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節湯

三節湯

SAN JIE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4.5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肺經 25%
腎經 12%
脾經 12%
胃經 12%
膀胱經 12%
肝經
肺經
腎經
脾經
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節湯中加入石南葉,是基於其清熱解毒、利濕止癢的功效。

石南葉性涼,味苦,歸肺、肝經。其含有揮髮油、酚類、黃酮類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抗氧化等作用。

在三節湯中,石南葉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皮膚瘙癢、瘡瘍腫毒等症狀。其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消除濕熱之邪,利濕止癢作用則可以緩解皮膚瘙癢,促進瘡瘍癒合。

因此,石南葉作為三節湯的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發揮其清熱解毒、利濕止癢的作用,幫助治療相關疾病。

三節湯中加入蠶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蠶砂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三節湯主要用於治療水腫,而蠶砂能促進水液代謝,排出體內多餘水分,達到消腫之效。
  2. 清熱解毒:蠶砂亦具清熱解毒之功效,能清除體內熱毒,對於因熱毒蘊結而導致的水腫,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蠶砂在三節湯中發揮著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改善水腫症狀。

三節湯中包含麻黃,乃因其辛溫發散之性,可宣肺解表,用於外感風寒之證,如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等。

麻黃為三節湯之君藥,其藥性溫和,善於開腠理,使外邪得解,並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發熱、頭痛等症狀。

此外,麻黃亦可配合其他藥物,如桂枝、白芍等,共同發揮散寒解表、調和營衛之功效,以達到治療外感風寒之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節湯為傳統中藥外用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腳氣、偏風、歷節風、手足不隨疼痛」。以下從傳統功效與組方邏輯兩方面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解析

  1. 腳氣:此處指中醫「腳氣風毒」範疇,包含下肢腫痛、麻木或痿弱之症,非現代醫學維生素B1缺乏症。
  2. 偏風:即半身不遂或單側肢體風邪侵襲所致痹痛。
  3. 歷節風:屬痹證之一,關節疼痛遊走不定,類似現代類風濕性關節炎。
  4. 手足不隨:肢體活動障礙,與風濕痰瘀阻絡相關。

此方通過「淋洗」外治法,直接作用患處,具祛風除濕、活血通絡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以「三節」(石南節、杉木節、松木節)為君藥,輔以多種祛風濕藥物,其配伍思路如下:

  1. 「三節」協同通絡

    • 石南節:辛溫,祛風濕、強筋骨,《別錄》載「逐風痹」。
    • 杉木節、松木節:均含揮發油與樹脂成分,古代用於關節腫痛,取其辛溫通透之性,能逐關節滯氣。
  2. 祛風除濕藥組

    • 茵芋:苦溫,專治風濕痹痛,《本經》言「主五臟邪氣,風濕痹」。
    • 蒴藿(陸英):甘酸溫,活血散瘀,與蠶砂合用增強祛濕活絡之效。
    • 原蠶砂:辛溫,化濕和絡,《本草綱目》謂「祛風除濕」。
  3. 外用特殊材質

    • 麻黃根:雖內用止汗,外用可「通腠理」(《滇南本草》),助藥透皮。
    • 蓖麻葉:辛平,外用消腫拔毒,可能促進局部循環。
    • 柳蛀(柳樹蛀屑)、糞煮絮(腐朽織物)、桶中灰:此類物質多含鹼性成分,古代認為能「軟堅散結」,輔助藥物滲透。
  4. 治療原理推論

    • 全方以辛溫藥為主,符合「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原則,透過燥濕、溫通、活血改善局部氣血壅滯。
    • 外用熱淋促使毛孔開泄,加速藥物吸收,緩解關節腫脹疼痛。

綜觀之,三節湯透過植物節部(枝節關節類藥材)的「取象比類」思維,結合祛風濕藥與特殊外用材質,體現中醫「外治通絡」的直觀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石南節3兩,杉木節3兩,松木節3兩,茵芋3兩,蒴藿3兩,原蠶砂3兩,麻黃根3兩,蓖麻葉3兩,柳蛀3兩,糞煮絮3兩,桶中灰3兩。
上銼細。
用水1鬥5升,煮取1鬥,乘熱淋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三節湯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因此不宜在感冒發熱、體虛、孕婦等情況下服用。

相關疾病


腳氣病半身不遂膝部腫大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三節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四。 組成:石南節3兩,杉木節3兩,松木節3兩,茵芋3兩,蒴藿3兩,原蠶砂3兩,麻黃根3兩,蓖麻葉3兩,柳蛀糞3兩,煮絮桶中灰3兩。 主治:腳氣,及偏風、歷節風、手足不隨疼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