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功效


散陰膏:

中藥方劑「散陰膏」,為一複雜且療效廣泛的傳統膏藥,主要成分包括:

  • 生薑:辛溫,散寒解表,溫中和胃。
  • 蔥白:辛溫,發汗解表,散寒通陽。
  • 韭菜:辛溫,溫中行氣,散瘀止痛。
  • 鳳仙花:性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桑枝:辛溫,散風解表,清營涼血。
  • 槐枝:苦寒,清熱涼血,止痛止血。
  • 柳枝:苦寒,清熱解毒,止痛止瀉。
  • 側柏葉:苦寒,清熱解毒,止血止帶。
  • 艾葉:苦溫,溫經止血,安胎止崩。
  • 麻油:性溫,潤燥通便,緩解疼痛。
  • 鉛丹:辛溫,散寒除濕,止痛止瀉。
  • 白芥子:辛溫,散寒解表,溫中除濕。
  • 花椒:辛溫,溫中散寒,止痛止瀉。
  • 乾薑:辛熱,溫中散寒,回陽通脈。
  • 白附子:辛熱,溫中散寒,回陽救脫。
  • 附子:辛熱,溫中止瀉,回陽救逆。
  • 烏頭:辛熱,溫中止瀉,回陽救逆。
  • 大黃:苦寒,清熱瀉火,通便止瀉。
  • 蒼朮:苦溫,燥濕健脾,祛風除濕。
  • 甘遂:辛溫,瀉下積滯,攻堅消積。
  • 天南星:辛溫,散寒除濕,消腫止痛。
  • 半夏:辛溫,散寒除濕,化痰止嘔。
  • 川芎:辛溫,活血行氣,止痛通經。
  • 當歸:辛溫,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麻黃:辛溫,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 天麻:甘平,息風止痙,平肝熄風。
  • 防風:辛溫,祛風解表,散寒止痛。
  • 紫蘇葉:辛溫,發汗解表,理氣和中。
  • 細辛:辛溫,發汗解表,溫中散寒。
  • 甘草:甘平,益氣補中,調和諸藥。
  • 羌活:辛溫,祛風解表,宣痹止痛。
  • 獨活:辛溫,祛風濕,活血止痛。
  • 全蠍:辛溫,熄風鎮痙,通絡止痛。
  • 陳皮:辛溫,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 赤芍:辛涼,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 白芷:辛溫,祛風散寒,通竅止痛。
  • 紫荊皮:辛涼,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 石菖蒲:辛溫,開竅醒神,化痰止嘔。
  • 威靈仙:辛溫,祛風除濕,活血止痛。
  • 蓖麻:辛溫,瀉下積滯,攻堅消積。
  • 木鱉子:辛溫,瀉下積滯,攻堅消積。
  • 乳香:辛溫,散瘀止痛,活血化瘀。
  • 沒藥:辛溫,散瘀止痛,活血化瘀。
  • 骨碎補:甘溫,補腎強骨,活血止痛。
  • 續斷:甘溫,補腎強骨,活血止痛。
  • 肉桂:辛溫,溫中止瀉,回陽通脈。
  • 木香:辛溫,理氣止痛,溫中散寒。
  • 延胡索:辛溫,活血行氣,止痛通經。
  • 五靈脂:辛溫,祛風解表,活血止痛。
  • 白笈:辛溫,散瘀止痛,活血化瘀。
  • 白蘞:甘溫,補腎強骨,活血止痛。
  • 白僵蠶:辛溫,祛風解痙,鎮靜安神。
  • 皁莢:苦溫,潤腸通便,消積化痰。
  • 桃仁:甘苦,活血行氣,潤腸通便。
  • 紅花:辛溫,活血化瘀,祛瘀止痛。
  • 自然銅:辛溫,散寒除濕,活血止痛。
  • 蛇蛻:甘溫,補腎壯陽,活血止痛。
  • 露蜂房:辛溫,散瘀止痛,活血化瘀。
  • 地龍:甘溫,滋陰補血,活血化瘀。
  • 杜仲:甘溫,補腎強骨,活血止痛。
  • 香附:辛溫,理氣解鬱,活血止痛。
  • 木瓜:辛溫,消積化痰,潤腸通便。
  • 五加皮:辛溫,補腎強骨,活血止痛。
  • 雄黃:辛溫,解毒殺蟲,祛風止痙。
  • 白礬:辛寒,收斂止血,固澀止瀉。
  • 蘇木:苦酸,活血行氣,止血止痛。
  • 遠志:甘溫,補腎益精,益智寧心。
  • 烏藥:辛溫,溫中散寒,止痛止瀉。
  • 川牛膝:甘寒,清熱涼血,活血通經。
  • 蛇牀子:辛溫,祛風濕,活血止痛。
  • 秦艽:辛溫,祛風濕,活血止痛。
  • 厚朴:辛溫,燥濕健脾,溫中散寒。
  • 蠶砂:辛溫,祛風濕,活血止痛。
  • 血餘炭:苦寒,涼血止血,消腫止痛。
  • 松香:辛溫,散瘀止痛,活血化瘀。
  • 赤石脂:甘溫,補腎固澀,止血止瀉。
  • 密陀僧:辛溫,散瘀止痛,活血化瘀。
  • 石灰:辛溫,收斂止血,燥濕殺蟲。
  • 鹿角膠:甘溫,補腎固精,益氣生血。
  • 樟腦:辛溫,祛風止痛,殺蟲止癢。

