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沙膏

蠶沙膏

CAN SHA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4.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脾經 33%
胃經 33%
肝經
脾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蠶沙膏中包含蠶砂,主要原因有二:

  1. 消積止瀉: 蠶砂性寒,味甘,入脾、胃經,具有消積化滯、清熱止瀉的功效。對於脾胃積滯、食積不消、腹脹腹痛、泄瀉等症狀,蠶砂能有效促進消化,排除積滯,達到止瀉目的。
  2. 驅蟲殺蟲: 蠶砂對於寄生蟲具有較強的殺滅作用,可用於驅除腸道寄生蟲,如蛔蟲、蟯蟲等。蠶砂與其他藥材配伍,可加強驅蟲效果,同時緩解蟲體對人體的損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蠶沙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傷折,惡血不散」,即用於外傷骨折或筋傷後局部瘀血停滯、腫痛難消之證。古代醫家認為,跌打損傷導致經脈受損,氣血運行不暢,瘀血積聚於局部,形成腫脹疼痛。蠶沙膏外敷可助散瘀消腫,促進血行,間接輔助損傷修復。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原蠶沙(炒,研)

    • 蠶沙為家蠶糞便,性味甘辛溫,傳統用於祛風除濕、活血通絡。炒製後燥性減弱,更適合外用。
    • 其活血作用可能通過刺激局部微循環,加速瘀血代謝;辛溫之性亦可溫通經脈,緩解疼痛。
  2. 麥麩

    • 麥麩為小麥外皮,富含纖維,質地疏鬆。古代常用作外敷劑基質,能吸附濕氣、緩和刺激。
    • 與蠶沙搭配,可調和藥性,防止過於燥烈;其輕浮特性或有助藥力均勻滲透。
  3. 米醋

    • 醋性酸收,能軟堅散結、引藥入絡。古代傷科常用醋調藥外敷,以增強化瘀之效。
    • 其酸性可能促進局部血管擴張,輔助活血,同時收斂減輕腫脹。

配伍邏輯:
蠶沙主活血散瘀,麥麩佐制其性並助藥力佈散,米醋為溶媒兼增效。三者協同,形成溫通、散瘀、消腫之效,針對「惡血不散」之病機。

推測治療原理:

  1. 物理作用:麥麩與醋形成黏附性膏體,敷於患處可固定傷部,減少活動摩擦。
  2. 藥理作用:蠶沙及醋可能通過溫熱刺激與局部滲透,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吸收。
  3. 經絡調和:辛溫藥性結合酸收之醋,或可調節局部氣血,達到「通則不痛」之效。

此方體現古代外治「簡便效廉」的特點,以活血為主,兼顧固護傷處,符合傳統傷科「化瘀在先,續筋接骨在後」的治療思維。

傳統服藥法


原蠶沙2升(炒,研),麥麩3升。
上和勻,米醋4升煮調,瓷器盛。
量損處多少塗敷,以絹帛裹之,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蠶沙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四。 組成:原蠶沙2升(炒,研),麥麸3升。 主治:傷折,惡血不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