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子散

柏子散

BAI Z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極寒 (0.0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肝經 33%
大腸經 33%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柏子散方中包含側柏葉,主要由於側柏葉的藥性與方劑功效相輔相成。

側柏葉味苦、性平,具有涼血止血、燥濕止癢的功效。其揮發油成分可收斂止血,而其所含的黃酮類物質則有抗炎作用。

柏子散主要用於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如咯血、吐血、衄血等。側柏葉的涼血止血功效,可有效控制出血,達到止血止痛的目的。此外,側柏葉的燥濕止癢功效,也能緩解因血熱妄行引起的皮膚瘙癢。因此,側柏葉是柏子散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柏子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聖濟總錄》等古籍,主治「赤痢」,即下痢膿血、血色鮮紅、裡急後重之證,多因熱毒蘊結大腸或濕熱鬱滯所致。側柏子性味苦澀微寒,能清熱涼血、收斂止血,古籍取其「治腸風、臟毒、血痢」之效,單味成方,針對熱性赤痢而設。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側柏子

    • 性味歸經:苦澀微寒,入肺、肝、大腸經。
    • 核心功效:側柏子(或稱柏子仁,然此方當為側柏葉之實)具清熱涼血、收澀止痢之功。其苦寒能降火,澀性可固脫,直接針對赤痢之熱毒迫血妄行、血絡損傷的病機。
    • 藥理推論:側柏子所含揮發油、黃酮類成分,可能抑制腸道病原菌(如痢疾桿菌),減少腸黏膜充血滲出,從而緩解血痢。
  2. 配伍與製法

    • 冷熟水淘:以微溫或冷水調服,避免熱水助火,兼顧護衛胃氣。
    • 紗帛濾渣:去粗存精,減輕對腸道的物理刺激,適應痢疾患者腸腑脆弱之狀態。
    • 蜜調:蜂蜜甘緩和中,既可緩和側柏子苦寒之性,防其傷正,又能潤腸防過澀致便秘,協同增強解毒止痢之效。
  3. 治療邏輯

    • 赤痢病機以「熱迫血行」為主,側柏子清熱涼血治本,收澀止血治標;蜜製潤燥相佐,成「清中寓潤」之方。
    • 單味重用(25個側柏子研爛)突出主力,簡潔針對核心病機,符合古人「單方氣純力專」的用藥思路。

應用啟示

此方體現「熱者寒之」與「滑者澀之」的治法結合,對濕熱型赤痢輕證或血熱偏盛者尤宜。然若痢兼表證或虛寒者,單用恐力有不逮,需辨證加減。

傳統服藥法


側柏子25個。
上研爛,冷熟水淘,紗帛濾去渣,入蜜再調,連進2服。
忌食魚腥、肉等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柏子散,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七。 組成:側柏子25個。 主治:赤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