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鹽白梅散
YAN BAI ME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統》卷六十三引丹溪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15)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鹽白梅散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收斂止瀉: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對於因脾胃虛寒、寒濕內侵導致的泄瀉,白礬可以收斂腸道,減少水分流失,起到止瀉止痢的作用。
二、燥濕止癢: 白礬亦有燥濕止癢之效。對於因濕熱蘊結而導致的皮膚瘙癢、濕疹等症,白礬可以吸附濕氣,消炎止癢,改善症狀。
總而言之,白礬在鹽白梅散中起到收斂止瀉、燥濕止癢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鹽白梅散是中醫中一種傳統的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鉛丹,這引發了廣泛的關注與討論。鉛丹主要成分為硫化鉛,具有清熱解毒和燥濕的作用。在中醫理論中,鉛丹能夠幫助促進血液循環,針對某些由濕熱引起的皮膚病症,能起到一定的療效。然而,鉛丹在使用上必須謹慎,因為其含鉛特性可能對人體產生毒性。因此,當代中醫在使用這類方劑時,往往會考量到患者的具體情況,並根據臨牀需要進行合理調整。
鉛丹的傳統應用存在爭議,許多醫師和專家呼籲應當避免使用可能含有重金屬的方劑,因為長期攝入會造成健康危害。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許多中藥材的使用也逐漸向更安全、有效的方向轉變,這促使中醫界重新評估鉛丹的應用,並尋求替代成分以符合現代健康標準。希望未來能夠找到更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繼承和發展中醫的精髓。
鹽白梅散方劑中加入人中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人中白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治療因熱毒壅盛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鹽白梅散主治咽喉腫痛,人中白可以輔助其清熱解毒,消散咽喉部的炎症。
- 增強藥效:人中白與方劑中其他藥材,如白梅、鹽等,相互配合,可以增強藥效。白梅性酸,具有收斂生津、止咳化痰的作用,人中白可以輔助白梅清熱解毒,更有效地消散咽喉部炎症,緩解疼痛。鹽則可以增強藥效,促進藥物滲透,使藥物更容易到達病竈部位。
鹽白梅散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開竅醒神:麝香性辛溫,入心經,具有開竅醒神之效。鹽白梅散主治痰濁閉阻,神志昏迷,故以麝香開竅,通達心竅,使神志清醒。
- 通經活絡:麝香氣味芳香,具有通經活絡之效。鹽白梅散中加入麝香,可促進氣血運行,改善痰濁瘀滯,進一步增強藥效。
總而言之,麝香在鹽白梅散中發揮開竅醒神和通經活絡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痰濁閉阻、神志昏迷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鹽白梅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口瘡」,即口腔黏膜潰瘍,屬中醫「口瘡」「口糜」範疇。古代醫家認為口瘡多與濕熱上炎、虛火上浮或毒腐蘊結相關,臨床表現為口腔黏膜破潰、疼痛,甚則化膿。本方以「燒存性」「煅」「炒」等炮製法加強藥物收斂、殺蟲、燥濕之效,並佐以芳香開竅之品,體現「去腐生新、清熱斂瘡」的治療思路。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鹽白梅(燒存性):
白梅經鹽醃後酸性斂濕,燒存性後炭化,增強收斂止血、化腐生肌之效。古籍《本草綱目》載其能「除痰熱,止下痢,治口瘡」,推測其作用為清熱斂瘡,減少潰瘍面滲出。明礬(枯):
枯礬為煅製白礬,燥濕殺蟲力強,《本草經疏》言其「蝕惡肉,生好肉」,現代藥理證實其具抗菌、收斂作用,可抑制潰瘍面感染,促進黏膜修復。黃丹(炒):
炒黃丹(鉛丹)性寒,能解毒生肌,古代多用於瘡瘍潰爛。其與白梅、明礬協同,增強去腐斂瘡之效,但需注意其毒性,古方多外用避內服。人中白(煅):
人尿沉澱物煅後清熱降火,《本草備要》稱其「治喉痺、口瘡」,可能含尿素結晶與礦物質,具有清熱涼血、緩解瘡面灼痛的作用。麝香、冰片(甚者加):
二藥芳香走竄,能透皮黏膜、活血消腫止痛。冰片清熱,《本草衍義》稱其「通諸竅,散鬱火」,可緩解口瘡劇痛;麝香開竅避穢,助藥力透達病所。硼砂(甚者加):
性涼,清熱解毒,《日華子本草》載其「消痰止嗽,破癥結喉痺」,現代用於口腔炎症,可能調節潰瘍局部酸鹼環境,抑制細菌。
全方配伍邏輯:
本方以「清熱燥濕」為核心,結合「去腐生肌」與「芳香止痛」:
- 鹽白梅、明礬、黃丹三者共奏收斂燥濕、化腐解毒之效,針對口瘡濕腐穢濁之病機。
- 人中白」佐助降火,防虛熱上炎。
- 麝香、冰片作為使藥,引藥直達病所,並緩解疼痛。
- 加重時加硼砂、冰片,增強清熱消腫之力,體現「隨證加減」的靈活性。
總結:
此方通過局部用藥,直接作用於口腔潰瘍,以收斂防腐為主,輔以清熱止痛,符合古代「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理論,尤其適用於濕熱鬱火型口瘡。其組方展現「標本兼顧」思維,既治潰瘍表面腐穢(標),亦顧及內在火熱(本)。
傳統服藥法
鹽白梅(燒存性)1錢,明礬(枯)1錢,黃丹(炒)1錢,人中白(煅)5分,麝香少許(另研)。甚者,加硼砂5分,冰片1分。
上為細末。
乾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鹽白梅散, 出處:《醫統》卷六十三引丹溪方。 組成:鹽白梅(燒存性)1錢,明礬(枯)1錢,黃丹(炒)1錢,人中白(煅)5分,麝香少許(另研)。 主治:口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