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葉散

花葉散

HUA YE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絳囊撮要》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極寒 (0.0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肝經 33%
大腸經 33%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花葉散中包含側柏葉,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側柏葉性寒,味苦,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花葉散常用於治療熱毒瘡瘍、血熱妄行等症,而側柏葉則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輔助主藥發揮療效。

二、 收斂止血,生肌斂瘡:側柏葉還具有收斂止血、生肌斂瘡之效。花葉散中常用於治療外傷出血、皮膚潰瘍等症,側柏葉的收斂止血作用能幫助傷口止血,生肌斂瘡作用則有助於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花葉散」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火丹」,即中醫所稱之丹毒,為皮膚突發紅腫熱痛、邊界清晰且蔓延迅速之病症,多因血熱毒盛或風熱邪毒鬱於肌膚所致。其特徵為皮膚焮紅如丹,伴隨灼熱疼痛,嚴重者可起水皰。傳統以「花葉散」外敷,乾性瘡用麻油調塗,濕性瘡則直接乾摻,旨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二、組成與配伍邏輯

  1. 黃蜀葵(15朵,去蒂)

    • 性味甘寒,歸脾、腎經,傳統用於清熱解毒、消腫排膿。
    • 其黏液質可潤澤皮膚,緩解燥熱;富含黃酮類化合物,能抑制炎症反應,針對火丹之紅腫熱痛。
  2. 桑葉(25片)

    • 性味苦甘寒,歸肺、肝經,善散風熱、涼血解毒。
    • 含桑葉總多酚及有機酸,可減輕局部充血,抑制細菌生長,符合「火丹」屬熱毒之病機。
  3. 乳香(半分,研勻)

    • 性味辛苦溫,歸心、肝、脾經,為活血止痛、生肌斂瘡之要藥。
    • 乳香樹脂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腫痛,與寒性藥配伍可制其溫燥,共奏解毒消腫之效。

三、治療原理推論

  1. 清熱涼血為主:黃蜀葵與桑葉均性寒,合用以清解肌表熱毒,抑制火丹之焮紅灼熱。
  2. 潤燥與收濕並行:黃蜀葵黏液潤澤乾性瘡(麻油調塗防裂),桑葉收斂濕性瘡(乾摻以吸收滲液)。
  3. 活血止痛為輔:乳香活血通絡,助散瘀消腫,並緩解疼痛。

四、整體方義

此方以「寒涼清解」為核心,配伍簡潔:

  • 黃蜀葵針對熱毒腫痛,桑葉強化涼血散風,乳香局部活血,形成「清熱—解毒—消腫」鏈條。
  • 外用直接作用患處,避免內服藥之緩不濟急,符合中醫「急則治標」之思維,適用於火丹初起或輕症。

總結,「花葉散」通過清熱解毒、調節局部氣血,達到消腫止痛之效,體現中醫外治法治療皮膚熱毒的靈活性。

傳統服藥法


黃蜀葵15朵(去蒂),桑葉25片。
上窨乾為末,入乳香半分,研勻。
每用少許,瘡乾,用麻油調塗,瘡濕乾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乳腺炎乳房腺體瘤

相同名稱方劑


花葉散, 出處:《絳囊撮要》。 組成:鮮側柏葉、瓦花。 主治:火丹。

花葉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二引《仁存方》。 組成:黃蜀葵15朵(去蒂),桑葉25片。 主治:瘰癧,漏瘡,惡瘡,婦人乳癰,無論痛與不痛,多年不癒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