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柏葉膏中包含側柏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清熱解毒之效: 側柏葉性涼,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其能有效清熱瀉火,對於熱毒引起的各種炎症、腫痛、出血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例如咽喉腫痛、牙齦出血、鼻衄等。
二、止血生肌之效: 側柏葉富含多種活性物質,如黃酮類、萜類等,具有收斂止血、生肌止痛之效。對於外傷出血、燒傷燙傷、潰瘍等創傷,可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防止感染。
因此,柏葉膏中加入側柏葉,可以發揮其清熱解毒、止血生肌的功效,有效治療熱毒引起的各種炎症、創傷等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柏葉膏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吐血下血」,其效專注於止血。吐血屬上焦熱傷陽絡,血溢於口;下血多因熱迫大腸或脾不統血所致。柏葉膏以單味新柏葉製成,取其性味苦澀微寒,傳統認為苦能降泄,澀可收斂,寒能清熱,故能涼血止血,適用於熱證出血。
組成與製法邏輯解析
選材考究:
- 新柏葉取鮮嫩者,避墳墓舊株,恐陰氣鬱結;寺中柏葉得清陽之氣,符合「取象比類」思維,強調藥材純淨與生機。
- 木臼搗汁保留自然藥性,避金屬器具,防藥性相剋,暗合「五行相生」理念。
製法精細:
- 反覆過濾(綿濾→生絹濾)去滓存精,確保藥汁純淨,符合「去粗取精」的製藥原則。
- 重湯(隔水加熱)熬膏避免直接火燥傷藥性,蜂蜜為賦形劑兼潤燥護陰,緩和柏葉苦寒之弊,體現「剛柔相濟」配伍思維。
治療原理推論
- 柏葉止血機轉:
現代研究顯示,側柏葉含槲皮素、鞣質等成分,能收縮毛細血管、促進血小板聚集,與古籍「澀以固脫」描述相契。熬膏後濃縮有效成分,增強止血效能。 - 蜜製增效:
蜂蜜甘緩滋潤,既可防柏葉過澀傷津,又能黏附黏膜(如食道、胃),形成保護層,助止血並修復損傷,體現「標本兼顧」思想。
綜論
此方以簡馭繁,透過嚴謹製法提取柏葉精華,針對血熱妄行之證,從清熱、收澀、物理覆護三層面止血,反映古人「藥專力宏」的用藥智慧。
傳統服藥法
新柏葉(去木取葉,不要墳墓上者,寺中最佳)3斤。
清水淘洗,控乾,木臼中搗,旋灑些臘水,只取1-2盞許,俟搗得爛,用新綿濾取自然汁,生絹重濾過,銀盂內重湯慢火熬成膏,旋煉旋添白沙蜜2兩,俟如稠飴,用新瓶收之。
每服少許,含化。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柏葉膏, 出處:《雞峰》卷十。 組成:新柏葉(去木取葉,不要墳墓上者,寺中最佳)3斤。 主治:吐血下血。
柏葉膏, 出處:《聖濟總錄》(人衛本)卷一三四。 組成:柏葉(焙)1兩,梔子仁1兩,胡粉(研)半兩。 主治:湯火傷。
柏葉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四。 組成:柏葉(炙乾,爲末)4兩,杏仁(去皮,研)40個,頭發1拳大,鹽(研)半兩,乳香(研)1分,黃蠟1兩,油1升。 主治:凍瘡,手足指欲墜,及耳欲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