總結:

中藥方劑「散陰膏」組成複雜,涵蓋多種中草藥,旨在治療各種疼痛性疾病,包括風寒濕痹、筋骨疼痛、一切氣血痰凝滯、陰酸漫腫疼痛、腎虛腰背痛、受寒腹痛、跌撲閃挫諸痛、瘧疾、火衰泄瀉、脾虛久痢、疝氣、凍瘡、陰疽、濕痰流註等。其藥理作用包括散寒、除濕、溫中、行氣、活血、止痛等,臨牀應用廣泛,療效顯著。

傳統服藥法


將上兩膏合併,攤貼。
治三陰瘧,膏上摻靈仙、肉桂、吳萸、丁香、白胡椒末,貼背石第三骨節下;火衰泄瀉,摻肉寇仁末,貼命門穴;疝氣,摻川楝、茴香末貼臍下;治風氣痛,貼膏後,可用太乙針藥末捲紙捻點火
孕婦酌用。

方劑組成解釋


散陰膏由生薑、蔥白、韭菜、鳳仙花、桑枝、槐枝、柳枝、側柏葉、艾葉、麻油、鉛丹、白芥子、花椒、乾薑、白附子、附子、烏頭、大黃、蒼朮、甘遂、天南星、半夏、川芎、當歸、麻黃、天麻、防風、紫蘇葉、細辛、甘草、羌活、獨活、全蠍、陳皮、赤芍、白芷、紫荊皮、石菖蒲、威靈仙、蓖麻、木鱉子、乳香、沒藥、骨碎補、續斷、肉桂、木香、延胡索、五靈脂、白笈、白蘞、白僵蠶、皂莢、桃仁、紅花、自然銅、蛇蛻、露蜂房、地龍、杜仲、香附、木瓜、五加皮、雄黃、白礬、蘇木、遠志、烏藥、川牛膝、蛇床子、秦艽、厚朴、蠶砂、血餘炭、松香、赤石脂、密陀僧、石灰、鹿角膠、樟腦等多種中藥組成。

散陰膏具有散寒除濕、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的功效。其中,生薑、蔥白、韭菜、鳳仙花、桑枝、槐枝、柳枝、側柏葉、艾葉、麻油、鉛丹、白芥子、花椒、乾薑、白附子、附子、烏頭、大黃、蒼朮、甘遂、天南星、半夏、川芎、當歸、麻黃、天麻、防風、紫蘇葉、細辛、甘草、羌活、獨活、全蠍、陳皮、赤芍、白芷、紫荊皮、石菖蒲、威靈仙、蓖麻、木鱉子、乳香、沒藥、骨碎補、續斷、肉桂、木香、延胡索、五靈脂、白笈、白蘞、白僵蠶、皂莢、桃仁、紅花、自然銅、蛇蛻、露蜂房、地龍、杜仲、香附、木瓜、五加皮、雄黃、白礬、蘇木、遠志、烏藥、川牛膝、蛇床子、秦艽、厚朴、蠶砂、血餘炭、松香、赤石脂、密陀僧、石灰、鹿角膠、樟腦等中藥均具有散寒除濕、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散陰膏具有散寒除濕、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使用。如果長期使用,可能會導致陰虛火旺、燥熱傷陰等症狀。

相關疾病


腹股溝疝氣腹痛肺結核坐骨神經痛前列腺炎胰臟炎腳氣病瘧疾麻痺白帶心內膜炎五十肩膽囊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癤和癰骨及軟骨之惡性腫瘤(骨癌)四肢麻痺癱瘓二尖瓣狹窄

