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杏仁散方劑中包含杏仁,主要是因為杏仁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平喘的功效。
杏仁味苦性溫,入肺經,能宣肺降氣,化痰止咳,對於肺氣不降、痰濕阻肺引起的咳嗽、哮喘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此外,杏仁還具有一定的潤腸通便作用,有助於解決因燥熱引起的便祕問題。
因此,杏仁在杏仁散方劑中起到潤肺止咳、化痰平喘、潤腸通便的功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杏豆散中包含淡豆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表:淡豆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表、宣散風熱之效。杏豆散用於治療風熱感冒,症狀為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淡豆豉能清熱解表,緩解這些症狀。
2. 消暑除濕:淡豆豉還具有消暑除濕之功,對於夏季暑熱所致的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淡豆豉能起到清熱解暑的作用。杏豆散中加入淡豆豉,也能增強其消暑除濕的功效。
「杏豆散」中的韭菜,具有溫腎壯陽、散寒止痛的功效。韭菜能夠幫助改善因寒邪侵襲導致的疼痛,特別是腰腹部位的疼痛,與杏仁等藥材相配,可以增強整體的溫腎散寒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杏豆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杏豆散主要用於治療「狂犬咬傷」,即古代所稱的「猘犬咬」(狂犬病所致咬傷)。其用法外敷貼於傷處,並配合艾灸療法,旨在解毒、消腫、促進傷口癒合。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組成分析
- 杏仁(去皮尖):
- 性味苦溫,入肺、大腸經,具潤肺、散結、解毒之效。古代認為其能「消瘡毒」,外用可緩解局部腫痛。
- 含苦杏仁苷(amygdalin),水解後產生微量苯甲醛,可能具輕微消炎作用。
- 豆豉:
- 性味苦寒,入肺、胃經,能解表除煩、宣鬱解毒。
- 發酵製程中產生的酵素或成分,可能幫助分解毒素,且其黏稠質地有助於外敷成餅。
- 韭根:
- 性辛溫,具散瘀活血、解毒消腫之效。
- 含硫化物(如二烯丙基硫醚),可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助傷口修復。
- 杏仁(去皮尖):
治療原理推論
- 協同解毒:杏仁與豆豉均具解毒特性,可能針對狂犬咬傷的「毒邪」發揮作用;韭根加強散瘀,助毒外散。
- 外敷結合艾灸:
- 將三藥製餅貼敷,直接作用於傷口,可能吸收局部毒素或緩解炎症。
- 艾灸的溫熱效應能推動藥力深入,促進氣血運行,符合中醫「灸法引毒外出」的思路。
三、總結
杏豆散的設計反映古代對狂犬咬傷的「解毒為主、外治為輔」理念,結合藥物的局部作用與艾灸的溫通效果。其組成兼顧解毒、散瘀與促進癒合,雖現代醫學已明確狂犬病需疫苗防治,但此方仍具研究古代外治法思維的價值。
傳統服藥法
杏仁(切,去皮尖)1兩,豆豉1兩,韭根1握(淨洗)。
上為餅。
可瘡大小,厚1-2分。貼咬處,大作艾炷,以炙餅上,熱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同名稱方劑
杏豆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 組成:杏仁(切,去皮尖)1兩,豆豉1兩,韭根1握(淨洗)。 主治:狂犬咬。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