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葉丸
BAI YE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秘傳大麻風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4)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柏葉丸中包含側柏葉,主要是因為側柏葉具有清熱解毒、止血涼血、生髮烏髮等功效。
側柏葉性涼味苦,入肺、肝經,能清熱解毒,對於熱毒所致的發熱、咽喉腫痛、瘡瘍腫毒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同時,其止血涼血的功效也能有效治療外傷出血、鼻衄、血崩等病症。此外,側柏葉還具有生髮烏髮的功效,有助於改善頭髮脫落、髮質枯黃等問題。
因此,柏葉丸中加入側柏葉,可充分利用其多方面的藥效,更好地治療相關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柏葉丸】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大麻風,眉發脫落」。大麻風即中醫所述之「癘風」,類似現代醫學的麻風病或嚴重皮膚疾患,此類病症因風濕毒邪浸淫血脈,導致氣血瘀滯、毛竅閉塞,出現皮膚潰爛、毛髮脫落等症狀。眉髮為血之餘,脫落多與血分風熱或血虛燥濕相關,故本方以清熱涼血、祛風燥濕為主要方向。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側柏葉(柏葉)
- 性味苦澀微寒,歸肺、肝、大腸經,傳統用於涼血止血、清熱止咳,兼能生髮烏髮。《本草綱目》載其「燒取汁塗頭,黑潤鬚髮」,顯示對毛髮病變的調理作用。在本方中,側柏葉可能通過清血分熱毒,改善血熱風燥所致的毛髮脫落。
烏梅肉
- 酸澀平,歸肝、脾、肺經,功能斂肺生津、收斂殺蟲。其酸性可斂陰止脫,抑制風邪走竄,且古代外用常治惡瘡胬肉,內服能解瘡毒。此處配伍或取其酸收之性,固護陰液以防風燥傷血,並協同殺蟲祛癘。
皂莢
- 辛咸溫,有小毒,歸肺、大腸經,具祛痰開竅、散結消腫之效。本方取皂莢汁,利用其強力滌痰通絡、殺蟲解毒的特性,古代常用於風痹疥癩。其辛散之力能透達皮膚腠理,開泄毛竅鬱閉,促進藥力外達病所。
三、配伍邏輯推論
- 協同作用:側柏葉涼血為主,烏梅酸斂為輔,佐以皂莢辛散通絡,形成「清—斂—透」的配伍層次。側柏葉清血熱以治本,烏梅收斂防陰液耗散,皂莢透表祛邪以治標,三者共奏清熱解毒、祛風通竅之效。
- 劑型設計:以皂莢汁和丸,增強藥力直達皮膚腠理,丸劑緩釋適合慢性風病調治。梧桐子大小便於定量服用,食前溫水送下,利於藥效吸收。
四、潛在治療機制推測
從現代角度解讀,此方可能通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
- 抗炎與改善微循環:側柏葉含黃酮類成分,可抑制炎症反應;皂莢皂苷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或助毛囊營養供應。
- 調節免疫與殺蟲:烏梅有抗菌、抗過敏作用,結合皂莢的殺蟲效果,或對病原體感染型脫髮(如癘風杆菌)有一定抑制。
- 角質層代謝調節:皂莢的刺激性可能促使角質更新,協助清除皮膚病變。
總結:柏葉丸針對風毒血熱、毛竅閉阻之證,以涼血收斂配合辛透外達,體現中醫「通—斂並用」的治法,適用於風邪深入血分的皮膚毛髮病變。然需辨證屬實熱或風燥者為宜,虛寒者非所適。
傳統服藥法
柏葉1兩,烏梅肉(曬乾)1兩,皂莢1挺(去皮並子,水浸透,搗研取汁)。
上三味,除皂莢外,為末,將皂莢汁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食前溫熟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柏葉丸, 出處:《秘傳大麻風方》。 組成:側柏葉(9蒸9曬)。 主治:能生眉發。主治:大麻風,眉發脫落。
柏葉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三。 組成:柏葉1兩(微炙),夜明砂1兩(以糯米炒令黃)。 主治:明目。主治:青盲。
柏葉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二。 組成:柏葉1兩,烏梅肉(曬乾)1兩,皂莢1梃(去皮并子,水浸透,搗研取汁)。 主治:腸痔腫痛,時有膿血。
柏葉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六。 組成:柏葉(去梗)半兩,黃連(去須)半兩,阿膠(炙令燥)半兩,地榆(銼)半兩,當歸(焙)半兩。 主治:膿血久痢,腹內疼痛。
柏葉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三。 組成:柏葉1兩(微炙),續斷3分,川芎3分,禹餘糧2兩(燒,醋淬7次),艾葉3分(微炒),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牡蠣1兩(燒爲粉),地榆1兩(銼),熟乾地黃1兩,當歸3分(銼,微炒),丹參3分,鮀甲1兩(炙微黃),鹿茸1兩(去毛,塗酥炙微黃),鱉甲1兩(塗醋炙微黃),赤石脂1兩。 主治:婦人崩中漏下不止,漸加黃瘦,四肢無力,腹內疼痛,不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