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胡桐律散方中加入白礬,主要是基於其 燥濕止癢 的功效。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脾、胃經,具有收斂固澀、燥濕止癢、解毒生肌的作用。
胡桐律散主治濕疹、瘡瘍、濕瘡等症,而白礬能 吸附濕氣,止癢止痛,促進傷口癒合,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胡桐律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成分中包含了鉛丹。鉛丹在中醫中被認為具有特定的藥理作用,主要用於清熱解毒及治療某些皮膚病。然而,鑑於鉛丹的主要成分為鉛,這使得其安全性成為一個重要的議題。鉛是一種重金屬,其在體內的積聚可能導致中毒,長期暴露則可能產生神經、腎臟等多方面的損害。因此,在古代醫學理論中,儘管鉛丹被用於某些特殊病症的治療,但對於臨牀使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必須謹慎考量。現今的中醫醫師建議,在使用含有鉛丹的方劑時,須經過專業診斷,並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以避免潛在的健康風險。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對於傳統方劑的成分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有助於為中醫的現代化提供更加安全的依據。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胡桐律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療「小兒口齒疳,(匿蟲)血」,屬中醫「疳瘡」範疇。疳瘡多因脾胃濕熱上攻、或虛火燔灼口齒,致黏膜潰爛、齦腐出血,或蟲蝕齒根(「(匿蟲)」即蟲蝕之象)。「血」字提示兼見血熱出血或瘀滯,故本方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止血斂瘡之效,尤宜小兒體質稚嫩、不耐苦寒攻伐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清熱瀉火層面
- 胡桐律(即胡楊淚):性寒味鹹苦,為本方君藥,善清胃與大腸積熱,傳統用於口舌生瘡、齦腫出血,其收斂之性兼能止血。
- 生地黃:涼血養陰,治血熱妄行之出血,預防熱毒傷陰。
- 升麻:升散解毒,引諸藥上行口齒,並透發鬱火。
- 寒水石:清熱瀉火,尤解齒齦浮游之火,「燒」後增強斂瘡止血之效。
活血止痛層面
- 川芎、白芷:辛散活血,祛風止痛。川芎上行頭面通血絡,白芷專攻陽明經(齒齦屬陽明),改善氣血瘀滯之腫痛。
- 細辛:散寒透絡,開竅止痛,與寒藥相配,防涼遏冰伏之弊。
局部修復層面
- 青鹽:鹹寒軟堅,滌除齒垢,兼防腐斂瘡。
- 麝香:芳香走竄,助藥力滲透,散瘀消腫,促進黏膜癒合。
全方以寒涼清解為主,佐以辛散活血,形成「清而不凝、散不助火」的配伍特點。外用塗擦直接作用患處,通過:
① 抑制熱毒(胡桐律、寒水石)→ 減輕黏膜炎症;
② 改善血循(川芎、白芷)→ 緩解淤血腫痛;
③ 防腐生肌(青鹽、麝香)→ 促進潰瘍修復,共奏「牢牙止痛」之效。
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此方體現中醫「給邪出路」思想,不獨殺蟲,更重調節局部氣血環境,使蟲無以寄生。
傳統服藥法
胡桐律2錢半, 生地黃半兩, 升麻半兩, 川芎1兩, 白芷半兩, 細辛2錢半, 燒寒水石2兩(研), 青鹽(研)半錢, 麝香(研)半錢。
牢牙止痛。
上為細末。
每用少許,擦牙痛處,吐津,誤咽不妨,日用5-7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胡桐律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七。 組成:胡桐津1分,麒麟竭1分,白礬灰1分,黃丹1分。 主治:小兒口齒疳,(匿蟲)血。
胡桐律散, 出處:《禦藥院方》卷九。 組成:胡桐律半兩,川芎半兩,細辛半兩,白芷半兩,生地黃1兩,青鹽2錢半(研),寒水石(燒通赤,出火毒)2兩。 主治:齒齦腫悶,宣露血出。
胡桐律散, 出處:《禦藥院方》卷九。 組成: 胡桐律散(《禦藥院方》卷九。)出處:《禦藥院方》卷九。組成:胡桐律2錢半,生地黃半兩,升麻半兩,川芎1兩,白芷半兩,細辛2錢半,燒寒水石2兩(研),青鹽(研)半錢,麝香(研)半錢。主治:牢牙止痛。 。 主治:牢牙止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