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迎

ST05

英文名稱Daying

位置下頷骨上,下頷角下1.3寸,咬肌附著部的前緣

所屬經絡足陽明胃經

別名髓孔

可灸

最後更新日:2022-12-13

穴名介紹


迎,有「迎合」之意, 本穴在下頜角前下方(即大迎骨處),穴前有面動脈通 過,按壓該穴指面有動脈搏動衝感,故名。

解剖位置


  • 位於咬肌附著部的前緣,這是一個肌肉區塊的位置。
  • 在這個穴道的前方,有面動脈和面靜脈通過,它們負責臉部的血液供應。
  • 此處還分布著面神經和頰神經,這些神經控制臉部的表情和感覺。

針刺方法


避開動脈,直刺0.2~0.4寸,或斜刺0.5~1寸。 

注意事項


避開動脈

穴道介紹


大迎穴功效「熄風止痛,消腫活絡」。
主治牙關緊閉、齒痛、面頰腫、面痛、面神經麻痺、面肌痙攣、腮腺炎、三叉神經痛。

穴道配伍


1. 大迎穴配頰車穴治牙齒痛:

  • 原理: 頰車穴同樣位於面部,屬足陽明胃經,具有疏通經絡、緩解面部肌肉緊張的作用。二者合用,可協同作用於局部經絡,疏通經氣,消炎止痛,從而緩解牙齒疼痛。

2. 配下關、合谷、人中,有通關開竅的作用,治牙關緊閉:

  • 原理: 此配伍屬於急症通關開竅的常用方法。下關穴為足陽明胃經穴,與面部肌肉活動密切相關;合谷穴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具有通經活絡的功效;人中穴為任脈穴,具有開竅醒神的作用。大迎穴與此三穴合用,可快速疏通經絡,解除面部肌肉痙攣,有效治療牙關緊閉。

3. 配頰車、合谷、內庭,有祛風通絡,活血止痛的作用,治面腫、齒痛、口喎:

  • 原理: 此配伍針對面部腫痛,兼具祛風、通絡、活血的功效。頰車穴作用如前述;合谷穴通經活絡;內庭穴屬足陽明胃經,可清熱瀉火,消腫止痛。大迎穴與此三穴合用,可全面調理經氣,達到祛風通絡、活血止痛的效果,治療面腫、齒痛、口喎等症。

4. 配顴髎、聽會、曲池,有疏風清熱,消腫止痛的作用,治齒痛惡寒:

  • 原理: 此配伍針對齒痛伴隨惡寒的症狀,採用疏風清熱的策略。顴髎穴、聽會穴均與耳鼻面部經絡相關,可疏通經氣;曲池穴為手陽明大腸經合穴,具有清熱瀉火的作用。大迎穴與此三穴配合,可有效疏散風熱,消腫止痛,緩解齒痛和惡寒症狀。

Youtube影片


載入中...

穴道主治疾病


感染症與寄生蟲疾病

  • 腮腺炎
  • 淋巴結腫大

內分泌、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

  • 高血脂

神經系統疾病

  • 三叉神經痛

眼與附器疾病

  • 眼睛紅痛

呼吸系統疾病

  • 氣喘

消化系統疾病

  • 牙齦腫脹痛
  • 慢性肝炎

肌肉骨骼系統與結締組織疾病

  • 顳顎關節痛
  • 脖子頸項酸痛

艾灸刮痧


艾灸大迎穴方法

重點程序:

  1. 準備:
    • 艾條一根
    • 艾灸盒(可選)
    • 酒精棉球
    • 溫水
  2. 消毒: 用酒精棉球清潔大迎穴周圍皮膚。
  3. 定位: 找到大迎穴位置,避開動脈。
  4. 灸法:
    • 溫和灸: 將艾條點燃,距離穴位約3釐米,溫熱感覺舒適即可。
    • 雀啄灸: 將艾條點燃,快速地靠近穴位,像雀鳥啄食一樣,每次停留1-2秒,如此反覆操作。
    • 溫和灸雀啄灸 每次灸治時間約10-15分鐘。
  5. 艾灸後: 用溫水清洗穴位周圍皮膚。

遠紅外線加熱大迎穴方法

重點程序:

  1. 準備:
    • 遠紅外線神燈
    • 溫水
    • 毛巾
  2. 消毒: 用溫水清洗大迎穴周圍皮膚。
  3. 定位: 找到大迎穴位置,避開動脈。
  4. 加熱: 將神燈距離穴位約15-20釐米,用溫熱感覺舒適即可,每次加熱時間約10-15分鐘。
  5. 結束: 用毛巾擦拭穴位周圍皮膚。

注意:

  • 艾灸和遠紅外線加熱都需避免直接接觸皮膚,以免燙傷。
  • 每次灸治時間應根據個人體質和感受調整。
  • 如有任何不適,應立即停止使用。
  • 建議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

按摩推拿


大迎穴按摩方法:

重點程序:

  1. 準備: 將手指洗淨,並塗抹少許按摩油或乳液,以增加滑順度。
  2. 定位: 找到下頷骨上、下頷角下1.3寸處,位於咬肌附著部的前緣。
  3. 手法:
    • 輕柔按壓: 用拇指指腹輕柔按壓大迎穴,保持3-5秒。
    • 環形按摩: 以拇指指腹進行環形按摩,順時針和逆時針各5-10圈。
    • 提拉手法: 用食指和中指從下往上輕輕提拉大迎穴,重複5-10次。
  4. 時間: 每個動作重複3-5組,每次按摩時間約5-10分鐘。

注意事項:

  • 按摩過程中,注意避開面動、靜脈,避免用力過猛。
  • 若有疼痛或不適,請立即停止按摩。
  • 按摩後,可配合熱敷,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
  • 孕婦及有特殊疾病者,請諮詢醫師後再進行按摩。

古代中醫典籍摘錄


  1. 針灸甲乙經》:「痓口噤,大迎主之。...原文
  2. 針方六集》:「大迎二穴,主風痙喑啞,唇吻瞤動,牙疼頰腫不可以嚼,舌強難言,風壅面浮頸痛,瘰癧寒熱,目痛不能閉。...原文
  3. 針方六集》:「脊強兮,水道、筋束;目眩兮,顴髎、大迎。...原文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