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砂的傳統功效
1. 祛風止癢
「蠶砂」在中醫傳統觀點中,其祛風止癢之效,主要根源於其能驅散體表之「風邪」。中醫認為,風邪乃百病之長,其性善行數變,常侵襲肌膚,擾亂氣血運行,導致皮膚出現搔癢、遊走不定之風疹等症狀。蠶砂能清宣疏散上部及體表之風邪,猶如盪滌拂散外來之邪氣,使肌膚得以安寧,從而達到迅速止癢之功。此乃其獨特之祛風作用。
2. 活血通經
蠶砂,在傳統中藥理論中,確實以其活血通經之效而聞名。此藥物能促進氣血運行,疏通經絡,對於因血脈瘀滯所致的婦科問題尤為適用。在中醫觀點下,「活血」旨在推動血液流通,化解瘀阻;「通經」則指疏利經脈,使月經周期運行順暢。
據載,蠶砂能治療閉經,即月經不來潮或延遲,以及崩漏,月經量過多或經期紊亂不止。其活血通經之力,正可改善經脈不暢、血瘀阻滯所引起的相關症狀,使經血歸於常道,從而體現其在調理月經失調上的重要作用。
3. 和胃化濁
蠶砂之「和胃化濁」功效,在中醫觀點中,體現其調和脾胃功能,並清除體內病理產物「濁邪」的能力。胃主受納腐熟水穀,脾主運化轉輸精微,二者相輔相成。若胃失和降,或脾陽不振,濕濁內生,則可導致消化功能失調。
蠶砂性味辛溫,歸入肝、胃經。其「溫陽散寒」之性,能溫暖脾胃,散去內生之寒濕,使胃氣得以降順,脾陽得以恢復運化功能,從而「和胃」。胃氣和暢,則濁邪難以滋生或可被排出。
同時,蠶砂「行氣活血」、「理氣止痛」的特性,能促進氣機暢通,活化血脈運行。氣行則濕化,血活則瘀消,體內鬱滯的濕濁、痰飲、瘀血等皆屬「濁邪」,得其行氣活血之功,便可有效消散,達至「化濁」之效。例如,吐瀉轉筋常因寒濕內阻、氣機不暢所致,蠶砂溫陽行氣、化濁止痛,使胃腑得復和諧;婦科之閉經、崩漏,亦或由於寒濕凝結、氣血瘀滯成濁,阻礙經脈,蠶砂則能溫經活血化濁,使經脈通暢。綜上,蠶砂以其溫通行散之力,標本兼顧,達和胃化濁之旨。
4. 祛風除濕
蠶砂在中醫上素有祛風除濕之功。風濕痺痛多由風邪、濕邪侵襲人體所致,蠶砂辛溫,能祛風散寒、化濕除痺,透過其辛散溫通之力,有效驅散滯留體內之風邪與濕邪,改善風濕痺痛,緩解關節腫痛、肢體困重等不適,使經絡得以暢通。
5. 通經絡
蠶砂,味甘性平,歸肝、腎經,其通經絡之功,乃中醫氣血運行理論之核心體現。經絡若不暢通,則氣血便瘀滯,可致百病叢生。蠶砂入肝腎二經,恰能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消除因血瘀所致之疼痛、腫脹等症。此即讓氣血在經脈中暢行無阻,使臟腑功能得以調和。其性平和,能輔助調血理氣,同時亦具息風止痙、化痰散結之效。
6. 活血化瘀
《本草綱目》載,蠶砂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從傳統中醫觀點看,其性微溫,味苦辛,歸心、肝、腎三經。苦能泄,辛能散,微溫則能通暢氣血。因此,蠶砂憑藉其開通、溫散之性,可助血行,化解瘀滯,從而消散腫脹,緩解疼痛,體現其活血化瘀之效。其入肝經尤善條達氣機,助肝藏血、疏泄之功;心主血脈,腎精可化生血,故對因瘀血阻滯所致諸證皆有裨益。
蠶砂的現代功效
1. 止痛功效
蠶砂作為中藥材,其止痛功效在現代藥理研究中可從多面向解析。其關鍵止痛活性成分包括三萜類、黃酮類及甾體類化合物。這些成分具顯著的抗炎作用,透過抑制發炎介質(如前列腺素、細胞因子)的釋放與活性,直接減輕由炎症引起的疼痛感,此為其主要的止痛機制。部分黃酮類與三萜類化合物亦被證實能直接作用於疼痛通路,或調節神經傳導,發揮鎮痛效果。此外,這些化合物的抗氧化特性有助於清除自由基,降低氧化應激對組織的損害,進一步緩解疼痛。蠶砂所含的蛋白質、胺基酸、維生素及礦物質等營養素,雖非直接止痛,卻能增強機體免疫力與修復能力,改善整體生理狀態,為疼痛管理提供間接支持,有助於加速組織修復並降低慢性疼痛閾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蠶砂注意事項重點:
- 血不養筋者禁服:蠶砂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若血不養筋的人服用可能會導致筋脈受損,加重手足不遂的症狀。
- 手足不遂者禁服:蠶砂具有活血散瘀的功效,手足不遂者服用可能會加重病情,不利於康復。
蠶砂相關的方劑
蠶砂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蠶砂含有的化學成分
脫鎂葉綠素 α(Pheophytin a), 脫鎂葉綠素 β(Pheophytin b), 13-羥基(13-R)脫鎂葉綠素 α(13-hydroxy(13-R)pheophytin a), 13-羥基(13-S)脫鎂葉綠素 α(13-hydroxy(13-S)pheophytin a), 13-羥基(13-R)脫鎂葉綠素 β(13-hydroxy(13-R)pheophytin b), 13-羥基(13-S)脫鎂葉綠素 β(13-hydroxy(13-S)pheophytin b), 10-羥基脫鎂葉綠素 α(10-hydroxypheophytin a)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