相同名稱方劑


散陰膏, 出處:《理瀹》。 組成:老生薑1斤,蔥白1斤,韭白1斤,蒜頭1斤,白鳳仙花(莖、子、葉、根全铢)1斤,桑枝1斤,槐枝1斤,柳枝1斤,桃枝8兩,乾柏葉4兩,艾葉4兩,上以小磨麻油5斤熬炒,黃丹收膏,入白芥子2兩,川椒末2兩,乾薑1兩,炮薑末1兩,攪勻聽用。生白附子4兩,生附子3兩,生川烏3兩,生草烏3兩,生大黃3兩,蒼朮2兩,甘遂2兩,生南星2兩,生半夏2兩,川芎2兩,當歸2兩,麻黃2兩,天麻1兩,荊穗1兩,防風1兩,紫蘇1兩,細辛1兩,甘草1兩,羌活1兩,獨活1兩,蠍尾1兩,陳皮1兩,赤芍1兩,白芷1兩,紫荊皮1兩,石菖蒲1兩,靈仙1兩,蓖麻仁1兩,木鱉仁1兩,乳香1兩,沒藥1兩,骨碎補1兩,續斷1兩,官桂1兩,廣木香1兩,延胡1兩,靈脂1兩,白及1兩,白蘞1兩,僵蠶1兩,皂角1兩,炮甲1兩,桃仁1兩,紅花1兩,自然銅(煅)1兩,蛇蛻1兩,露蜂房1兩,乾地龍1兩,杜仲1兩,香附1兩,木瓜1兩,五加皮1兩,雄黃1兩,明礬1兩,蘇木1兩,遠志1兩,烏藥1兩,牛膝1兩,蛇床子1兩,秦艽1兩,薑厚朴5錢,蠶砂1兩6錢,發團2兩4錢上以小磨麻油10斤熬炒,黃丹600兩收膏,加提淨松香8兩,赤石脂(煅)2兩,陀僧4兩,陳石灰(炒)4兩,鹿角膠(或用廣膠代)4兩,蘇合油1兩,樟腦1兩,攪勻。 主治:風寒濕痹,筋骨疼痛,及一切氣血痰凝滯,陰酸漫腫疼痛,腎虛腰背痛,受寒腹痛,跌撲閃挫諸痛,瘧疾,火衰泄瀉,脾虛久痢,疝氣,凍瘡,陰疽,濕痰流註等。

散陰膏, 出處:《理瀹》。 組成:生附子5兩,白附子4兩,生南星3兩,生半夏3兩,生川烏3兩,生草烏3兩,生麻黃(去節)3兩,生大黃3兩,羌活3兩,蒼朮3兩,川芎2兩,當歸2兩,薑黃2兩,細辛2兩,防風2兩,甘遂2兩,延胡2兩,靈仙2兩,烏藥2兩,獨活1兩,靈脂1兩,黑醜頭1兩,荊穗1兩,三棱1兩,莪朮1兩,藁本1兩,赤芍1兩,白芍1兩,紫蘇1兩,香附子1兩,白芷1兩,青皮1兩,陳皮1兩,天麻1兩,秦艽1兩,枳實1兩,厚朴1兩,檳榔1兩,遠志肉1兩,益智仁1兩,杜仲1兩,牛膝1兩,川續斷1兩,紫荊皮1兩,桂皮1兩,五加皮1兩,宣木瓜1兩,呆茱萸1兩,蛇床子1兩,補骨脂1兩,大茴1兩,巴戟天1兩,胡蘆巴1兩,巴豆仁1兩,杏仁1兩,桃仁1兩,蘇木1兩,紅花1兩,草果1兩,良薑1兩,皂角1兩,骨碎補1兩,自然銅1兩,劉寄奴1兩,馬鞭草1兩,紅牙大戟1兩,商陸1兩,芫花1兩,防己1兩,甘草1兩,木鱉仁1兩,蓖麻仁1兩,生山甲1兩,蜂房1兩,全蠍1兩,蛇蛻1兩,蓽茇1兩,甘松1兩,山奈1兩,黃連1兩,黃柏1兩,發團2兩,炒蠶砂2兩4錢,乾地龍10條,生薑2斤,蔥白2斤,韭白1斤,大蒜頭1斤,桑枝1斤,蒼耳草(全)1斤,鳳仙草(全株)約2-3斤,槐枝8兩,柳枝8兩,桃枝8兩,乾薑4兩,艾4兩,側柏葉4兩,炮薑2兩,菖蒲2兩,胡椒2兩,川椒2兩,白芥子2兩。 主治:傷寒陰症,寒中三陰,三陰病深變爲陰毒;雜中寒,男女房勞陰症,陰疸,陰水;寒脹,寒瀉,寒痢,三陰瘧,寒實結胸;久寒脅肋臍脹腹痛,或成氣痞、血塊、食積、痰癖、蟲蠱之類,他藥所不能推蕩者;陽衰,脊背腰膝冷痛,風寒濕痹,一切漏肩、鶴膝、走註、歷節,左癱右瘓,麻木疼痛,日久不能癒者;寒疝,少腹牽引腎丸而痛,囊冷如冰者,甚則入腹衝心連腰亦痛;寒濕腳氣,婦人白帶久不止,清冷稠粘,或多悲不樂,腰痛,臍下痛,或臍下冷屬寒濕者;子宮冷、小兒慢脾風,及外症陰疽、寒痰核、凍瘡、跌打閃挫等,一切下焦寒濕、表裏俱寒屬三陰證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