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棗葉散中加入側柏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止血生肌:側柏葉性涼,味苦,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止血生肌之功效。與棗葉共同使用,可加強清熱涼血、止血生肌的效果,用於治療外傷出血、瘡瘍腫毒等症。
- 收斂止汗,固澀止瀉:側柏葉還有收斂止汗、固澀止瀉的作用。與棗葉搭配,有助於治療因血熱引起的盜汗、自汗,以及脾虛引起的泄瀉等症狀。
因此,側柏葉的加入,不僅增強了棗葉散的清熱解毒、止血生肌功效,更增加了收斂止汗、固澀止瀉的功效,使其成為治療多種疾病的有效方劑。
棗葉散中加入蠶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燥濕: 蠶砂性寒,味甘,具有清熱燥濕之效,能有效抑制濕熱蘊結於腸胃,引發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2. 驅蟲止癢: 蠶砂有殺蟲止癢的作用,可以抑制寄生蟲的滋生,減輕皮膚瘙癢、濕疹等症狀。
因此,棗葉散中加入蠶砂,可以起到清熱燥濕、驅蟲止癢的作用,有助於治療濕熱引起的皮膚瘙癢、腹痛、腹瀉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棗葉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專治「蜘蛛作瘡」,即蜘蛛咬傷引發之局部紅腫、疼痛或潰爛。古時認為蜘蛛毒液侵襲肌膚,可致氣血壅滯、熱毒蘊結,甚則潰爛成瘡。方中以外用塗敷結合灸法,先灸咬處以溫通散毒,繼以藥泥塗之,達到解毒消腫、斂瘡生肌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棗葉:
性平,傳統用於清熱解毒,《本草綱目》載其能「治惡瘡、疥癩」。其葉質輕透散,或可引藥達表,緩解皮膚熱毒。柏葉:
苦澀微寒,具涼血止血、清熱燥濕之效,外用可治「火瘡」(《名醫別錄》)。與棗葉相配,加強清熱解毒之力,且採於端午(五月五日),古人認為此時藥氣充盛,祛邪效果更佳。生鐵衣(鐵鏽):
性辛寒,能散瘀血、消腫毒。《本草拾遺》指其「主惡瘡疥癬」,外用可沉降毒熱,化瘀通絡,減緩蜘蛛毒液所致之氣滯血瘀。晚蠶沙:
甘辛溫,祛風除濕、和胃化濁,《外臺秘要》載其外用治風熱癮疹。此處用之或取其辛散之性,助透邪外出,兼緩局部麻木瘙癢。
配伍邏輯與作用機理
- 藥性協同:
棗葉、柏葉清熱解毒為核心,生鐵衣散瘀降毒,晚蠶沙祛風透邪,四藥寒溫並用,共奏解毒消腫、通絡斂瘡之效。 - 外用劑型:
以麻油調和成泥,麻油本身具潤膚、解毒之功(如《千金方》治瘡瘍),兼為賦形劑,使藥力黏附患處,持久起效。 - 結合灸法:
先灸咬處,借火熱之氣開泄腠理,助藥力深入,同時溫通局部氣血,與清熱藥形成「溫通清解」並行之勢,符合「熱者寒之,佐以溫通」的治則。
總結
此方針對蜘蛛毒邪特性,以清熱解毒為主,輔以活血散風,結合灸法與油脂敷貼,體現古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其組方簡要,藥性相互制約又協同,符合中醫「毒邪宜散、宜清」的處理原則。
傳統服藥法
棗葉、柏葉(各五月五日採,明乾)、生鐵衣、晚蠶沙各等分。
上為散。
生麻油和如泥,先灸咬處,塗之,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棗葉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 組成:棗葉、柏葉(各5月5日採,陰乾)、生鐵衣、晚蠶沙各等分。 主治:蜘蛛作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