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側柏葉丸中包含側柏葉,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止血涼血: 側柏葉性涼,味苦,歸肝、腎經,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因血熱妄行引起的各種出血症狀,如鼻衄、咯血、吐血、便血等,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2. 清熱解毒: 側柏葉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所致的癰疽瘡瘍、濕疹等症。
因此,將側柏葉納入側柏葉丸方劑,能夠充分發揮其止血涼血、清熱解毒的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側柏葉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核心主治:
- 大風疾:指古代對嚴重皮膚病(如麻風病)的泛稱,特徵為皮膚潰爛、毛髮脫落,甚至肢體畸形。
- 眉鬢堕落:即毛髮(眉毛、鬢髮)脫落不生,可能與風邪侵襲、氣血失養或濕熱毒瘀所致。
功用推導:
此方針對「風毒」與「血熱」兩大病理基礎,推測其能「涼血祛風、化瘀生新」,透過清理血分熱毒、促進毛囊再生,恢復毛髮生長。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單味藥解析:
- 側柏葉(九蒸九曬製法):
- 古代觀點:《本草綱目》載其「涼血止血,祛風濕,散腫毒」。九蒸九曬後,藥性由寒涼轉為平和,減低燥性,增強滋養之效,尤擅「烏鬚髮,治脫髮」。
- 作用機理:
- 涼血化瘀:清血分熱毒,改善毛囊充血或堵塞。
- 祛風勝濕:風濕熱邪壅滯肌表,可致毛竅閉塞,側柏葉能透達邪氣。
- 生髮特性:古人觀察其葉如毛髮,取「以形補形」之意,現代研究亦證實其含黃酮類,可促進微循環。
配伍與製法精要:
- 煉蜜為丸:
- 蜂蜜甘緩補中,調和側柏葉苦澀之性,兼能潤燥,助藥力持續發揮。
- 梧桐子大:每服50丸(約現代10-15克),劑量適中,避免苦寒傷胃。
- 服法設計:
- 「日3夜1」:密集給藥,維持血中藥效濃度,強化毛囊刺激。
- 「百日療程」:符合毛髮生長周期(古人經驗與現代毛囊休止期約3-6月吻合)。
治療原理歸納:
此方以側柏葉為核心,通過「清血毒→通毛竅→養毛根」三步:
- 先清除血中風熱濕毒(病因)。
- 改善局部氣血淤滯(病理)。
- 終助毛髮復生(療效),體現中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理。
【潛在應用延伸】
若以現代疾病類比,可能適用於:
- 脂溢性脫髮(血熱風燥型)
- 斑禿(氣滯血瘀兼熱)
- 某些皮膚病恢復期(如銀屑病後期調養)
此方簡潔專一,體現古代「一藥多用,製法為關鍵」的用藥智慧。
傳統服藥法
側柏葉不計多少(9蒸9曬)。令眉鬢再生。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以熱水送下,日3服,夜1服。100日即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痲風 [漢生氏病]
相同名稱方劑
側柏葉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四。 組成:側柏葉不計多少(9蒸9曬)。 主治:令眉鬢再生。主治:大風疾,眉鬢墮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