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苣根散中包含韭菜,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 溫陽散寒:韭菜性溫,味辛,入肝、腎經,能溫陽散寒,行氣止痛。對於寒邪客於脾胃,導致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韭菜可溫中散寒,促進脾胃功能恢復。
- 理氣止痛:韭菜辛香,能行氣解鬱,有助於疏通氣機,緩解氣滯引起的疼痛。對於寒凝氣滯導致的痛經、腹痛等症,韭菜可溫經散寒,理氣止痛,緩解疼痛。
因此,苣根散中加入韭菜,可發揮溫陽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寒邪客於脾胃或氣滯引起的疼痛等症狀。
苣根散為一方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一些特定的疾病或症狀。在這一方劑的組成當中包含了鉛丹這一成分。鉛丹,又名黃丹、彰丹,是古代醫學中常見的一種礦物藥材,具有一定的解毒、殺蟲、收斂及生肌作用。然而,現代醫學研究發現,鉛丹中含有鉛成分,長期或過量使用可能導致鉛中毒,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特別是對神經系統、血液系統以及腎臟等器官有潛在危害。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鉛丹之所以被納入苣根散的配方中,主要是基於古人的醫療經驗和當時對藥物性質的理解。在缺乏現代化學分析技術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往往根據藥物的外觀、性質及經驗效驗來判斷其療效。因此,鉛丹在古代多被視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成分而廣泛應用於各種方劑之中。然而,在當代應用此類含有鉛丹的方劑時,應嚴格遵循醫囑,並注意控制用量,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
苣根散方劑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開竅醒神: 麝香性溫,氣味辛香濃烈,具有開竅醒神、通經活絡之效。對於因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塞而導致的昏迷、神志不清、言語不利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苣根散主治風寒濕邪入侵,導致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而麝香的開竅醒神作用,可以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改善肢體功能。
- 活血化瘀: 麝香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外傷或疾病引起的瘀血腫痛,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苣根散中加入麝香,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加速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苣根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一切疳疾」。疳疾為中醫兒科常見病證,多因飲食不節、脾胃損傷,或蟲積內擾,導致氣血津液耗傷,表現為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腹大青筋、毛髮焦枯等。此方外敷,以通絡、殺蟲、消積為核心,針對疳疾之標實(蟲積、瘀滯)而設。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萵苣根、韭根、蒜(三根並蒜):
- 萵苣根:《本草綱目》載其「利五臟,通經脈」,具疏通之性;
- 韭根:辛溫,能散瘀活血,《食療本草》言其「殺蟲」;
- 蒜:辛辣殺蟲,尤擅驅蛔蟲、蟯蟲,為古代外用治疳要藥。
- 協同作用:三物皆具辛散穿透之性,爛研後外敷,可刺激局部經絡,促進藥力滲透,兼殺蟲消積。
黃丹(鉛丹):
- 性寒質重,外用能解毒生肌、止癢殺蟲,古代常用於瘡疳癬癩。其與蒜配伍,增強殺蟲之力;然其鉛毒之弊,古人或藉外用避之。
麝香:
- 辛香走竄,能開竅通絡、活血散結,《日華子本草》稱其「殺蟲,治疳積」。此處微量用之,助藥透達病所,破除疳積痼結。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外敷設計獨特:
- 選穴邏輯:依「男左女右」貼腳,從腳跟至大趾尖劃線,推至線盡處(約相當於「湧泉」或「然谷」附近),此區域屬足少陰腎經,與先天之本相連。疳疾多責之脾胃,而「腎為胃之關」,外敷此處可透過經絡調節脾胃功能。
- 劑型特點:以蒜汁保持藥濕潤,寒食面覆蓋固定,既能緩釋藥性,又可避免藥氣外泄。端午日製藥,取其陽氣旺盛之時,增強辛溫藥效。
- 整體思路:以辛香穿透之品開竅殺蟲,佐黃丹斂瘡,麝香引藥深入,共奏破除疳積、通調氣血之效。
總結
苣根散屬「外治殺蟲消疳」之法,避開小兒內服藥之難,通過經絡外敷與藥性協同,針對疳疾之蟲積、瘀滯病理。然其用黃丹、麝香等峻藥,體現古人「以毒攻毒」之思維,現代應用需審慎考證。
傳統服藥法
萵苣根7個,韭根7個,蒜1瓣,黃丹1兩,麝香1錢。
上先將三根並蒜爛研,次入黃丹、麝香,再研極爛,垍合盛之,勿令透氣,每於端午日絕早合之。
每有害疳孩兒,用線圍腳,男左女右,自後跟至大(母)趾尖為定,卻把線雙繢定自第一,推至線盡處,用紙花攤藥貼之,如藥乾旋入新蒜研藥,用之敷定,更須調寒食面作紙花子覆定藥,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溫,有散寒解表、活血通絡、消食下氣的功效,因此孕婦、體虛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苣根散, 出處:《雞峰》卷二十四。 組成:莴苣根7個,韭根7個,蒜1瓣,黃丹1兩,麝香1錢。 主治:小兒一切疳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