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側柏酊
CE BAI DI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極寒 (0.04)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肝經 33%
大腸經 33%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側柏酊中包含側柏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藥性: 側柏葉性涼,味苦澀,具有清熱止血、涼血消腫之功效。其含有揮發油、黃酮類化合物等成分,能夠抑制細菌生長,促進傷口癒合,並具有抗炎作用。因此,側柏葉在側柏酊中起到清熱解毒、止血消腫的重要作用。
- 臨牀應用: 側柏葉在臨牀上常用於治療外傷出血、燒傷燙傷、濕疹等疾病。其良好的藥效和安全性使其成為側柏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有效改善相關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側柏酊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記載主治「斑禿」,古稱「油風」或「鬼剃頭」,其特徵為頭部突發局限性脫髮,患處無瘡痂、無痛癢。中醫認為斑禿多與肝腎不足、血虛風燥,或情志鬱結導致氣滯血瘀、毛竅失養有關。側柏葉自古被視為生髮烏髮要藥,如《本草綱目》載其「涼血、生肌」,能「治頭髮不生」;《日華子本草》亦言其「燒取汁塗頭,黑潤髭髮」。以酒精浸泡外塗,可加強局部活血透膚之效,助藥力直達毛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推論
鮮側柏枝葉:
- 性味苦澀微寒,歸肺、肝、大腸經,傳統用於清熱涼血、袪風解毒。現代研究指出,其含黃酮類、揮發油及鞣質,能擴張局部微血管、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毛囊代謝;其揮發成分(如側柏酮)可能抑制皮脂過度分泌,減少毛囊阻塞。
- 新鮮藥材未經乾燥,有效成分(如揮發油)保留更完整,配合酒精溶劑萃取,增強殺菌、抗炎作用,符合中醫「袪風」治則。
75%酒精:
- 古代雖無酒精製劑,但酒浸外用早有傳統(如《傷寒論》以苦酒塗瘡)。酒精能析出側柏葉脂溶性成分,同時作為促滲劑,使藥液深入皮層;其揮發性可降低局部濕熱(濕熱易致毛竅壅滯),兼收斂之效,調節患處皮脂分泌。
配伍邏輯與作用機理
此方以「清熱涼血、活血透絡」為核心:
- 標本兼治:側柏葉涼血以清毛竅鬱熱,酒精活血以疏通局部氣滯,共奏「清熱不礙血行,活血不助熱勢」之效,符合斑禿血熱兼瘀的病機。
- 外治直達:斑禿病位在表,外塗藥液可直接作用於脫髮區,刺激休眠毛囊,改善局部營養供應。現代研究亦支持側柏葉提取物對毛囊生長期延長的促進作用。
此方簡便專一,體現中醫外治「取其氣,用其性」的思路,通過局部調理氣血,恢復毛髮生長環境。
傳統服藥法
鮮側柏枝葉(包括新鮮種子,切碎)35克,75%酒精100毫升。
浸泡七天後,過濾,靜置。
取中上層深綠色藥液外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側柏酊,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鮮側柏枝葉(包括新鮮種子,切碎)35g,75%酒精100ml。 主治:斑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