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龍葵膏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莨菪(也稱為龍葵),這主要是基於莨菪具有的藥理特性和治療效果。首先,莨菪是一種含有生物鹼的植物,其活性成分如莨菪鹼對於抗炎、止痛和解毒具有明顯的效果。透過這些特性,龍葵膏能夠有效減輕由於炎症引起的肌肉或關節疼痛,並促進傷口癒合。
其次,莨菪在中醫理論中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因風熱或濕熱引起的多種病症,因此在龍葵膏中能夠協調其他藥材的作用,增強方劑的療效。最後,其適當的用量也有助於降低副作用,使整個方劑更加安全有效。因此,莨菪的加入,能夠提升龍葵膏的綜合療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龍葵膏中包含胡荽,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 清熱解毒: 胡荽性涼,味辛,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與龍葵膏其他藥材,如龍葵、地榆等,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適用於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痛。
- 通氣止痛: 胡荽還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因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龍葵膏用於治療瘡瘍腫痛時,往往伴有疼痛,胡荽的加入可以起到一定的止痛作用。
總而言之,胡荽在龍葵膏中的作用,是與其他藥材協同,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通氣止痛等功效,共同達到治療瘡瘍腫痛的效果。
龍葵膏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肺止咳:杏仁性味甘苦、平,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化痰的功效。龍葵膏本身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而杏仁的加入則可增強其潤肺止咳的效果,適用於肺熱咳嗽、痰多難咳等症狀。
- 緩解燥熱:龍葵膏中某些藥材可能帶有燥熱之性,杏仁的潤肺作用可以緩解藥材的燥熱之性,使藥性更平和,避免藥物對身體造成負擔。
龍葵膏方中加入淡豆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淡豆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功效。龍葵膏主治熱毒瘡瘍,淡豆豉可輔助清熱解毒,促進瘡瘍消退。
- 疏散風熱: 淡豆豉還可疏散風熱,對於熱毒壅滯、發熱頭痛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龍葵膏中常配伍其他清熱解毒藥物,淡豆豉可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總之,淡豆豉在龍葵膏方中發揮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與其他藥物配合,共同達到治療瘡瘍的目標。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龍葵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惡刺」,即外傷或異物刺入皮膚後,引發的局部腫痛、化膿或感染。古代醫家將其歸類為「外毒侵膚」或「瘡瘍」範疇,認為此方能解毒消腫、拔毒生肌。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藥物組成解析
- 龍葵根:性寒,有小毒,清熱解毒、活血消腫,主治癰腫瘡毒。
- 莨菪子(天仙子):辛溫有毒,能麻痹止痛、散瘀消腫,外用可緩解疼痛。
- 胡燕窠(燕巢泥):性涼,清熱解毒,古代用於瘡瘍潰爛。
- 獨顆蒜:辛溫,殺蟲解毒,外用可消腫潰瘍。
- 胡荽子(芫荽子):辛溫,行氣活血,助藥力透達。
- 鼠糞(五靈脂或野鼠糞):古代認為可化瘀散結,拔毒外出。
- 杏仁:苦溫,潤燥散結,配合醋調可軟堅化腐。
- 豉(淡豆豉):解表除煩,助其他藥物散邪。
2.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結合 清熱解毒、拔毒透邪、散瘀消腫 三大方向:
- 解毒為主:龍葵根、胡燕窠清熱;莨菪子、獨顆蒜殺蟲攻毒,直接對抗「惡刺」引發的局部毒邪。
- 拔毒透出:鼠糞、胡荽子、杏仁均具「透散」之性,助膿血或異物外排。
- 散瘀消腫:蒜、豉辛散行氣,促進局部氣血流通;莨菪子止痛,緩解不適。
3. 外敷劑型設計
- 醋調封之:醋性酸收,能增強藥物滲透,同時抑制細菌。
- 醬飯相和:黏合藥物使其附著患處,並可能利用發酵成分加強藥效。
- 每日一換:保持藥效持續,避免腐敗分泌物積聚。
三、可能功效推論
綜合來看,龍葵膏透過 局部抗菌、消炎、促進膿液排出 的作用,治療因刺傷或感染所致的皮膚腫痛。其辛溫與寒涼藥並用,既能清熱,又不致過於寒凝,符合「瘡瘍宜消透」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龍葵根半兩,莨菪子半兩,胡燕窠半兩,獨顆蒜半兩,胡荽子半兩,鼠糞半兩,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豉半兩。
用醬飯相和爛搗。
醋調封之,每日1換。經5次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龍葵膏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使用。
- 龍葵膏不宜長期使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 龍葵膏使用前,最好諮詢醫生。
相同名稱方劑
龍葵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八。 組成:龍葵根半兩,莨菪子半兩,胡燕窠半兩,獨顆蒜半兩,胡荽子半兩,鼠糞半兩,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豉半兩。 主治:惡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