒嘔逆不食等病症。

治療原理: 此類「三聖散」的治療原理是活血調經溫經散寒行氣止痛

  • 當歸: 性甘、辛、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
  • 肉桂: 性辛、甘、熱,歸腎、脾、心、肝經,具有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經通脈的功效。
  • 延胡索: 性辛、苦、溫,歸肝、脾經,具有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

三藥合用,共奏活血調經、溫經散寒、行氣止痛之功。對於因血瘀、寒凝、氣滯導致的各種疼痛、麻木、拘攣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作用。例如,產後瘀血腹痛,是由於產後惡露不盡,瘀血阻滯胞宮所致,此方可以活血化瘀、溫經止痛,從而緩解疼痛。中風癱瘓,多因氣血不足、經脈瘀阻所致,此方可以補益氣血、活血通絡,從而改善肢體功能。

三、 其他類型「三聖散」

尚有部分文獻記載了不同藥物組成的「三聖散」

  1. 組成: 烏魚骨、燒綿灰、血餘灰,用於治療產後下血痢不止。主要原理是止血。
  2. 組成: 半夏、丁香、胡椒,用於治療胃寒嘔逆不食。主要原理是溫胃降逆止嘔。
  3. 組成: 木香、烏藥、檳榔,用於治療心痛不可忍受的病症。主要原理是行氣止痛。
  4. 組成: 白滑石、甘草,再分三份,早晨加入青黛以淡竹葉湯、中午加入硃砂以燈心湯、晚上加入苦梗以蘇葉湯,用於治療小兒抽搐,治療目標是「以不發為度」。主要原理是清熱解毒、鎮靜安神。
  5. 組成: 乾荷葉、生地黃、牡丹皮、蒲黃,用於治療產後敗血衝心。主要原理是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6. 組成: 乾蜘蛛、蠍子、膩粉,另一種配方僅用蜘蛛,用於治療小兒口噤。主要原理是熄風止痙。

總結

「三聖散」是一個多樣化的方劑,不同組成針對不同病症,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催吐類「三聖散」以湧吐痰涎為主,活血調經類「三聖散」以活血調經、溫經散寒、行氣止痛為主,其他類型的「三聖散」則根據具體組成和功效而有所不同。臨床應用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選擇合適的「三聖散」方劑,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沒藥1分,琥珀1分,乾蠍7個(須尾者)。
上為細末,分作兩服。
每服鵝梨汁半盞,好肥皂角末3兩,濃煎湯1合,與梨汁相合和調下。藥了吐出涎,便能言語。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三聖散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腰骶痛貝爾氏癱瘓腹痛動脈粥樣硬化心絞痛肺結核前列腺炎胰臟炎腳氣病癲癇腦中風神經性厭食症原發性高血壓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肺氣腫

相同名稱方劑


三聖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八。 組成:好石灰1斤,大黃2兩。 主治:無名腫毒,惡物所傷;並破傷風。

三聖散, 出處:《傳家秘寶》卷三。 組成:沒藥1分,琥珀1分,乾蠍7個(須尾者)。 主治:中風舌強不語,及發心狂。

三聖散, 出處:《産科發蒙》卷一。 組成:蒲黃(醋炙)、棕櫚(燒存性)、亂發(燒存性)各等分。 主治:止血。主治:妊娠吐血。

三聖散, 出處:《便覽》卷四。 組成:白朮1兩,茯苓1兩,黃耆1兩,柴胡1兩6錢,人參1兩6錢,黃芩7錢,半夏7錢,甘草7錢。 主治:産後日久虛勞。

三聖散, 出處:《百一》卷三。 組成:當歸(洗,焙)、肉桂(去皮)、玄胡索(灰炒)各等分。 主治:中風癱瘓,腰痛,産後瘀血腹痛。中風手足拘攣,口眼歪斜,左癱右瘓,骨節痠疼,腳弱無力,行步不正。男婦腰痛。産後惡血凝滯,臍下作痛,或作寒熱。閃肭血滯,腹中痛,産後服之更妙。

三聖散,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二。 組成:防風3兩(去蘆),瓜蒂3兩(揀淨研破,以紙卷定,連紙銼細,去紙,用粗羅子羅過,另放末,將渣炒微黃,次入末1處同炒黃用),藜蘆(去苗及心,加減用之)或1兩或半兩或1分。 主治:中風閉證,癇、癲、狂,痰厥頭痛。中風失音悶亂,口眼歪斜,不省人事,牙關緊閉。陰癇及癲狂。痰厥頭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