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根汁

JIU GEN ZHI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4.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胃經 20%
腎經 20%
肺經 20%
脾經 20%
肝經
胃經
腎經
肺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韭根汁」中包含「韭菜」,主要原因如下:

  1. 藥性相符: 韭菜根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補腎壯陽的功效。而韭根汁則主要針對寒邪客於胃腸、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韭菜根的藥性正好可以溫中散寒,促進消化,達到治療目的。
  2. 方便易得: 韭菜根是韭菜的根部,易於取得,而且價格低廉,方便患者使用。

因此,韭菜根是「韭根汁」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藥性與方劑功效相符,且易於取得,方便實用。

主治功效


韭根汁主治功效分析

韭根汁的主要功效為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溫陽補虛,主要用於治療小兒相關疾病,特別是與「熱」、「黃」、「吐」相關的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1. 小兒黃疸:

  • **《醫心方》**引《病源論》指出:「小兒在胎,其母臟氣有熱,熏蒸於胎;至生兒皆體黃,謂之胎疸。」說明小兒黃疸的病因多為胎中受熱毒所致。
  • **《聖濟總錄》**記載:「治小兒黃病。韭根汁方」「上一味,滴少許入鼻中,出黃水、即瘥。」以及 《千金寶要》記載:「又方:搗韭根汁,澄清,滴兒鼻中如大豆許,即出黃水,瘥。」 說明韭根汁治療小兒黃疸的原理可能是通過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的作用,排出體內濕熱之邪,從而達到退黃的效果。
  • 其他治療小兒黃疸的方劑如栝蔞根汁、麥青汁、秦艽湯、瓜蒂散等,也多具有清熱利濕的功效。

2. 小兒吐乳:

  • **《醫心方》**引《病源論》指出:「小兒吐哯者,由乳哺冷熱不調故也。」說明小兒吐乳的病因多為餵養不當,脾胃功能失調。
  • **《聖惠方》記載:「治吐乳黃色方:」「用韭根汁滴豆大,入口中,立瘥。」以及《幼幼新書》**引《聖惠》:「又方」「上搗韭根汁,滴豇豆大入口中,瘥。」說明韭根汁可以治療小兒吐乳,特別是吐乳黃色的情況。
  • 其原理可能是韭根汁具有溫中和胃、降逆止嘔的作用,可以緩解脾胃不和導致的嘔吐。
  • 其他治療小兒吐乳的方劑如菖蒲丸、枇杷葉散、地黃汁等,也多具有溫中和胃、降逆止嘔的功效。

3. 小兒鼻乾身熱:

  • **《聖濟總錄》**記載:「治小兒鼻乾身熱。韭根汁方」「上一味,搗取汁澄清,兩鼻孔各滴如黑豆許,勿多,多則有毒。」說明韭根汁可以治療小兒鼻乾身熱的症狀。
  • 其原理可能是韭根汁具有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的作用,可以緩解體內熱邪上擾,津液虧虛導致的鼻乾身熱。
  • 其他治療小兒鼻乾身熱的方劑如大黃湯、黃連汁、白礬塗等,也多具有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的功效。

4. 其他功效:

  • 《驗方新編》《救傷秘旨》中提到韭根汁可以加入複方中用於治療咳嗽,可能取其溫肺化痰的功效。
  • 《醫說》《雜病廣要》引《名醫錄》記載韭根汁可以治療胸痹,即心中急痛如錐刺,認為是胸中有惡血,使用韭根汁後吐出惡血而痊癒,說明韭根汁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
  • 《幼幼新書》引《大觀證類本草》注蕭炳云:「小兒初生,與韭根汁灌之,即吐出惡水,令無病。」以及《証治準繩‧幼科》記載:「韭汁法,《本草》云:兒初生,與韭根汁灌之,即吐出惡水。」說明韭根汁可能具有催吐排毒的作用,用於排出初生兒體內的惡水。
  • 《葉天士醫案精華》 中記載韭根汁泛丸,用於製作藥丸。
  • 《醫方絜度》 中以韭白丸(含大黃韭根汁炒)治療下焦濕熱,淋濁脹痛等症,取其通泄厥陰氣血之功效。
  • 《本草單方》 中記載韭根汁丸,用於治療元陽虛,頭痛如破,眼睛如錐刺,取其溫陽補虛的功效。
  • 《醫便》 中記載韭根汁炒梔子,用於治療心腹痛,取其增強清熱止痛的功效。
  • 《證類本草》 記載韭根汁治療胸痹、心脾骨痛甚以及蛇、犬咬並惡瘡,並提及多食昏神暗目,酒後尤忌,不可與蜜同食,說明其具有活血化瘀、解毒的功效,但也需注意用量和禁忌。

總結:

韭根汁作為一味傳統中藥,其功效多樣,主要體現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溫陽補虛等方面。在古代醫學典籍中,韭根汁多用於治療小兒黃疸、吐乳、鼻乾身熱等症狀,其治療原理與現代藥理學研究韭菜具有的抗炎、抗菌、抗氧化等作用相符。然而,由於古代醫療條件的限制,韭根汁的應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風險,需要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傳統服藥法


韭根汁、豬脂。
上煎,細細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鼻子乾燥

相同名稱方劑


韭根汁, 出處:《千金》卷五。 組成:韭根汁、豬脂。 主治:少小腹脹滿。

韭根汁,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四。 組成:韭根汁。 主治:小兒黃病;小兒鼻乾身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