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歸經飲

一味歸經飲

YI WEI GUI JING YI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4.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胃經 20%
腎經 20%
肺經 20%
脾經 20%
肝經
胃經
腎經
肺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一味歸經飲中包含韭菜,主要是利用其辛溫性,達到溫陽散寒、理氣止痛的效果。

韭菜性溫,味辛,歸肝、脾、腎經。其辛散之性可溫陽散寒,有助於驅散體內寒邪,改善因寒氣入侵導致的腹痛、腰膝冷痛等症狀。同時,韭菜還具有理氣止痛的作用,可緩解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

因此,在一些需要溫陽散寒、理氣止痛的方劑中,會加入韭菜以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一味歸經飲」主治「月經逆上,出于口鼻」及「吐血、咯血昏暈」,此症在中醫屬「倒經」(經行吐衄)範疇,機理多為血熱上沖或氣逆不降。古代醫家認為,婦人月經期間,血分鬱熱或肝經火旺,迫血妄行,血不循經而逆行,上犯口鼻;若見吐血、咯血伴昏暈,則為血隨氣逆、氣血逆亂之危候。此方以簡馭繁,針對血熱上逆、經血不降之病機,意在降氣導血,引熱下行。


二、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韭汁

  • 性味歸經:辛溫,入肝、胃、腎經。
  • 功效
    • 散瘀活血:韭汁辛散溫通,能行氣散血,破除鬱滯,《本草綱目》載其「散瘀血,逐停痰」。
    • 降逆導下:其辛溫之性可助氣機下降,間接引上逆之血下行。雖性溫,但與童便配伍可制其溫燥,反佐其降逆之效。
    • 通絡止血:古醫籍如《醫林纂要》言韭汁能「解血瘀,止血妄行」,其止血作用非單純收澀,而是通過調暢氣血而止溢。

2. 童便

  • 性味歸經:鹹寒,入肺、肝、腎經。
  • 功效
    • 滋陰降火:童便鹹寒質潤,能清熱涼血,針對血熱上沖之本,《傷寒論》早有「人尿」用於熱病傷陰之例。
    • 化瘀止血:其富含活性酶類,古人認為可「消瘀血、通經脈」,尤擅治吐血衄血,如《本草衍義》謂其「降火最速」。
    • 引血歸經:鹹寒沉降之性,能直折火勢,導血下行,契合「上病下取」之理。

3. 配伍邏輯

  • 辛溫與鹹寒相佐:韭汁辛溫助行散,童便鹹寒主沉降,二者一溫一寒,相反相成,既防韭汁溫燥助火,又制童便過寒留瘀,共奏「降逆不留滯,止血不凝瘀」之效。
  • 氣血同調:韭汁行氣活血,童便涼血化瘀,氣降則血降,符合「治血先調氣」的治療原則。
  • 歸經協同:二者同入肝經(主藏血),兼入胃腎,肝胃氣降則血不逆行,腎水得滋則火不妄動。

三、治療原理總結

此方以「降逆止血,引血歸經」為核心:

  1. 清熱降火:童便清血分之熱,平上逆之勢。
  2. 行氣導滯:韭汁疏通氣機,破除經絡鬱阻,使血有所歸。
  3. 化瘀生新:二者均具化瘀之能,止血而不留瘀,適用於熱鬱血瘀之證。

推論:此方簡峻,針對「血熱氣逆」之急症,尤適於倒經或急性吐血屬熱證者,通過調節肝胃氣機、清降火熱,使血循常道,體現中醫「治標顧本」的辨證思路。

傳統服藥法


韭汁一小杯。
和童便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暈眩梅尼爾氏病胃腸出血咳血突然暈倒不省人事吐血

相同名稱方劑


一味歸經飲, 出處:《古方匯精》卷三。 組成:韭汁一小杯。 主治:月經逆上,出於口鼻,以及吐血、咯血昏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